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387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宋国公冯胜带领军队前往辽东征战,最终成功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顺。
辽东地区,历来都是中原王朝用以把握东北亚局势的重要基地。
倘若辽东失守,中原王朝对辽阔的东北地区的掌控将会落空。
在明朝成立以前,汉族的统治势力在辽东地区消失了六百多年。
与丢失幽云十六州相比,时间上要足足多出接近两百年。
明朝建立后,为了重新夺回汉族的领土,明太祖朱元璋发起了一连串的北方征战。
在1387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年的时候,宋国公冯胜带领军队前往辽东征战,最终成功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顺。
从那以后,明朝的领土范围扩展到了辽东地区。
重返故土后,明朝肯定会全心投入去好好管理,绝不敢再让它丢失了。
在1395年即洪武二十八年和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期间,朱元璋颁布命令,两次组织了大量人口向辽东地区迁移。
在迁居的过程中,朱元璋也筹划了让藩王守卫辽东的策略。
也就是让韩王朱松前往开原驻守,辽王朱植去沈阳镇守,而沈王朱模则被安排进驻广宁。
在明朝初期,除了之前已经驻守大宁卫的宁王朱权,还在关外安排了其他三位藩王,总计四位。
从理论角度来看,通过册立藩王并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掌控辽东地区一个极为有效的策略。
要是这项政策能够长久实施下去,明朝很有可能会将整个东北亚纳入版图之中。
然而,在皇权至上的时代里,藩王守卫边疆的构想终究只是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登上皇位后,立即着手大力削减藩王权力,这样一来,洪武时期采取的扩张政策就被搁置一旁了。
靖难之役结束后,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自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谋反,明成祖朱棣决定持续推进削藩政策。
从成效上来说,朱棣的手段显然要比朱允炆高出一筹,成功避免了局势的动荡。
然而,由于削藩政策的实施,原本打算镇守边疆的东北三王和宁王朱权,都被改迁到了内地。
朱棣将藩王迁离后,转而采取武力手段,向东北地区积极拓展疆土。
自1403年永乐元年起始,明朝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及乌苏里江等区域派遣军队,进行屯田守卫,并招抚收纳女真各部族。
到了永乐九年(也就是1409年),明朝军队在东北地区陆陆续续建起了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守卫据点。
朱棣依托于这些卫所,创建了奴儿干都司,从而让明朝的疆域大致覆盖了东北地区。
然而,尽管朱棣曾大力推行武力扩张,但在明朝后来趋于保守的政治氛围中,这一行动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半途而废。
宣德九年,也就是1434年,明宣宗朱瞻基颁布命令,取消了奴儿干都司,他的理由是为了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明朝选择放弃奴儿干都司,意味着他们从东北地区那片严寒荒芜之地撤回了军队,实际上是对女真区域不再管辖。
女真族和明朝之间的关联,从原先的军事从属状态渐渐变成了朝贡制度下的交往。
朝贡制度,其实就是周围的小国家或者部族,把他们当地的特产献给大国,而大国呢,就用丰厚的礼物来回馈他们,以此来拉近距离。
在朝贡制度下,如果大国手头宽裕,能够慷慨赏赐,那自然会引来众多国家前来朝拜,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壮观场面。
然而,一旦大国囊中羞涩,无法慷慨赏赐,不得已减少朝贡的数额,乃至完全停止朝贡活动,那所带来的后果无疑将是十分严峻的。
以明朝和建州女真为例来讲讲。
在朱瞻基决定废除奴儿干都司的时候,建州女真和明朝之间的联系依然相当牢固。
各个部落的首领依旧尊明朝皇帝为主子,所有卫所官员的委任、提拔以及职位继承,都得经过明朝朝廷的点头同意。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1449年的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军北伐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了惨败。
从那时起,明朝的财政状况就变得捉襟见肘,只能紧巴巴地安排日常开销。
当明朝减少赏赐后,建州女真的三位首领——董山(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李古纳哈和纳郎哈,便频频派兵侵扰辽东都司的地界,抢夺百姓和牲畜,以此来填补他们因朝贡受限制所造成的亏空。
对于建州女真的屡次侵扰,朱祁镇的应对方法欠妥,这使得辽东地区饱受荼毒,经济衰败不堪,百姓心中充满恐慌,几乎终日不得安宁。
到了1467年的成化三年,明宪宗朱见深改变了之前一直采取的忍让态度,下令军队发起反击。
这一年九月份,朱见深派遣总兵赵辅和左都御史李秉,带着五万大军前去攻打建州卫。
与此同时,也告知朝鲜国王李瑈,令其派遣万名士兵渡过江面进行阻拦攻击。
随后,经过长达一个月的合力围捕,明军与朝鲜军队共攻破了四五百座营地,并击毙了建州女真部众1700多人。
在围攻的时候,建州卫的头领李古纳哈和他的父亲李满柱遭到了朝鲜军队的致命打击,不幸身亡。
建州右卫的头领董山落入明军手中成了俘虏,最终遭到了处决。
在一场战斗后,两大头目丧生,但建州女真非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倒变本加厉地挑起事端。
1489年,也就是成化十五年,朱见深终于到了无法再忍受的地步,他下定决心要一次性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这次出兵,由太监汪直和总兵朱永共同担任明军的指挥官。
大军即将出征之际,朱见深给出了命令:“直捣他们的老窝,让他们断子绝孙”。
在这场战役中,明朝的将士们攻陷了足足450座村寨,杀掉建州女真士兵695名,还俘虏了486人,缴获了上千头牛马以及数不清的盔甲。此外,他们一举歼灭了建州三卫中那些有威望、能号召、能领导各部协同作战的首领。
两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萎靡不振。
之后,为了阻挡女真人再度侵袭边境,弘治、正德、嘉靖三代皇帝接连在辽东地区建造防御城墙,把女真各个部落与辽东都司分隔开来。
嘉靖末年,建州女真逐渐恢复实力,在王杲的带领之下,又一次开始搅动风云。
王杲的脾气,跟董山挺像,就是那种你对他好他还不知足的人。
明朝待他颇为优厚,不光授予他建州卫指挥使的官职,更准许他进行朝贡。
之前已经提及,明朝的贡品贸易对周边的小国家和部落而言是有利的。
通过进贡,王杲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可以说是财源滚滚,赚得不少。
然而,王杲虽然依靠明朝积累了财富,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竟大胆发兵掠夺抚顺,并设计杀害了抚顺的守卫将领。
王杲不识好歹,明朝当然不会对他手下留情,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该派谁去动手呢?其实早有人选,他就是声名远扬的李成梁。
李成梁,听说他的老祖宗是陕西那边的人,后来搬迁到了朝鲜生活。
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在朝鲜的土地上建起了铁岭卫。
就在这个时候,李成梁的高祖父投身到了明军之中,随后跟随军队回到国内并归顺,最终成为了铁岭卫世袭的指挥佥事。
在四十岁那年前,李成梁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只是个落魄的读书人。
四十岁那年,他得益于巡按御史的慷慨相助,得以进入京城并站稳脚跟,最终继承了铁岭指挥使的职位。
然而,从那时候起,李成梁的运势仿佛一夜之间由衰转盛。他后来竟然得到了大人物张居正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心腹重臣,仕途一路顺畅,步步高升。
万历二年,也就是1574年,王杲联合了蒙古的土默特部、泰宁部等势力,对辽东都司发动了大规模的侵袭。
听闻消息,那时已晋升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亲自带领军队前去征讨。
在这场战斗中,明军成功占领了王杲盘踞的古勒寨,杀敌上千人。
王杲吃了不小的亏,心里憋着股气,非要找回场子不可。
万历三年时,王杲再次召集人手,打算侵犯边境。
辽东地区的副指挥官曹簠接到情报后,立即派兵前去攻打,又一次将王杲打败。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王杲接连遭受了两次重大打击,把家底都赔光了,没办法只能跑到蒙古察哈尔部去寻求帮助和保护。
不过,要从建州前往察哈尔,必须经过海西女真中的哈达部领地。
明朝之前就跟哈达部的头领王台有了约定,说只要王台能抓住王杲,明朝就同意哈达部前来进贡。
为了追求好处,王台毫不犹豫地把王杲捆绑起来,送到了京城。
万历三年八月十一那天,万历帝颁布命令,在午门对王杲执行了凌迟极刑。
建州女真族中刚刚崭露头角的一位新星,就这样被明朝轻易地扼杀了。
搞定了叛逆的王杲后,李成梁立刻把顺从的王台当作了要支持的人选。
在李成梁的扶持下,哈达部快速发展,变成了明朝用来管束女真各个部落的得力助手。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明军与建州女真的冲突中,他们成功抓获了王杲的两名外孙。
王杲有两个外孙,大的那个名叫努尔哈赤,当时15岁;小的叫舒尔哈齐,才10岁。
李成梁瞧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颇为机灵,于是把他们收留下来,让他们做了自己的随从。
万历十年,也就是1582年,王杲的儿子阿台占领了古勒城,再次站出来和明朝对抗。
第二年的二月,李成梁率领军队向古勒城发起了进攻。
打仗那会儿,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为了搭救自己的孙女(因为阿台是觉昌安的孙女婿),主动去找了李成梁,说他可以试试说服阿台投降,好让朝廷不必太过操劳。
李成梁心想,要是能谈判解决问题,那可就轻松多了,于是他很乐意地答应了。
没想到,当觉昌安和塔克世正进入古勒城,试图劝降阿台之际,建州女真的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却故意出来捣乱。
他急匆匆跑到城楼下,大声喊道:“李成梁太师有旨意,谁能杀掉阿台,谁就是这里的主人!”
随后,古勒城里顿时陷入混乱,明军抓住时机发起进攻,在城内四处进行屠杀。
战斗平息之后,大家惊讶地发现,阿台惨遭乱刀毙命不说,就连觉昌安和塔克世也都没能逃过这一劫。
听说觉昌安和塔克世遭遇不幸,李成梁心里明白自己有错,就主动把塔克世的地盘和兵马转交给了努尔哈赤,还让他继承了都督指挥的职位,算作是弥补过失。
拿到李成梁的补偿后,努尔哈赤明白自己不能与明朝硬碰硬,于是他依靠祖父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发动兵力去攻打尼堪外兰,踏上了统一女真各个部落的征途。
1586年,也就是万历十四年的夏天七月里,努尔哈赤和尼堪外兰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尼堪外兰战斗力不敌,最后落得个战败身亡的下场。
战胜尼堪外兰之后,努尔哈赤联合了萨尔浒部的两位头领诺密纳和鼐喀达,一同发兵攻打巴尔达城。
在联合军队集结前,努尔哈赤巧妙地说要向诺密纳和鼐喀达借用盔甲和武器来攻打城池。他俩没有察觉到这是个计谋,便把兵器和铠甲全都交给了努尔哈赤。
可没想到,一交出武器,努尔哈赤马上变了脸,当场就把那两个人给杀了,占领了萨尔浒城。
万历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努尔哈赤再次发动攻势,相继占领了兆佳城与完颜(王甲)城。
从那以后,努尔哈赤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陆续战胜了建州各个部落。
到了万历十七年,苏完部的首领索尔果、董鄂部的头领何和礼以及雅尔古部的族长扈尔汉,带领着他们各自的军民投靠而来。经过六年的努力,努尔哈赤累积了17个牛录的编制,大约有了五千名士兵。
对于努尔哈赤的默默壮大,李成梁并未给予太多关注。
长久以来,他都很擅长“纵容敌人”和“戏耍敌人”。
在平定一伙叛乱分子时,通常会故意留一手,不让敌人全军覆没,这样便能确保每年都有仗可打,也就能年年向朝廷请功要奖赏了。
努尔哈赤集结起了五千精兵,这在女真那些小部落的眼里,可真是了不得的大事。
然而,在李成梁看来,目前的情况还远未到需要他亲自出手削弱对方的地步。
明朝末期,辽东地区处境危急,四周被敌人包围了三面。
西面的蒙古察哈尔部落,以及东部的女真各部落,包括叶赫、哈达、乌拉、辉发还有建州右卫,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角色。
李成梁镇守辽东时,无法顾及所有方向,只能对那些完全不驯服,并且一再骚扰边境的部落实施反击。
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势力相比,年轻时的努尔哈赤可以说是个十分听话的好孩子。
他对李成梁始终毕恭毕敬,每年都会花费重金进行贿赂,想尽一切办法来取悦李成梁。这样的举动让李成梁对他有了不错的看法。
由于种种因素的交织,李成梁并未将努尔哈赤看作是对手。
这非但没有对它形成任何制约,反而在无形中助推了它不断壮大成长。
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王台离世后,海西女真的哈达部陷入了内斗,势力一天不如一天,再也担当不起李成梁所依赖的助手重任了。
随后,李成梁发兵进攻海西女真,把由他亲手扶植起来的哈达部主要力量给消灭了。
见哈达部在李成梁的打击下已近崩溃,努尔哈赤迅速着手准备向海西女真发动进攻。
对于这事儿,李成梁还是没往心里去。
他认为,哈达部的势力已大不如前,眼下亟需寻找一个新的政治人才,关键是要顺从,能充当朝廷的利剑,去征讨那些不服从的部族。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努尔哈赤在当时都达到了要求。
李成梁打算采取“纵容敌人”的策略,这对正处于事业蓬勃发展阶段的努尔哈赤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就在这时,明朝的一位文官以及丰臣秀吉,无形中给了他很大的助力。
同年十一月,有位御史递上奏章,指责李成梁存在“滥杀无辜以邀功”、“手握兵权过重”、“俨然如藩镇般割据一方”的问题。
无疑,这只是朝中那些文官找的一个由头,来对付李成梁罢了。
李成梁遭到弹劾的深层缘由,说到底是因为他过去和张居正走得太近了。
万历十三年(也就是1585年),戚继光遭到了弹劾,因此被罢官回到了家乡。
李成梁在万历心中的信任,因文官的弹劾而遭到了动摇。
不久之后,李成梁的所有官职都被撤销,唯独宁远伯爵的爵位得以保留。
李成梁离开后,辽东军队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在随后的十年里,辽东总兵的位置竟然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八个人。
提及的人名包括杨绍勋、尤继先、董一元、王保、李如松、李如梅、孙守廉以及马林等人。
在这之中,李如松是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而其他七位,则是因为无法有效指挥辽东军队,最终不得不离职。
在李成梁被免去官职的第二年,丰臣秀吉率领十五万大军攻打朝鲜。
明朝为了援助朝鲜,派遣了一支四万人的庞大军队前往朝鲜作战。这支军队里,有很大一部分士兵来自辽东地区。
当大批辽东军队前往朝鲜参与战事之后,辽东地区瞬间变成了一个空旷的区域。
借此良机,努尔哈赤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努尔哈赤发动了古勒山战役,成功战胜了由海西女真、叶赫女真和蒙古科尔沁部落组成的联合军队。
战后,海西女真元气大伤,再难振作,而建州女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后来居上,顶替了海西女真的位置,变成了辽东地区的领头者。
击败了原有的霸主后,努尔哈赤并未因胜利在望而冲昏头脑。他仍旧对明朝表现得毕恭毕敬,甚至亲身前往北京觐见万历皇帝。
觐见之时,努尔哈赤满怀真诚地向万历皇帝恳求,说加藤清正侵犯女真部落,他与倭寇有着深重的仇恨,无法共存,他渴望得到朝廷的准许,带领兵马进入朝鲜,歼灭倭寇,为朝廷减轻负担。
看到努尔哈赤表现得如此明理,明朝的大臣们心里很是欣慰,大家都觉得他长着一双浓眉大眼,分明就是个忠诚于国家、热爱君主的好人。
万历帝心情愉悦,于是赐予努尔哈赤“龙虎将军”的称号。他期盼努尔哈赤能效仿昔日的哈达部首领王台,为大明守好边疆。
看到兄长拜见皇帝后谋得了高官,随后舒尔哈齐也率领使团赶到北京献上贡品。
他抵达北京之时,明廷给予了他非常盛大的欢迎礼遇,万历皇帝不但赠予他大批金银财宝与绸缎,还授予他指挥使的官职。
万历尽管长时间未亲临朝政,但他对辽东局势的把握依然心中有数。
这次万历重赏舒尔哈齐,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要努力团结并争取那些与努尔哈赤不对付的势力,好在这两人之间制造嫌隙,从而让他们的矛盾更加尖锐。
万历的离间之计,没过多久便显现出了成效。
舒尔哈齐对明朝的恩惠心存感念,因此在政治立场上日渐靠拢明朝。他暗自期盼能借助明朝的力量击败努尔哈赤,从而让自己登上建州女真的首领之位。
然而,就在一切形势逐渐好转之际,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在与蒙古部落的交锋中不幸牺牲了。
李如松的离世,着实有些离奇。
按理说,辽东总兵这样一位大人物战死沙场,朝廷理应派遣专使前往前线探究事情真相,并且相关史料中也该有详尽的调查报告留存。
但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一句含糊其辞的话语。
这让人不由得产生疑问,李如松是否遭到了身边人的暗算?
可能由于知晓了一些内部情况,看透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自李如松离世后,李成梁便对外界事务充耳不闻,对辽东的战事也不再过问。
1601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九年八月的时候,辽东的总兵马林,因为和收税的官员高淮起了冲突,结果遭到了弹劾并被定了罪。
万历在拿掉马林之后,终于明白辽东这地方局势太复杂,普通人根本难以掌控局面。
到了这一年的九月份,万历听从了内阁大臣们的提议,决定再次任用已经77岁高龄的李成梁。
李成梁再次担纲辽东总兵之职,万历皇帝对他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然而,当李成梁十年后再次镇守辽东时,他早已不复当年的豪迈与激情。
此刻的他,不奢望建立什么功绩,只盼能避免过错。心里唯一的愿望,就是晚年能安稳度过。
李成梁的这种悲观情绪,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错误。
万历三十四年,也就是1606年的时候,李成梁因为担忧占据女真地区深处的宽甸六堡可能会“挑起边境争端”,居然自己决定放弃了那里。
宽甸地区的六个堡垒,堪称李成梁早年驻守辽东时的得意之作,也是辽东铁骑得以崛起和壮大的坚实基础。
只要明军依然掌控着六堡,努尔哈赤就很难进军辽东。他或许只能像播州的杨应龙那样,在白山黑水间做几年的地方霸主,但最终难免会被明朝与其他势力联手消灭。
可是,这么关键的地盘,李成梁却出乎意料地放弃了,结果让努尔哈赤白白得到了十几万边境百姓,七百里肥沃的疆域,还有将近一万匹优质战马。
没过多久,李成梁便觉悟到自己先前的判断有误。
但现在,努尔哈赤已经拥有了四十个牛录,统领着四旗兵马,其实力已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李成梁可以随意摆布的小人物了。
为了及时补救并牵制努尔哈赤,李成梁回想起了万历六年前所布下的伏笔,于是打定主意要扶助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对李成梁的示好深感激动,心中充满了感激。
接着,舒尔哈齐在心底暗暗发誓,要借助明朝的力量,来扳倒努尔哈赤。
舒尔哈齐肆无忌惮地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此举引起了努尔哈赤极大的不满。
没过多久,他们俩就从言语争执升级到了直接动手对抗的局面。
万历三十五年,也就是1607年,舒尔哈齐公开表明要自立门户。李成梁很快便向朝廷递交奏章,请求正式任命舒尔哈齐为建州右卫的头领。
然而,在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关系破裂后的次年,熊廷弼巡视辽东地区时,察觉到了辽东潜藏着不少问题。李成梁所面临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滥杀无辜以求战功”、“军权过大”、“地方势力割据”这些表面现象。
随后,熊廷弼把自己所经历和了解到的情况上报给朝廷,指出李成梁的罪行足以判死刑。
言官们瞅准时机,又一次对李成梁发起了大规模的指责与控告。
面对众多朝臣的指责,万历心里明白,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不论是处斩李成梁,还是将他革职,都绝非明智之举。
然而,言官们立场强硬,摆出了昔日“力争国家根本”的姿态,誓要从万历那里讨回一个公道。
最终,万历皇帝和言官们经过一番博弈后,双方都有所妥协,李成梁虽然逃过一死,但却被强制要求退休,且永不得再被启用。
没了李成梁的撑腰,舒尔哈齐很快就被努尔哈赤击败,最后他在被囚禁期间不幸去世。
当李成梁卸下职务,加之舒尔哈齐突然离世,明朝在辽东地区采取的利用外族制衡外族的策略,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明朝官场内部争斗不断,却一直没能发掘出像李成梁那样有能耐,可以压制住努尔哈赤的人物。
努尔哈赤从此再无束缚,他的崛起之路变得势不可挡。
1613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带领了三万士兵去攻打乌拉部。
在努尔哈赤的攻势下,乌拉部难以招架,最终被其兼并。
那年九月份,努尔哈赤带着四万兵马攻打叶赫,抢夺了三百户人家。
万历四十三年,也就是1615年的时候,李成梁离世了,享年八十九岁高龄。
同年,努尔哈赤把原先的四旗扩展成了八旗,从而正式定下了八旗制度。
按照《八旗通志》的记录,在八旗刚刚创立的时候,满洲有308个牛录,蒙古有76个牛录,汉军则有16个牛录,加在一起总共是400个牛录,士兵数量大约有八万人。
从各项数据可以清晰反映,努尔哈赤的军队实力已经超越了驻守辽东的明军。
即便是辽东明军联合了尚未驯服的叶赫部,恐怕也难以与八旗军抗衡。
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大典,自封为大汗,创立了后金政权,并公开宣告不再隶属于明朝,实现了独立。
努尔哈赤等到李成梁去世后,才自立为汗,这显示出他对过去的上司还是心存敬意的。
好歹给足了数月的情面。
1618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势力壮大后,以“七大恨”为由,起兵攻打明朝。
同年的四月份,努尔哈赤听从了皇太极的提议,趁着明朝开放马市的时候,给了明军一个突然袭击,占领了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城市抚顺,抢夺了大量财物。之后,他还正式写信给明朝,希望明朝能够赐予他封号。
明朝得知抚顺失守的消息后,震惊不已。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一月,万历皇帝颁布命令,让兵部侍郎杨镐担任辽东经略一职,并从七个省份调集精锐士兵。同时,他还告知朝鲜和叶赫部协助出兵,共同发起对努尔哈赤的反攻战斗。
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萨尔浒大战。
2月11日那天,杨镐在辽阳郑重地宣告出征,随后他将军队一分为四,杜松、刘斑、马林、李如柏各领一路,他们打算从四面八方一起动手,目标直指努尔哈赤的根据地赫图阿拉。
谈及这场战役的双方兵力配置,普遍估计明军方面达到了十二万之众,而后金军则约为六万人。
不过,经过李光涛先生的详细研究,明朝真正出动的军队大约仅有十万人,而且李如柏部以及朝鲜、叶赫的军队都未加入战斗。
通过对明朝、清朝以及朝鲜三方面的历史资料进行综合考量,可以推断出,努尔哈赤在那一年至少率领了八万名士兵参与了战争。
所以,这次战斗双方的兵力对比,并非十二万对阵六万那么简单。实际上,应该是七八万人对抗八万人左右。
在兵力不占上风的时候,杨镐的战略部署上也出现了问题。
凭借八旗军的勇猛战斗力,即便是明军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恐怕也难以取胜。
然而,杨镐却采取了四面开战的策略。
面对明军从多个方向同时进攻,努尔哈赤采用了“不管你来多少路,我只集中一路应对”的策略,把强大的兵力集中起来,一步步打败明军,结果导致杜松、刘铤战死,马林受伤。
经过战后的统计,明朝军队有四万多士兵伤亡,同时有三百一十二名将领不幸牺牲。
萨尔浒战役结束后,明朝深切体会到了放纵敌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长久以来安宁的中原地区,自此陷入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战乱纷扰之中。
来源:蜜桃小丸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