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霄现象”证明:创新是传统戏剧穿越千年的翅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0:36 2

摘要: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越剧演员陈丽君与李云霄的破圈现象值得深思。当《新龙门客栈》的沉浸式剧场一票难求,当陈丽君的“邪魅一笑”和李云霄的“破碎感”眼神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破亿,这场由Z世代主导的戏曲狂欢,已然超越了传统“捧角儿”的范畴。在“君霄CP”话题在社交平台持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越剧演员陈丽君与李云霄的破圈现象值得深思。当《新龙门客栈》的沉浸式剧场一票难求,当陈丽君的“邪魅一笑”和李云霄的“破碎感”眼神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破亿,这场由Z世代主导的戏曲狂欢,已然超越了传统“捧角儿”的范畴。在“君霄CP”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霸榜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青年演员的个人成功,更是传统戏曲在当代传播的创新样本。

今天陈丽君李云霄已大红大紫,但这不该是她们的目的,而应该看作是她们所承担的越剧创新责任的加码和能力的提升。

戏曲程式作为传统艺术的符号系统,构成了独特的美学范式,既是戏曲的特色之一,也成了固化戏曲发展的隐性束缚。这要求当代戏曲人既要敬畏程式美学的本体价值,又要“戴着镣铐跳舞”似的寻找突破可能。

陈丽君将小生的“起霸”程式与当代肢体剧场技法熔铸,通过强化脊柱的波浪式运动,使传统身段获得解剖学层面的情感穿透力。这种“基因编辑”式的创新,暗合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改革智慧——在保持剧种音乐体制完整性的前提下,对表演语汇进行现代化转码。李云霄将黛玉的水袖功与现代舞的“重力释放”技术结合,证明程式创新可以突破“手眼身法步”的物理边界,而不动摇其美学内核。

可怕的是有些艺人和观众总对改革创新横挑鼻子竖挑眼,只要不按老套路来就这也不是那也不对。越剧中的威亚表演,曾遭到超过三分之一老观众的反对,部分老观众认为过度娱乐化消解了戏曲的“古典韵味”,而年轻群体则担忧商业化可能导致艺术异化。从梅兰芳在1930年用电影技术重构戏曲时空,袁雪芬在1942年以“新越剧”改革打破封建叙事桎梏,到今日的“君霄现象”冲击数字审美边疆,证明真正的传承不是对程式的刻奇式膜拜,而是让百年基因在当代语境中持续表达。

如果“四功五步(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不能改变,就等于传承只能刻板模仿,仅仅是拷贝不走样而已。几十年来传统戏剧停滞不前,没有新的流派出现,保守理念正是阻碍之一。

陈丽君说“我的水袖里藏着5G信号”,李云霄说“黛玉的眼泪应该能折射赛博朋克的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位年轻演员的文化自觉,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数字文明中的自我迭代。她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魅力的展现,更是戏曲艺术在数字时代重构文化话语权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守正创新”的路径或将成为传统戏曲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也可以为其他传统艺术门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念指引下,创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用当代语言续写传统,使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获得新生。

如何在创新与坚守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戏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除了表演的创新外,剧目上的创新突破也是重要环节,不能老是“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的才子佳人题材。

来源:国子学书法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