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李大爷种梨树30年 邻居嘲笑不赚钱 如今儿孙靠老品种年入百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09:18 3

摘要:那时候人们叫他李家二,因为他是李家老二。如今村里人都叫他李梨头子。这个外号刚开始是带着嘲讽的,后来慢慢变成了尊称。

村口的水泥桥还没修好那年,李老爷子已经在自家那块不规则的地里种上了第一批梨树苗。

那时候人们叫他李家二,因为他是李家老二。如今村里人都叫他李梨头子。这个外号刚开始是带着嘲讽的,后来慢慢变成了尊称。

我是九十年代初到杏花村小学教书的,那会儿村里人大多靠种玉米和小麦过活,家家户户院子后面都种着一样的农作物。唯独李老爷子家那片地,一年四季都是梨树。

村里人私下议论:“这李家二是不是犯糊涂了?现在种梨能有多少钱?哪有种粮食稳当。”

李老爷子腰间挂着把剪刀,掏出个纸包来,里头包着从县农业站领来的嫁接条。他常戴着顶褪了色的蓝帽子,帽檐上有一圈汗渍印,天热时就往后一翻,露出光亮的前额。

记得有一次放学路过他家地,看见他正蹲在梨树下摆弄什么,见到我,他招招手。

“老师,你来。”

我走过去,只见他面前铺着块报纸,上面码着几个梨。

“这叫’都那力’,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他拿起一个形状不怎么好看的梨,用衣角擦了擦,“你尝尝。”

梨汁甜得有些腻,我随口说:“好甜。”

他皱了皱眉头:“甜是甜,但水份太多,果肉太软。不够脆,味道单一。”

他的神情严肃,像个评判官。那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农民对一个水果会有这么多讲究。

“这是我嫁接的老砂梨,你再尝尝。”他又递过来一个不太起眼的梨。

一咬下去,脆得发出声响,汁水丰沛却不会流得到处都是,甜中带着一种独特的香气,回味还有点微酸。

“这才叫梨。”他脸上泛起自豪,像母亲看着自己出色的孩子。

那时村里的电线杆上贴满了外出打工的广告,年轻人都往城里跑。李老爷子的儿子李志强和儿媳在县城开了个小超市,常劝他把梨树换成别的,种点当季蔬菜或者核桃什么的,收益快。但李老爷子就是不肯。

他的梨树一年年长大,可路过的行人越来越少。村里开始修建新房,砖瓦房一栋栋拔地而起,取代了过去的土坯房。人们装上了彩电,买了摩托车,而李老爷子还在为他那些产量不高的老品种梨树忙碌。

有天早上去学校,远远就看见李老爷子坐在地头的石墩上,神色黯然。走近才看到,一夜春寒,他的梨树开出的花全都冻伤了。

“今年没收成了。”他摸着自己粗糙的脸,声音干涩。

当晚,村里响起了锯木头的声音。大家都以为李老爷子终于认输,要把梨树锯了。第二天看到,他只是把受损最严重的几棵剪去了一部分枝条,其余的都留着。

每到梨花开的季节,我总喜欢带着学生去李老爷子的梨园写生和作文。孩子们围着花树奔跑,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李老爷子就坐在大树下抽旱烟,烟头时明时暗,像是在思考什么。

那支烟斗是他老伴生前给他做的,他老伴走得早,一场流感没扛过去。老伴走后,他便搬去了县城儿子家,但每天一早就骑着三轮车回村里照料梨树。

许多年过去,我调到了镇上的中学。偶尔回村,发现李老爷子的梨园依旧,但地里杂草更多了。听说他已经七十多岁,腿脚不好,有时靠着拐杖在园子里走动。

村里人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摇头:“就种那十几棵老梨树,一年能有几个钱?白费劲!”

他家原先的土坯房已经年久失修,在一次大雨后塌了一角。李志强回来看了,执意要拆掉重建,但李老爷子只同意修补。

“我这把年纪了,房子够住就行。钱留着给树打药。”

就这样,梨园旁边的老房子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面摆放的老式缝纫机和一个大木箱,里面装的全是他这些年来记录梨树生长和嫁接的笔记。

2018年的春天,一件事打破了杏花村的平静。

李老爷子的孙子李晨,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突然辞职回到了村里。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扛着相机和设备,住进了村委会闲置的办公室。

村里人不明所以,纷纷议论:“大城市不待,回来干啥?”

很快,大家就看到李晨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在李老爷子的梨园里忙碌。他们清理杂草,修剪枝条,还架设了摄像机,安装了灯光。

有一天,我正好去村里办事,路过梨园,看到李晨正拿着手机对着一个梨一边旋转一边拍摄。

“老师好!”他看到我,热情地打招呼。我已经不教书多年,但他还是这么称呼我。

“你这是在干啥呢?”我问。

“做短视频。爷爷的梨可宝贵了,这是纯天然有机的老品种,城里人正抢着要呢!”

我有些不解:“你爷爷的梨不就那几种吗?”

李晨放下手机,眼睛亮晶晶的:“老师,您不知道,爷爷这些年一直在保存和培育老品种梨树。现在市面上的梨都是为了好看和高产,失去了原本的风味。而爷爷保存的这些,有的品种甚至在其他地方已经灭绝了。”

他指着一棵树:“您看这棵,是’宫廷酥’,清朝时给皇帝贡的品种;那边那棵是’软把梨’,果子小但甜得很自然……”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老爷子这三十年不是在固执己见,而是在坚守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李晨继续说:“我们做了个新媒体账号,专门介绍爷爷的故事和梨园。上个月,一个视频爆了,有两百多万播放量。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人预订爷爷的梨。”

我走近一看,每棵树上都挂着二维码牌,扫一扫就能了解这种梨的历史和特点。

李老爷子这时从屋里出来,他的步伐依然蹒跚,但精神好多了。腰间还是那把老剪刀,但帽子换成了一顶崭新的遮阳帽,上面印着”李家古梨园”几个字。

“老师,喝茶。”他招呼我。

院子里摆着一张老式方桌,桌上是刚沏的茶和几个切好的梨。茶杯是那种带盖的瓷杯,边缘有些磕碰的痕迹。

李志强也从县城赶来了,他现在不再开小超市,而是全职帮儿子打理这个”李家古梨园”品牌。

“爸这辈子就认准了这个老品种,我们以前都不理解,现在才知道他的远见。”李志强感慨道。

村支书找来了一个人,自称是某电视台的记者,要给李老爷子做专访。记者拿出一个高档的录音笔,但刚开始没电了,尴尬地说忘了充。李老爷子从抽屉里翻出一个老式的录音机,说:“用这个吧,电池刚换的。”

记者问他为什么坚持种这些老品种的梨,即使多年没有经济回报也不放弃。

李老爷子抿了口茶,沉默片刻:“这梨啊,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我小时候就记得这个味道。后来品种越来越少,我怕哪天就没了,就留着。”

他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桌上的梨:“树不能光看长得快,果子不能光看个头大。有的东西,慢慢来才好。”

采访结束后,记者想合影。李老爷子坚持要去梨园里拍,非要站在他最喜欢的那棵树下。

“这棵至少有六十年了,我小时候它就在了。”他拍拍树干,像是在介绍老朋友。

这些年来,我看着村里的变化。砖瓦房变成了小洋楼,田野里的庄稼换了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而李老爷子的梨园,却因为李晨的新媒体运营变得热闹起来。每到采摘季,全国各地都有人开车来购买。李家专门开辟了停车场,还在梨园旁边建了农家乐,游客可以住下来体验几天田园生活。

李晨告诉我,他们现在年收入已经过百万,大部分来自预售的高端梨礼盒和农家乐的收入。

“最贵的礼盒卖三千多一盒,都是送礼的人买,里面是爷爷嫁接的几个最珍稀的品种。”

有些讽刺的是,那些曾经嘲笑李老爷子”死脑筋”的村民,如今纷纷来请教,想要学习种植老品种果树。

李老爷子很慷慨,把积累几十年的经验无偿分享,还拿出珍藏的嫁接条送给乡亲们。

“地再多也种不过来,大家一起种,这些老东西才能留下来。”他说。

去年夏天,我又回了趟杏花村。李老爷子坐在他那棵老梨树下乘凉,手里拿着个iPad,正在看孙子做的视频。

他的眼睛不太好使了,得把iPad凑近了才能看清,但脸上的笑容却比以前更多了。

“老师,你看这娃拍的,说我是什么’非遗传承人’。”他笑着说,声音中有掩不住的自豪。

孙媳妇小周是北京姑娘,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现在负责李家古梨园的品牌运营。她在院子里支起烧烤架,准备给我们烤梨。

这是他们新开发的项目——把梨切开,撒上肉桂粉和红糖,烤到微焦,香甜可口。

李老爷子的老伙伴王大爷也来串门,两人坐在一起评价着今年的梨。

“今年雨水多,这’酥梨’不如去年的脆。”李老爷子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挺好,你就是太挑剔。”王大爷笑骂道,但还是拿着李老爷子递来的小刀,仔细地从梨核割下一小块果肉,放在嘴里细细品味。

他们像两个老顽童,为了一个梨的口感争论不休。

旁边的梨树上,挂着几个风铃,随风发出清脆的声响。那是李晨从日本带回来的,说是夏天挂在树上,能驱赶鸟雀。

风铃旁边还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李老爷子和他老伴年轻时的合影。照片被塑封起来,却还是因为长期暴露在外而有些褪色。

“为啥把照片挂树上?”我好奇地问。

李老爷子看了看照片,轻声说:“她喜欢梨花,现在让她天天都能看到。”

一阵风吹过,照片轻轻摇晃,风铃响起。李老爷子抬头看了看天空,说:“明天该下雨了,得把那边的小苗盖上。”

我问他怎么知道。

“树叶翻白了,蚂蚁往高处搬家,准是要下雨。”他用了一种确定的语气。

果然,第二天一早便下起了雨。我在李家借住,看着窗外的雨滴打在梨树叶上,不禁感叹这位老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理解。

午饭后雨停了,李老爷子拄着拐杖去查看梨树。地上有些积水,他小心地绕过,生怕滑倒。

李晨赶紧过去搀扶他,但被他轻轻推开:“我自己行。”

他坚持要自己检查每一棵树,看树皮有没有被雨水浸泡,果子有没有被打落。这种坚持,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远处的山上薄雾缭绕,梨园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清新。李老爷子背影略显佝偻,但在这片绿色中,却显得异常挺拔。

回城前,我去向李老爷子告别。他正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看报纸,旁边放着一个收音机,声音断断续续的,一听就是用了很多年的老物件。

见我要走,他起身进屋,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带些梨回去。”

我推辞说路上不好带,他笑了:“这是梨干,我自己做的,放得久。”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些切成薄片晒干的梨,色泽金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吃了我六十多年的梨,现在知道了,慢的东西才最耐品。”李老爷子说这话时,目光投向远处的梨园,似乎穿越了时光,看到了那个戴着蓝帽子,执拗地种下第一棵梨树的自己。

杏花村在变,李老爷子也在变。但有些东西,却一直保持着原本的模样——那片梨园,那些老品种,还有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坚守与传承。

现在,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杏花村都会举办梨花节。游客们在白色的花海中拍照,孩子们追逐嬉戏,李老爷子还是会坐在大树下,默默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是藏不住的满足。

偶尔,当夕阳西下,梨园披上金色的光芒时,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个被人嘲笑却不改初心的李大爷,以及那个坐在树下,倾听他讲述梨树故事的我。

时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有些慢下来的坚持,终会迎来它的花开满园。

来源:深林人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