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藏自治区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奋斗精神,激励动员广大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为拉萨市达孜区经信和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仁增卓玛
北大博士毕业
从象牙塔到雪域高原
回归生命的故土
仁增卓玛是获得
西藏自治区公务员个人“一等功”的
基层干部
也是三尺讲台上“用灵魂唤醒灵魂”的
大学教师
从北大走向基层
在文字中共同穿梭时空
且听她从西藏走出
又回归西藏的故事
新闻速览
在西藏自治区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奋斗精神,激励动员广大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为拉萨市达孜区经信和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仁增卓玛
△北大校友、拉萨市达孜区经信和商务局党组书记、副局长仁增卓玛在西藏自治区公务员个人“一等功”表彰大会01 左中括号
“用生命传播生命”的旅程
左中括号
北大是梦想一样的存在,在其中求学的日子,是我人生中纯粹、快乐、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科毕业后,仁增卓玛选择前往基层工作。在一线的磨砺中,她发现自身对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于是决定重返校园。2013年,她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自此,这个藏族女孩的人生轨迹有了新的走向。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仁增卓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毕业之际,在硕士导师的指导下,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备考心仪已久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开启全新的学术之旅。
一次偶然的网络搜索,她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曾志教授的“生命传播”研究吸引。尽管对传播学的学习日渐深入,但她从未想过“传播”可以和“生命”联动,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生命在链接下迸发了新的意涵。
在好奇与兴趣驱动下,她将师曾志老师视为自己博士求学的理想导师。备考过程中,她仔细修读老师的每一篇学术论文,对其中涉及的文献进行了深入拓展。凭借充足的理论储备,她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当打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博士生拟录取名单上的那一刻,喜悦、激动交织在仁增卓玛的心头。
初入师门时,面对博学多识的老师,仁增卓玛自愧于学识的浅薄,甚至怯于与老师交流。然而,一次偶然获得的写作机会,拉近了她与老师的距离,让她逐渐卸下心理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2017年,师曾志教授带队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深入研究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在国际灾后重建中的角色。因为学业安排,她未能亲身参与此次调研。作为调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需要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出于对她学术潜力的信任,师教授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仁增卓玛。接到任务后,她迅速梳理了团队所有调研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清晰的报告框架。在老师的指导下,她顺畅地完成初稿。
△师门讨论
经过反复的探讨和修改,一篇题为《告别平庸之善 呼唤行动之思——公益组织传播与行动的一种可能》的学术论文发表,成为仁增卓玛与导师开启师生共探互动的奠基之作。
四年燕园求学时光,仁增卓玛与师曾志教授亦师亦友。跟随老师的脚步,潜心于“生命传播”研究,静心沉浸读书、写作,这不仅丰富了她的学术积累,更在这个过程中雕琢自我生命认知,重塑个体生命观架构,更加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绵延与流变。
△仁增卓玛和师曾志教授合影
02 左中括号
“把自我卷入”
左中括号
无论做哪个方向,我一定要做跟西藏有关的事情。对这片土地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自己而言,这是必须要去做的。
为了深入挖掘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仁增卓玛毅然回到家乡,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待了六个多月”。尽管是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但多年的在外求学经历让她与故乡的点滴日常日渐疏离。这一次,她将自己“卷入”这片土地,捡拾起曾不经意间忽视的风土人情。
进入田野的第一个月里,每天都是全新的体验。她曾骑着三轮车在乡间小路上飞驰,也下地与村民们一同播种藏香草,导师看到她发来的照片,笑称“简直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令仁增卓玛难忘的是,全村人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举办的欢送会。煮米饭、献哈达,“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在此刻具象化。
△田野期间和村民们共度节日
然而,当仁增卓玛静下心来,试图将田野调查的点滴转化为学术研究时,她却陷入了思考:“该如何将看似零散的内容串联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呢?”
到了藏历四月,一场盛大的萨嘎达瓦节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对于藏族人民而言,这是一个殊胜的月份,它与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槃联系在一起。在这期间,酥油灯照亮雪域西藏的各个角落,僧俗信众将藏香草放到高高的煨桑台上焚烧,诵经祈福,行善布施,寄托敬畏与感恩。
清晨,仁增卓玛漫步于百余年历史的甘丹寺脚下,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夹杂着藏香草的芬芳,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神圣祥和的氛围中。“为什么不能以藏香草作为媒介呢!”那一刻,灵感在她心中闪现。甘丹香草作为一种植物,不仅是村里面多数百姓的生计之源,更是藏族人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当藏香草的烟雾升腾,它承载的是一种连接,连接藏族人的生命、社会、文化、经济与信仰。而这,不恰恰是“生命传播”的核心吗?
△和村民一起在拉萨街头摆摊卖藏香
就这样,从西藏走出的仁增卓玛,在当地村庄间,听见了家乡的召唤。她果断选择以“藏香草”为媒介,采用人类学中民族志研究的方法,深入探究这个藏族社区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是一个西藏的孩子,对“万物皆媒”的生动刻画。在良师益友的帮助和亲人们的鼓励下,六个月的田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论文不仅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在教育部匿名评审中获得4个优1个良的高度评价,为她的博士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段真真正正地“像一个藏族人”一样生活的日子,给她带去的,还远不止于此。
驻村之时,仁增卓玛发现了一户特别困难的家庭。家中两位年幼的孩子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为了给孩子们治病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家里只剩年迈的爷爷独自守护着两个孙子。看到这样的困境,仁增卓玛心里万分心疼,她立刻与导师沟通导通,藉此联系上相关的公益组织。后来,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其中一位孩子已经得到治疗,现在健康茁壮地成长着。
直至现在,仁增卓玛与村里人都常有联系,每次回到村里,仁增卓玛都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仿佛自己从未离开过。她用“维系与交融”来收束自己的毕业论文,在藏族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张力之间,她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与活力,也找到了走向良善生活的希望与动力。
毕业之时,我也面临着回不回家的抉择。北大博士,在其他地方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对于西藏而言,或许真的就少了我这么一个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对这样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出一份交代。
△
仁增卓玛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人生抉择,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承诺。
为博士毕业论文而回归的六个月里,仁增卓玛得以理解藏地村庄的真实面貌。她见证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里的生灵草木、风土人情,早已深深融入她的血液。自此她也坚定了扎根于此的决心,“把自我卷进去”,为藏族同胞做更多事情。
她与西藏,是缘分也是必然,是无言有情的责任、信念。以一篇毕业论文为引,她在藏区的故事未完待续。
03 左中括号
成为真正的“故乡人”
左中括号
我觉得,千百年来,我们汉藏人民一直都是手足连心、相互支持的。
11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届博士校友仁增卓玛获得西藏自治区公开表彰,被组织记公务员个人“一等功”。深入西藏基层工作的数千个日夜,经历无数次心与心的交互,她从身在故乡的“异乡人”,真正成为了在地的“故乡人”。
北大博士毕业,再一次行走在基层的一线,经济发展所需的“茶米油盐”融入她生活与工作的“三餐四季”。从西藏走出的藏族女儿,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地区发展跳动的脉搏,现实发展的经纬逐渐向她敞开,原以为熟悉万分的故土,却恍然发现是一片充满未知、挑战与机遇的沃土。
着手工作时,纵使拥有丰厚的学识储备,但初次接触经济工作的陌生,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阻碍。面对知识领域的空白,她花四年时间啃下了经济学理论的书籍“大部头”,在实际工作中,虚心地上着一堂又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调任至达孜区经信和商务局,仁增卓玛迅速投入到全新的工作中。她结合此前在管委会工作的经验积淀,深入调研考察,在组织支持下,对工作领域的难点进行了全面剖析,针对问题,带头制定了全新的思路方法。
△协调群众反馈事宜
除了常规工作的统筹,面对数字化浪潮,她敏锐地捕捉到数字赋能招商工作的趋势,创新带头推出“智投达孜”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为招商引资注入新的动力。
两年来,达孜区经信和商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主要经济指标显著上涨,超额完成了年度指标。同时,多家企业入选“拉萨好物”、“西藏老字号”企业名录,提升了达孜区的品牌影响力。
做好一名基层干部之外,仁增卓玛还担任了西藏大学的外聘副教授。她为研究生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传播学理论》课程,也给本科生教授《融合新闻学》。
北大读博期间,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仁增卓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她绝不允许自己照本宣科,而是一点点朝着记忆中的北大老师的样子而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坚持阅读与学习,不断“输入”,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和西藏大学本科学生结课留影
课上,她耐心带领同学们剖析专业书籍,帮助同学们实现“读不懂”到“能够进行《单向度的人》一类经典著作讨论的转变”。“仁增卓玛老师,每次上完您的课,我总能收获很多启发,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这些思考为我带来了力量。”这是一位藏族女生在结课后发来的微信,字句间尽是感谢。恍然回头,她的课堂会对一个个正青春的生命产生如是影响,恰如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重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她具身融入西藏发展的滚滚洪流。故土深情的呼唤与神圣的使命感再次点燃她的赤子之心。带着纯粹、炽热的乡愁,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西藏建设的浪潮,以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工作,在这片白雪皑皑的雪域净土上挥洒着热血。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仁增卓玛的故事,是一段个人成长史,更是新时代西藏人才培养的缩影。
就像格桑花一样,她希望自己能扎根于这片净土,不畏于严寒,无愧于本心。
在基层,就是要嚼得菜根,坐得冷板凳,放下姿态,放平心态,办好每件具体的小事,服务好每一位服务对象。这些一个一个的小事实在微小到不足以赋予任何宏大的意义;但是,正是在干好每一个不足挂齿的小事所累积的价值,也足以支撑起一名基层干部的人生价值了。
以仁增卓玛为代表的数千北大人
从“一塔湖图”的学术殿堂
奔赴祖国广袤的基层一线
将小我之梦想汇入复兴理想
更多北大人在基层的故事
“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系列报道
来源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
采写 | 唐儒雅、张祺祺
图片 |受访者提供
排版 |卫雅伦
责编 |郭雅颂
>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