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洲原称女真,其起源可追溯至长白山东北布库哩山下的布勒湖里(今长白山天池一带)。据传说,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为满洲始祖。
李成梁在辽东抗击蒙古各部时,因通过扶持哈达部压制建州,“重蒙古、轻女真”的战略短视,反而为满洲崛起提供了条件。
满洲原称女真,其起源可追溯至长白山东北布库哩山下的布勒湖里(今长白山天池一带)。据传说,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为满洲始祖。
满洲的前身女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唐代时,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至宋代,女真完颜部崛起,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据半壁江山。
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1215年,成吉思汗攻陷中都,金廷南迁汴京,最终于1234年亡于蒙古。元朝覆灭后,女真各部归附明朝,成为其羁縻统治下的臣民。
女真在明代分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对辽东影响较大的是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廷通过卫所制度分化女真,实施“分而治之”策略以遏制其统一)。
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明朝设立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封女真胡里改(火儿阿)城万户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是建州女真名称的由来。
1412年,建州的另一个首领猛哥帖木儿因跟随明成祖朱棣攻打蒙古有功,获封建州左卫指挥使。
后来,猛哥帖木儿在动荡中被杀,他的儿子董山被俘虏。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报告朝廷说建州左卫的印丢了,明朝皇帝就命人新刻了一个印,让他执掌。
不久,董山被赎出,说原来那个印又找到了。旧印重现引发归属争议。正统年间,叔侄二人各执新旧印信,互指对方僭越,致使卫所军政陷入瘫痪。纷争最终惊动朝廷,明英宗朱祁镇敕令三法司核查旧档,发现自永乐年间设立建州卫以来,经宣德朝分设左卫后,此次争端实为建州女真第三次卫所建制调整。
正统二年,将建州左卫再度析置,以董山掌左卫,凡察领右卫,与李满住统辖的建州卫形成三卫并立格局。至此,建州女真“三卫体系”正式成型。
建州三卫历经多次迁徙,为躲避蒙古侵扰或明朝边防压力,最终定居于今辽宁新宾苏子河畔的赫图阿拉——此地日后成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都城。
万历初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利用蒙古与女真、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分化瓦解、利诱威胁,以实现明廷对辽东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统治。
但李成梁没有想到,他在分化打击女真势力的同时,却播下复仇的星火。
建州女真的整合与迁徙,为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地理与部族基础。
满洲兴起,以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作为起点。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为建州右卫指挥使,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先后担任建州左卫指挥使。
努尔哈赤是家里长子,10岁丧母后,备受继母苛待,19岁被迫分家自立。其实幼年的经历和成长的隐忍,也为他日后“韬光养晦”策略埋下伏笔。
努尔哈赤饱经磨炼,精于骑射,聪睿能干。这些都是他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但这还不够,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机遇。其契机源于建州女真内部的政局动荡,尤其是外祖父王杲的兴衰。
万历初年,建州右卫首领王杲以卓越的军政手腕统合诸部:精骑射、擅谋略,兼通双语(女真/汉),成为建州实际掌控者。万历二年,其部突袭抚顺马市劫掠边贸,引发明廷震怒,终致李成梁率军剿灭。
李成梁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寨在山上易守难攻。李成梁携带炮石、火器,分路围攻王杲寨。很快,王杲扛不住,只好突围遁走。
之后,王杲再出兵犯边,又一次为明军所败,王杲只得骑马逃跑。
万历三年,王杲抚顺兵败后,逃入海西哈达部贝勒王台辖境。王台素以“忠顺”著称,遂将王杲缚送明军大营,此举既巩固哈达部羁縻地位,亦使王杲终被明将李成梁处决。
此后,王杲之死引发建州部权力真空,加速内部整合需求。外祖父王杲惨烈结局令少年努尔哈赤深受震动。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在危难中逃脱而去,后回到古勒寨,成为寨主。阿台娶外甥努尔哈赤的堂姐为妻,如此,两家血缘与姻亲关系盘根错节。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督兵从抚顺出塞百里,攻打古勒寨。寨势陡峻,三面壁立。
李成梁率军围攻两昼夜,久攻不下。建州女真苏克素浒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为向辽东总兵李成梁示好,引明军突袭古勒寨,围攻阿台。
没想到,阿台竟被部下所杀。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顺后,下令“诱城内人出,不分男妇老幼尽屠之”!而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也在其中!
在短短八年间,明军先后杀死女真建州部的重要人物王杲、阿台、觉昌安、塔克世,而这四个人都和努尔哈赤有亲缘关系。
努尔哈赤惊闻父、祖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从此,努尔哈赤与大明皇朝,积下不可化解之怨,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明亡清兴的历史转折点,正始于古勒寨的这场搏斗,使得努尔哈赤成为点燃燎原之火的关键人物。
努尔哈赤以祖、父之仇为旗号,以赫图阿拉为根基,开启统一女真大业。努尔哈赤起兵后,首先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
努尔哈赤崛起之后,海西女真各部首领对建州的兴起,既不服,又恐惧。
万历二十一年,叶赫部贝勒布寨与纳林布禄联合哈达、乌拉、辉发三女真部等部,组成九部联军,合兵三万余众,自浑河北岸分三路进兵,直扑建州女真政权核心佛阿拉城。
努尔哈赤根据地形险隘,进行了军事部署。随后,努尔哈赤统率兵马,出征杀敌,上了古勒山。
努尔哈赤派巴图鲁额亦都率精骑百人,径直冲向九部联军营阵。叶赫贝勒布寨和纳林布禄求胜心切,见建州兵来,转向额亦都。
额亦都佯败,且战且退,彻底激怒了布寨,他策马直前冲入。但由于布寨驱骑过猛,战马触木墩绊倒,他被建州兵士刺死。
纳林布禄见其兄被杀,吓得昏倒在地。叶赫军急忙救起纳林布禄夺路而逃。自此,建州同叶赫两部之仇,不共戴天。
古勒山之战以地利、诱敌、斩首、攻心四策取胜,彻底瓦解九部联盟。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自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
努尔哈赤的崛起得益于多重历史契机:
其一,李成梁遏制蒙古东扩,同时重点打击海西女真哈达、叶赫等强部,这种双重压制客观上为建州女真崛起扫清障碍,使其在女真诸部中独大。
其二,李成梁诛杀王杲、阿台,导致建州权力真空;
其三,万历援朝抗倭战争(1592-1598年)牵制明军主力,辽东防务空虚,努尔哈赤得以趁机扩张。
经古勒山之战后,努尔哈赤历时三十六载,先后兼并建州、海西、野人女真诸部,终结元末以来女真诸部二百余年的分裂状态,完成族群整合。
努尔哈赤汲取了以前女真首领失败的教训:
哈达部王台、建州部尼堪外兰,对明朝“只称臣,不称雄”,结果没有做成大事。
建州部王杲、王兀堂,“不称臣,只称雄”,结果“磔尸剖腹”、身败名裂,也没有做成大事。
努尔哈赤总结前人教训:哈达部王台、建州部尼堪外兰对明‘只称臣,不称雄’,终难成事;王杲、王兀堂‘不称臣,只称雄’,亦招致覆灭。他则采取渐进策略,从明面臣服到暗中壮大,最终公然与明抗衡。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创制满文、完善八旗制度,逐步摆脱明朝羁縻。1618年,他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正式揭开明清鼎革的序幕。
李成梁分化女真的权谋,最终反噬为明清鼎革的洪流;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挥戈伐明,不仅终结了明朝的辽东霸权,更印证了地缘博弈中‘权力真空’与‘反噬效应’的历史定律。
来源:闻学天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