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GOP)5100亿元,增速60%,总量上超广追青,GOP在2022年3128亿元、2023年3200亿元基础上实现了飞跃,在“五经普”数据加持下,底气十足。展望未来,深圳海洋经济还需破解发展的大问题、真问题,方能在高增长路上继续突飞
文|胡振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员
2024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GOP)5100亿元,增速60%,总量上超广追青,GOP在2022年3128亿元、2023年3200亿元基础上实现了飞跃,在“五经普”数据加持下,底气十足。展望未来,深圳海洋经济还需破解发展的大问题、真问题,方能在高增长路上继续突飞猛进。
(一)如何形成大国重器的本土红利?以深海采矿为例,招商重工、中船集团、五矿集团联手在自有资金投入和国家重大专项方面合计将突破200亿元,招商重工已于2024年9月完成6000米水深海试验,如何在央企牵头的“少量试采-量化试采-商业化开采”的,以十年为期的产业进化过程中,在核心装备的接单、制造方面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完整大市场带动产业大生态?其他如可燃冰开采、深水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上卫星发射等装备方面也是同样的逻辑。
(二)如何打开海洋新消费场景?海洋消费的纵深场景,如消费级深潜器的产销用体系目前几乎空白;游艇自由行在综合税率和停泊时间方面仍面临不少制约;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游艇自由行口岸,包括珠海、中山、广州南沙和深圳湾游艇会,港澳游艇进出仍然较少,这些新消费场景需要海域管理、海事、海关等政策的进一步放开。
(三)如何把海洋大学、大院、大所推入成长的快车道?海洋大学成立是深圳海洋领域发展史上的大事,将于2027年正式招生,其60%工程专业、30%理科专业、10%人文专业设置与产业和空间如何紧密结合;如何把国家基因库、中国海大深圳研究院与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紧密结合,这些都需要创新性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深圳海洋经济需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做成长型海洋装备市场主力订单的承接者。主力订单即一手订单,如吉宝远东、韩华集团是国际海工装备主力订单承接者,把装备模块化,把核心环节留下,把非核心环节外包。国内看,海油工程是中海油海工装备的主力订单承接者。深圳由于发展基础和空间因素,在海工装备方面尚处于产业生态外围,但在海上风电、现代海洋牧场装备、深潜器、深海采矿装备等新启动的成长型海洋装备市场上要激发、吸引、培养核心企业成为主力订单承接者。
(二)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构建者。充分发挥深圳产业化优势,在产业引导基金中为生物医药留下充足空间,投早投小。探索在城市层面试行原研药、仿制药差别化价格政策,避免原研药“青苗”成果外流。鼓励产业基金积极对接国内外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已引进产学研机构的研发基础优势,力争创造最好的土壤,促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成果产业化。
//国际海洋药物发展趋势
(三)做深港游艇通关一体化践行者。面对游艇自由行口岸通而不畅的困局,探索试行与港澳游艇通关一体化政策,例如港澳游艇进入深圳海域三税全免,可全年停泊等,释放在香港购买进口游艇的高净值人群的消费潜力,打开高值消费场景。
(四)做厚公共服务土壤,推动深圳海洋产业的“寒武纪大爆发”。一是加快现代海洋试验场建设,集成海洋产业成果转化/育成产品综合性能测试评估、海洋设备检验认证等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推动深圳在五大海洋装备领域形成特色竞争力。二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深圳已形成的世界一流基因存储检测特别是深远海生物资源分析优势,为海洋生物医药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三是持续新建公共游艇泊位,激发本土游艇消费,形成深港互动的游艇消费生态。
//华大集团、上海交大、中科院深海所共同参与的“溟渊计划”(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英文简称“MEER计划”)第一阶段成果(2025年3月7日)
(五)打造新时代深圳海洋产业“一点一极一高地”。一是建设海洋新城制高点。推动跨境数据要素合规流动,积极对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落地项目,建设海洋数据跨境试验区,推进海洋经济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二是探索建设大鹏深港海洋深度融合。构建以科研协同、产业互联、要素流动为特色的深港海洋合作新模式,深化跨境海洋经济合作,共建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推进深港跨境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标国际优质科技创新生态建设模式,吸引海洋科研教育高端要素向新区集聚,将新区建设成为“麻省理工+伍兹霍尔+特隆赫姆+冷泉港实验室”等世界著名海洋城市片区漂移组合空间。三是建设深汕海工装备高地。充分利用深圳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开展海洋装备基地人工岛建设前期工作,发展海洋装备制造。
//封面图来自盐田港集团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