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断句,奇妙的效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1 08:42 3

摘要:一段相同的文字,因为断句不同,产生的效果会迥然不同,下面以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看看不同的断句,使用不同的标点,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一段相同的文字,因为断句不同,产生的效果会迥然不同,下面以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为例,看看不同的断句,使用不同的标点,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第二句写诗人的感情世界。第三句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最后一句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

这首诗如果断句不同,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又可生成一幕短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交代时间。雨纷纷,交代环境。路上,交代地点。

行人,交代人物出场,欲断魂,交代人物的伤心欲绝的情态。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两行写人物对话。遥指,人物动作。

短短28个字,剧本需要的构成要素都有了。

故事:清明时节,一位伤心欲绝的行人寻找酒家。

人物:行人和牧童。

对白:行人和牧童的对话。

舞台提示:时间、地点的交代。人物情态、人物动作的提示。

这首诗,如果断句不同,还可以生成一首长短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样的断句,讲述的是父亲或是母亲寻找自己走失的孩子。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一位父亲或是母亲伤心欲绝,询问酒家,有没有看到一位放牧的孩子。酒家指着远处的杏花村,意思那里有放牧的孩子。

中国的文字奇妙无穷。

来源:弘bai瑞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