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也做出了一些限制,新车前300公里强制开启“新手模式”(限速140km/h),但里程达标后即可解锁全功率输出。在一些事故后,小米将新手模式延长至1000公里。但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公关态度,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虽然电车都将0-100公里加速作为卖点,但0-100公里的急速加速,合理且合法的场景,其实极少。
电车逐渐普及,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近日推出的小米SU7 Ultra,搭载1548匹马力电驱,0-100km/h加速仅需1.98秒。然而这种赛道级性能,也为公共道路带来致命隐患。
小米也做出了一些限制,新车前300公里强制开启“新手模式”(限速140km/h),但里程达标后即可解锁全功率输出。在一些事故后,小米将新手模式延长至1000公里。但某种程度上,这只是一个公关态度,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这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数据显示,2025年1-3月全国新能源车超速违法案件同比激增230%。其实,超速是一个旧问题。之所以旧问题中出现了新趋势,很大一个原因是电车加速强,所以电车可以在一个相对更短的道路上,就超过限速。
电动车除了小米这样的性能车,一般极速不如油车,但电车天然扭矩大,加速强。道交法制定于燃油车时代,对电机特性缺乏约束。所以,真问题是加速,而不是极速。
电车的加速度性能,正在深刻影响着道路安全。本文重点讨论电车扭矩大的一个典型技术特征:过高的0-100公里加速,是否应该被禁止。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了,复杂的就有方向了。
虽然电车都将0-100公里加速作为卖点,但0-100公里的急速加速,合理且合法的场景其实极少。
高速上,当车已经很快的时候,完成超车动作的快慢,就取决于车辆的加速性能。油车排量越大,扭矩越高,加速性能就越好,完成超车的时间就越短。所以大扭矩就能快速超车,在关键时候躲过危险。这是一个合理且合法的场景。但这个场景的加速性能,是从40提速到60,从80提速到120,从120提速到140,并不是从0-100公里加速。除了紧急避险,超车,仍然应该以合理的加速度和速度去超车。
现在的交通法规,对加速度是没有规定的。绿灯起步时,高扭矩的车以高加速度冲出去,这几乎是高加速度性能合法使用的唯一场景,但这并不合理,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场景。红绿灯转换的时候,往往有横向的车或者行人,抢在车道绿灯亮起之前横穿而过。这时急加速的车就会撞上他们。
其实,从朴素的常识出发,在城市公共道路上,这么快地加速,是不应该的。但仅仅有常识是不能服人的,建立在逻辑之上的分析、把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各方细节、关系,都说清楚,才能以理服人。
这个场景下,使用高加速度性能,是合理的吗?
其实,人类社会并不是建立在无风险的基础上的,所有的事都伴随风险,关键是看风险和收益的比较,是否值得。所以,有人会说,枪可以杀人,但杀人的不是枪,而是使用的人。这个比喻同样可以用在刀上,刀可以杀人,但决定刀用途的是人。
这两个并列的比喻可以说清楚很多事。
首先,刀的用途很多,但枪的用途只有杀人和打靶。而0-100加速的用途,几乎只有玩车、炫技。注意,我这里指的不是大扭矩性能,而是更具体的0-100加速。所以,当任何人使用0-100功能,就一定是不合理的,那么这就和人没有关系了,而是功能本身的不合理。
其次,这两个比喻正好指向了另一个问题:风险和收益的比较。刀用途很广,是生活、生产不可缺少之物,所以不能禁止。但枪被禁止了,因为杀人是不允许的,而打靶不是生活中必需之物。那么,0-100公里加速,是玩车必备,但是生活不可缺少之物吗?
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美国没有禁枪呢?这是因为“枪可以杀人”这个用途,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一些好处。很多人调侃枪是众生平等器,枪对保卫个人的作用,已经被讨论得很多了,无需累述。枪在政治上,的确是很多制度的逻辑基础。那么,高加速性能,它的风险,它能杀人伤人,有这个作用吗?是某种社会功能的基础性支撑吗?
有人会说,汽车企业,开发高扭矩、高性能的车,有利于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那么,汽车行业的发展,车主的血脉偾张的爽感,是不是应该有行人和骑电瓶车的人来承担。从统计上看,毋庸讳言,这两个群体就是富人和穷人之分。那么,富人的收益是否应该让穷人来承担成本。
实际上,并不是没有合法玩车的地方。上海有赛车场,自己的车进入赛道,前几年是200元一圈。我又查了一下,现在是2000-4000元一小时。这才是体验急加速的正常价格,在马路上玩急加速,实际上只支付了车钱,但没有支付应有赛道钱。所以某种程度上,在马路上使用0-100加速的,本质上是富人省钱,给穷人造成风险。
相比之下,枪就不存在这个贫富问题,100美元的手枪和1万美元的自动步枪,某种程度上看,是同等级别的。
这不是挑起贫富对立,这是真实存在的风险、利益分摊结构。
公共政策是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各项公共政策之间,总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要满足一定的逻辑自洽性。所以,对待风险,标准要有公平性。所谓公平性就是一种对比:你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公平性是公民对政策的基本诉求。
首先,第一个对比对象是户外运动、极限运动。
现在国内很多户外路线都被禁止了,比如最著名的鳌太线。网上搜一下,不难发现,很多景区的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都禁止了。国内对极限运动也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态度。网络平台对于极限运动,都是负面态度。微信发布过视频号直播违规标准:禁直播蹦极、高楼跑酷等。禁止的理由当然是怕出事,怕死人伤人,传播和炒作后会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那么,同样有危险的0-100加速,为什么就不会被禁止呢?
其实,不管是户外还是跑酷,都是自身承担风险。更精确地说,是自身承担绝大部分风险,极罕见的情况下,会危害到他人,比如跑酷掉下去,砸到另一个人。但电动车的高加速性能不是这样。一个路口高速冲出去的轿车,以每小时80公里撞上一个行人,一辆电瓶车,轿车车主大概率是没大问题的,而行人和电瓶车上的人,死亡概率就大得多。那么,自害自己的户外、极限运动被禁止,只害别人的0-100加速为什么不被禁止呢?
第二个对比对象,是电瓶车。我们都知道,电瓶车被严格限制了速度在25公里以内,理由当然是安全。
那么,这里有没有双标?电瓶车的速度并不快,重量相对轻,造成的危害更低,而且,电瓶车是肉包铁,对自己的危险性也很大,在任何事故中,骑车人都有风险。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以自身安全为天然限制。但电动轿车是不一样,它重量大,速度快,在与行人的事故中,驾驶人几乎没有风险。这是一个纯粹的对行人的负外部性——比如,在绿灯起步的时候。一般来说,公共政策应该限制负外部性。
但现实是,对电瓶车的限制非常严格,而对电动轿车加速性能没有任何限制。甚至厂家都自己都做出了限制,而政策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双标?或许有人会说,制订政策的都不会骑电瓶车,但会开高性能电动车。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只是没想到这个问题。
有人会说,以前汽油车也有高扭矩,只是更贵。事实的确如此。但一项风险,他出现的概率比较低的时候,的确可以忽略它。但当它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时候,变得越来越便宜的时候,就不能再被无视。
所以,我想不出0-100加速,任何正当的,收益大于风险的,且合理分摊风险的场景。
禁止的办法很多,比如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与动力输出联动,检测到激进驾驶时自动降功率。保险杠杆调节:将驾驶行为数据纳入保费计算,高风险用户费率提升300%。
再比如动态电子围栏:通过V2X技术实时识别道路类型,城区自动限速至120km/h。特斯拉赛道模式需GPS定位封闭场地才可激活,而小米的“大师模式”仅依赖车主自觉,未设置地理围栏限制。但这些方法,不仅涉及隐私,而且,仍然不能释放驾驶者的需求。而且,除了赛道,哪里又能合理的2秒内加速到100公里,并持续跑到300公里时速呢?这都指向全面禁止。
但堵总需要与疏结合,车企可以在城市郊区共建赛道,商业化运营。甚至郊区车少的道路,在周末,可以开辟成为赛道,车主风险自担。车主满足了驾驶快感,也可成为一种新兴的观赏性节目,带动消费。
来源:慧眼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