西安风雷厂,旧址不再荒废,即将重生,能再次创造辉煌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19:01 3

摘要:1965年,西安风雷仪表厂在陕西西安正式破土动工,那正是中国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时期。那个年代,国家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备战和保障国防安全,中央决定把一大批工业项目从沿海和大城市迁往内地山区,尤其是西南和西北这些相对隐蔽的地方。

三线建设的硬核开端

1965年,西安风雷仪表厂在陕西西安正式破土动工,那正是中国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时期。那个年代,国家正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备战和保障国防安全,中央决定把一大批工业项目从沿海和大城市迁往内地山区,尤其是西南和西北这些相对隐蔽的地方。

西安风雷仪表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选址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既靠近秦岭山脉,又能依托当地的工业基础,地理位置算得上得天独厚。作为一家军工企业,它的诞生带着浓厚的战略色彩,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工厂刚建起来时,占地不算特别大,但厂房设计得结实耐用,典型的苏式工业风格,砖墙厚实。

那时候,西安风雷仪表厂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军事装备提供关键零部件,尤其是计时仪表和相关配件。比如,战斗机在空中作战,飞行员得靠精准的计时设备掌握起飞、攻击和返航的时间;坦克在地面推进,指挥员需要仪表来协调行动节奏;舰艇在海上航行,导航和火控系统也离不开这些小玩意儿。

更别提航空生产了,从飞机组装到试飞,每一个环节都得有可靠的计时工具来把关。这些配件虽然体积小,重量轻,但精度要求极高,生产过程一点马虎不得。厂里的技术人员得反复调试机器,工人得在流水线上仔细组装,每一个零件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检测。

工厂刚投产那几年,日子过得热火朝天。1000多号职工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从早到晚厂房里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加工和润滑油的味道。厂区里还配了宿舍楼和家属院,职工们下了班就住在附近,生活虽然简单,但干劲十足。

熊猫表撑起民用招牌

到了八九十年代,西安风雷仪表厂的生产线不再只围绕军工订单转,而是开始瞄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家曾经为战斗机、坦克、舰艇提供精密计时配件的老厂,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生产民用手表。

厂里经过一番筹备和技术调整,推出了自己的拳头产品“熊猫表”。这款手表可不是随便赶出来的,它有个响当当的头衔:全国第一款采用统一机芯的全钢防震男表。所谓统一机芯,就是手表的核心部件标准化生产,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

全钢表壳结实耐用,防震功能让它在日常佩戴中不怕磕碰,表盘设计简洁硬朗,指针走得稳当,特别适合那个年代的男性消费者。价格方面,熊猫表走的是亲民路线,比起进口手表便宜不少,但品质一点不输,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在陕西,熊猫表的知名度蹭蹭上涨,甚至跟金丝猴香烟、西凤酒一起,被当地人并称为“陕西三宝”。这三样东西在八九十年代的陕西,几乎成了地方文化的象征。金丝猴香烟是抽一口满嘴呛辣的经典,西凤酒是逢年过节饭桌上少不了的烈酒,而熊猫表则是腕子上最实用的装饰。

不少人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就为了买一块熊猫表戴在手上,出门办事或者走亲访友时,露出一截表盘,总能引来几句夸赞。厂里为了推广这款表,还专门组织了销售队伍,把产品送到西安周边的县城和乡镇,甚至远销到外省。生产线上的工人加班加点,机器昼夜不停,一批批熊猫表从厂房里运出去,供不应求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熊猫表的火爆,也让风雷仪表厂在民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厂里还顺势推出了几款衍生型号,比如表带换成皮质的,或者表盘加个日历窗的,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惜,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市场经济的大潮来得太猛,进口手表和新兴品牌开始抢占市场,熊猫表的销量渐渐下滑。

2004年的破产转折

西安在三线建设期间迎来了工业发展的热潮,总共启动了188个项目,涉及113个工厂,这些厂子大多选址在蓝田、临潼、长安、户县这些紧挨秦岭山脉的区域。这样的布局有讲究,既能利用山区天然的隐蔽性,又方便与西安的工业体系联动。那时候,这些工厂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国家国防和工业的中流砥柱。

比如,西安风雷仪表厂忙着给战斗机、坦克、舰艇生产计时仪表,其他厂子也有自己的重任。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专注于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和测试,生产的部件直接装进了国产飞机;庆安集团则埋头研制制冷设备和航空控制系统,保障飞行器的正常运行;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更是大手笔,直接负责整架飞机的设计和组装。

三线工厂的贡献还延伸到了航天和民用领域。比如,有些厂子接下了卫星发射的任务,生产地面设备和控制仪表,确保火箭能准时升空;还有的参与了电视信号转播项目,制造接收和转换设备,让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看到电视画面。电子和机械产业也没落下,户县和长安的几家工厂专门生产电阻、电容、齿轮之类的基础零件,供应全国各地的生产线。

不过,好日子没能一直持续下去。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很多三线工厂开始露出疲态。像西安风雷仪表厂这样转型民用的,还能靠熊猫表撑一阵子,但其他不少厂子就没这么幸运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市场需求变化,这些问题接踵而至。有些工厂试着改制,接点民用订单,可竞争力比不过沿海的新兴企业;有些干脆停产,厂房空置,工人下岗。

到了2000年以后,破产和倒闭成了大部分三线工厂的归宿。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庆安集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这样的少数幸存者,靠着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熬了过来,甚至还扩大了规模,成了行业里的佼佼者。但像风雷仪表厂这样的普通厂子,就没那么好的命。

2004年,国家出台政策,把一批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列入破产计划,风雷仪表厂就在名单上。经过一系列程序,工厂正式改名为“陕西风雷仪表有限公司”,结束了它作为国有军工企业的历史。

曾经的厂区里,1000多号职工忙碌的身影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空荡荡的厂房和安静的街道。职工们陆陆续续搬离了家属院,有人去了别的单位谋生,有人回了老家务农,还有人干脆下海做生意。

2025年影视基地的新生

2025年刚一开年,西安风雷仪表厂的老厂区迎来了新生,摇身一变成了西影风雷年代影视基地。这一切的契机,来自电视剧《主角》的拍摄计划。这部剧挑中了风雷的老厂区作为主要取景地,60%以上的关键场景都安排在这儿拍。

那些2004年破产后留下的老厂房、宿舍楼和礼堂,还有厂区里长了几十年的梧桐树,直接被剧组看中,用来还原剧中宁州县秦腔剧团的背景。剧组进驻后,厂房的外墙被刷上了新的涂料,礼堂里搭起了戏台道具,宿舍楼的窗户被换成了老式木框,连梧桐树下的空地都铺上了石板路,尽量贴近剧本里的年代氛围。拍摄期间,机器设备和工作人员把这片沉寂了20年的厂区重新激活。

这次转型不只是拍戏那么简单,西影集团和西安工投集团联手接管了这个项目,打算把风雷厂区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基地。他们的计划挺大,除了给剧组提供拍摄场地,还准备开发文旅项目,比如建个影视博物馆,展示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搞点研学活动,让学生来这儿了解老工厂的历史;甚至还想弄个生态农场,结合周边的农业资源,吸引游客来体验乡村生活。这片基地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通过“影视+文旅+农业”的组合拳,把老厂区的价值重新挖掘出来。2025年《主角》开拍只是个起点,后面还有更多剧组排着队要来取景,厂区的利用率眼看着就要蹭蹭上涨。

放眼全国,老工业遗址改造成文创基地早就不是新鲜事,西安本地就有不少成功的例子。纺织城艺术区原来是个破旧的纺织厂,现在变成了画家和设计师的聚集地,画廊和咖啡馆开了一堆;老钢厂转型后主打工业风设计,成了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大华1935则是把老棉纺厂改成了商业街区,吃饭购物一条龙。

风雷厂区这回搭上影视剧的顺风车,走的路子跟它们不太一样。西影集团有拍电影的老底子,西安工投集团又有工业资源,俩单位一合作,把这片废弃厂区变成了影视文旅的新名片。2025年的这次新生,让风雷仪表厂从破产的低谷里爬了出来,60年的历史没白费,总算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参考资料:[1]鲁湘伯(图/文).西安钟表工业“三线建设”历史寻迹(上) 图说历史上的风雷仪表厂[J].钟表,2020,0(2):94-101

来源:孔甲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