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的塞外青城虽寒意未消,但在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的育苗温室里却一派生机盎然。随着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最后一道棚膜严实覆盖,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进行诱变的藜麦种子正式开启破土之旅。
三月的塞外青城虽寒意未消,但在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的育苗温室里却一派生机盎然。随着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最后一道棚膜严实覆盖,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进行诱变的藜麦种子正式开启破土之旅。
“这一部分是玻利维亚国际藜麦中心提供的首批品种,另一部分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进行诱变的藜麦种子,这些种子将助力我们培育出更高产优质的藜麦品种。”内蒙古蒙农藜麦产业研究院院长、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专家郭占斌指着育苗盘介绍。
内蒙古武川藜麦科技小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便致力于藜麦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品种选育、新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深加工产品研发,是一个集农业科技创新、新技术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
武川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和明显的昼夜温差,具备种植藜麦的天然优势。郭占斌说:“科技小院育成了适合武川地区的藜麦系列品种,研发了旱作覆膜穴播技术,并确定了不同藜麦品种的适宜播期。研发的纯藜麦植物酸奶、饮料等产品的黄酮和多酚含量较藜麦米增加50倍以上,适于不耐乳糖人群食用。”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要推动藜麦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种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该科技小院与玻利维亚国际藜麦中心签署协议,共同开展藜麦育种工作,同时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航天育种。“2024年搭乘嫦娥六号到太空的6份藜麦种子资源已返回地面,今年将开展田间试验。对籽粒、饲草、观赏及加工等不同品种需求的育种研究,将助力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多元化的高质量、高效益方向迈进。”郭占斌说。
据介绍,科技小院的专家每年都会带领研究生,在整地播种、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成熟收获的各个环节,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实现了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从科研到应用、从专家到农民的零距离。
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四大永村,藜麦种植户韩喜换告诉记者:“我种植藜麦已经6年了,自从科技小院提供适宜当地的种子后,产量一直很好,用种量少且产量高。科技小院为我们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特别实用。郭老师还帮我们拓展售卖渠道,再也不用担心种多了卖不出去。我们村去年种了6000多亩藜麦,今年准备扩至8000亩左右。”
郭占斌介绍:“藜麦减肥增效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深受当地农民认可。2024年科技小院育成的5个藜麦高产品种,去年10月中旬在云南南繁播种,今年3月初收获,这批良种春季就能提供给农户用于生产,同时配套我们的高产栽培措施,预计会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我们还积极引入优质客户,实现藜麦优质优价,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武川县藜麦高产栽培技术覆盖面积已达5万亩以上,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科技小院将持续与玻利维亚国际藜麦中心开展育种的合作及良种南繁,快出品种、出好品种,为生产上提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品种。同时积极推进深加工产品的生产上市,为全产业链发展打通最后一关。”谈及科技小院未来的计划时,郭占斌信心满满。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