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黄河之畔的兰州,一群心怀热忱的生态守护者,以无畏的担当、创新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勾勒绿色蓝图。魏玲穿梭山林,用脚步丈量生态责任,守护社区绿意;徐当会潜心研究,为“三北”防护林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赵峰精研技术,让城市绿化多点开花;火彦君扎根林场,带领团队让
在黄河之畔的兰州,一群心怀热忱的生态守护者,以无畏的担当、创新的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勾勒绿色蓝图。魏玲穿梭山林,用脚步丈量生态责任,守护社区绿意;徐当会潜心研究,为“三北”防护林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赵峰精研技术,让城市绿化多点开花;火彦君扎根林场,带领团队让北山从荒芜走向葱茏。他们虽身份不同,却目标一致,为兰州的生态振兴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精细管护 促成生态守护与社区治理共振
——访金城关社区林长魏玲
在仲春晨光的映照下,兰州市金城关社区党委书记魏玲结束了又一次巡山工作,登山鞋上的露水已被阳光晒干。作为管护面积达231953平方米林区的社区林长,每日巡山已然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地占社区面积的66.8%,我必须像绣花一样,精心做好每一项工作。”魏玲语气坚定地说道。
金城关社区坐落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北山林场、市政林场等20个林权单位分布其间。这里不仅承载着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更是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阵地。
自担任社区林长后,魏玲开启了 “森林守护模式”。每天,她都穿梭于白塔山后山的茂密森林间,一趟巡查下来,往往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一路上,但凡发现杂物垃圾,她便俯身清理;察觉到火源隐患,她立即着手排除。在她眼中,山林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2024年2月,魏玲在巡查时发现一棵百年古树出现倾斜、枯死迹象。回到社区,她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抢救工作。经过施肥、清枝、消毒等一系列悉心照料,古树重焕生机。“这棵古树转危为安,不仅延续了树木的生命,更向群众彰显了保护环境的价值,激励大家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魏玲感慨道。
魏玲深知,林区管护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此,金城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组织党员志愿者投身林区保护工作。同时,借助微信群、宣传栏、横幅、讲座等多样化渠道,广泛开展林长制政策宣传,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林地保护意识。
在推进林长制工作过程中,金城关社区积极搭建沟通桥梁,与辖区林场和相关单位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微信群,各林权单位和林场能及时获取森林防火、防汛、天气预警等重要信息。每季度,社区还会组织专题会议,复盘工作、解决问题。魏玲介绍:“信息共享机制让我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响应更迅速,为工作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外,魏玲积极推动社区与林业部门、森林公安等单位的协作。她表示:“保护林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各部门协同发力,林长制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魏玲这样对记者说。
系统推进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并行
——访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徐当会
兰州“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模浩大,横跨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等多个县区,以及市区周边部分区域。在过去,兰州部分地区饱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降低了风沙危害,为兰州市的生态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1978年工程启动,已历经46年,人工营造的各类防护林,陆续步入成熟期与过熟期,因此,开展林地修复,提升防护效能,已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借助科技创新与示范建设,推动工程持续发展,同样刻不容缓。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副教授徐当会教授说,当前,兰州市“三北”防护工程六期正在稳步推进。在树种选择上,乡土树种因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应作为优先选择。同时,构建乔—灌—草多层群落结构,不仅能增强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还能有效抵御外界干扰,优化林分质量。
针对已进入成熟期或过熟期的林木,徐当会建议及时更新改造。若过熟林占比达到45%,可分批次、有计划地进行更新。通过更替、补植、抚育等措施,增强林分通风透光度,为林下草本植被的生长与演替,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水定林、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树种与造林模式,积极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混交林。
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均发挥着关键作用。从规划设计、苗木选择,到造林施工、维护抚育,都需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术,实现科学规划、建设与管理。此外,积极探索困难立地重建模式,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适宜区域,优先发展经济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与技术路线。
徐当会最后说,除了强化生态防护功能,兰州市还可依托“三北”防护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不仅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家畜,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科技赋能 打造节水绿化与立体景观共生
——访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峰
赵峰,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生态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对他而言,这座城市的一花一草、一林一木,不仅是植物,更是他朝夕相处、精心呵护的家人。
今年,是赵峰从事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第9年。在此期间,他和团队结合兰州市自然地理条件,不断引进最适配的新品种,探索最节水的种植方式,引入成活率最高的种植技术。
“草坪草维护成本较高,夏天三到五天需浇水一次,且生长速度快,需定期维护。地被类植物可以代替草坪覆盖地表,同样能起到防治水土流失、吸附尘土、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的作用。”近年来,为满足我市黄土不裸露的要求,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新引进了景天、蓝羊茅等禾本类、地被类植物进行培育。在种植大型乔灌木的同时,不断加大城市绿化中节水耐旱地被植物的用量。赵峰说:“禾本类、地被类植物养护成本低,生长速度快,成景效果佳,能够种植在乔灌木难以成活的困难地段,有效填补绿化斑秃区域。”
城区绿化面积有限,如何让植被有地可种,增加绿化覆盖率呢?针对这一难题,赵峰和团队应用立体绿化技术,在中心城区建筑物外墙搭建支架进行种植。“立体绿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拆墙透绿,将外墙做成栏架,种植藤本月季、蔷薇、爬山虎等植物。像屋顶绿化,只需建筑屋顶做好防水,铺好轻质种植土后,便可进行种植,非常美观。”赵峰介绍道,立体绿化不仅能有效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城市微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污染,近几年在兰州绿化中应用愈发广泛。
除城区园林绿化种植外,赵峰还将目光投向兰州市“三北”防护林工程。近年来,兰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根据兰州市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因地制宜进行精细化种植。赵峰说:“我们从选种上选取抗旱抗寒性极强的植物,同时因地制宜进行种植。比如,在有灌溉设施的两山地区种植樟子松、文冠果、山桃、青海云杉等植物;在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造林区种植柽柳、沙棘、柠条、野枸杞等喜阳耐阴的植物;在河川山洼种植旱柳、榆树等耐旱植物。”在赵峰和团队的努力下,“三北”防护林的成活率显著提升。
面对干旱的自然环境,如何让树木吸取足够水分以确保成活率,成了关键问题。赵峰和团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最终采用了泥浆蘸根、定干封蜡、鱼鳞坑覆膜等新技术,有效提高了植物成活率。
如今,漫步街区,人们尽情享受绿意和花香;驱车行驶,路旁绿篱鲜花整齐美观。在金城绿色渐浓的背后,是像赵峰一样的园林人在默默坚守和付出。他们以树木为笔,用技术作纸,共同描绘着美丽兰州的新篇章。
创新植绿 实现荒山披翠与生态惠民共赢
——访贡井林场场长火彦君
每当盛夏时节,榆中北部山区,一片由数千棵绿树组成的巨大“梦”字都能闯入大家的视线,仿佛在大地上书写着生态奇迹。这里,就是被誉为“陇上塞罕坝”的贡井林场。
火彦君是贡井林场场长,2003年,他告别了军旅生涯,毅然投身到贡井林场,成为林场第四批职工。
初到贡井,眼前的景象让火彦君很意外。山上几乎看不到植被的影子,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荒凉得让人揪心。这位退役军人骨子里的坚毅和执着,让他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让这片荒山重披绿装。
在之后的造林工作中,火彦君和林场人既传承前辈们的造林精神,又积极探索创新。第一代造林人栽树时,大部分采用裸根苗,且多为乔木。随着时间推移,第二代造林人开始尝试混交灌木。如今,林区的乔木和灌木比例达到1比1,不仅丰富了植被的多样性,还降低了病虫害的风险,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三季造林、抢墒造林”是林场人植树的独特法宝。每年春天,化冻之后,火彦君和同事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在山坡上挖出一个个“鱼鳞坑”。这些长1.2米、宽0.7米、深0.3米,坑面倾斜30度的反坡鱼鳞坑,每个大约能装100斤水。等到夏季雨水到来,大家争分夺秒地种植树苗。“天气预报是集结号,下雨便是冲锋号。”火彦君笑着说,在这片缺水的土地上,留住水、用好水,是让北山变绿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火彦君为代表的第四代造林人,抓住国家“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和飞播造林等重点造林工程的契机,在北山多个乡镇大规模铺绿。
从守护国家安全,转向恢复生态、保护生态。为了加快林场发展,火彦君大胆探索,与班子成员一起调查研究决定,针对林场周边大部分群众因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易地搬迁后的荒芜土地,以及大面积没有得到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大胆承包了3个乡镇8个行政宜林荒山28万亩的计划造林。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立地条件及造林地类型,把人工更新、退耕还林、“三北”四期、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改则改,林草间作,乔、灌、草结合,林业工程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
经过十几年的种植管护,北山生态恢复成果喜人:天然灌木植被增加,野鸡、喜鹊也重现踪迹,管护面积达到13.86万亩,林木覆盖率26.93%,营造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1000余只、金钱豹、华北驼绒藜小群落等出没的良好环境。
如今的贡井林场,已成为榆中县最大的人工生态绿地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胜军 记者 华 静 常亚金 见习记者 秦文玉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