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惨国家:90%人用不上电,总统战死沙场,美国却在偷着乐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14:36 2

摘要:“君王死社稷”这个在史书中反复出现的悲壮场景,在2021年4月20日的非洲大陆真实上演。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在平定叛乱的战场上重伤不治,这位统治国家30年的强人,刚刚第六次"当选"总统就猝然陨落。

“君王死社稷”这个在史书中反复出现的悲壮场景,在2021年4月20日的非洲大陆真实上演。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在平定叛乱的战场上重伤不治,这位统治国家30年的强人,刚刚第六次"当选"总统就猝然陨落。

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政治悲剧,将这个常年占据全球最不发达国家榜单的非洲内陆国推到了世界聚光灯下。

很多人或许从未听闻乍得这个国家。该国地处非洲,而非洲大陆在CCTV9的纪录片与CCTV1的新闻联播中频繁出镜,画面里黄沙漫天,战乱与饥饿如影随形。在非洲众多国家中,乍得的发展水平处于垫底位置。

乍得缺水问题突出,道路多为泥路,交通设施极为匮乏,连火车都难见踪影。据相关数据,该国约90%的民众无法使用电力,也难以接入互联网。

2017年,因经济窘迫,没钱印制护照,乍得公民被美国禁止入境,这并非玩笑,背后尽显无奈与心酸。2020年,乍得的GDP总量仅114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厂一年的营收竟是其7倍。乍得人均GDP为695美元,人均寿命仅53.2岁,在联合国2018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倒数第四。

这样一个国家,在新闻报道中几乎毫无存在感,说它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美国却对其“念念不忘”,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暗中推动乍得与以色列恢复建交。

那么,乍得为何如此穷困?又为何在这般贫困的情况下,还能吸引美国的目光?下面,从乍得的地理位置入手,探寻背后缘由。

乍得共和国位于非洲中部,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其国土坐落于撒哈拉沙漠南端,三分之一区域被沙漠覆盖,气候干旱少雨,因而被称作“非洲死亡之星”。而西部的乍得湖,堪称拯救这个国家的“母亲湖”。

乍得国名便源于此湖,原意是“一片汪洋”,可如今,这名字颇具“名不副实”的意味,曾经的浩渺汪洋已不复往昔模样。

乍得湖目前是非洲第四大湖,除乍得外,还滋养着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三个国家,维系着撒哈拉南北4000万人的生活,从日常吃喝、农业生产到国家发展,都离不开它。

但遗憾的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乍得。

大约5000年前,乍得湖面积达30-40万平方公里,稳坐非洲第一大湖的宝座,即便与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湖里海相比,也毫不逊色,然而岁月变迁,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1963年,乍得湖面积缩水至25000平方公里,到2001年,更是缩减至不足1500平方公里,2020年稍有回升,达到2500平方公里,大致与我国太湖面积相当。也就是说,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乍得湖面积锐减了九成之多。

照此趋势,预计10年内,乍得湖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乍得湖的萎缩,如同给乍得的国家发展套上了沉重枷锁。60年前,乍得湖周边水草丰美,渔业资源极为丰富,一年的渔业产量高达20万吨,足以养活至少2万家渔业企业和个体户。

可如今,渔业资源近乎枯竭,周边的农田和牧场也严重退化,数百万湖区居民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许多人陷入贫困,流离失所。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乍得湖缩水如此严重?

首先,先天气候条件不佳,撒哈拉沙漠犹如一台巨大的烘干机,随着沙漠面积不断扩大,乍得湖的蒸发量日益增加,而湖泊面积却持续缩小。

不过,撒哈拉沙漠并非唯一“罪魁祸首”,后天的人为破坏才是关键。

乍得湖作为周边四个国家的重要水源,在水资源分配上陷入多方“囚徒困境”。上游国家节水措施不力、非法取水以及过量取水等行为屡见不鲜,且因涉及多个国家,利益诉求各不相同,这些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管控。以尼日利亚为例,作为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其用水量巨大。

四个国家在利益上难以达成一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实属不易,即便达成协议,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牵头者和有效的惩罚机制,也很难确保协议落地。就像沙特在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控制原油产量的欧佩克协议都时常面临破产,乍得湖周边国家的合作困境可见一斑。

2012年4月,乍得、尼日利亚等6个国家虽签署了《乍得湖水宪章》,但最终未能发挥实际作用。毕竟,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担心自己在资源保护中付出过多,却得不到相应回报,于是陷入“一起破坏,共同毁灭”的恶性循环,乍得湖也因此陷入令人绝望的悲剧境地。

尽管水资源匮乏给乍得带来沉重打击,但正所谓“烂船也有三根钉”,乍得并非一无所有。

其国内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南部地区蕴藏着黄金、铜、锡、钨等矿产,乍得湖等区域还富含石油。据世界银行评估,乍得的石油储量至少有20亿桶。

然而,这些丰富的资源大多处于未开发状态。

这是为何?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开采的必要条件;其二,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大量精壮青年卷入冲突,无暇顾及资源开采。

说到这,不得不提及国内的战乱,连总统都被迫亲赴前线,最终导致现任和准下任总统相继离世,国家陷入混乱。

1960年,乍得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

但同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在西方殖民者长期掠夺下,乍得经济元气大伤。国内民族众多,超过250个民族之间矛盾频发,且合法政党多达146个,政治局势极为不稳定。

各政党和势力常常为了争夺权力,一言不合就发动武装冲突,致使国家在从殖民地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军事政变频繁发生,成为家常便饭。

1990年,伊德里斯·代比通过铁腕手段掌控局势,开启了长达30年的统治,直至2021年4月20日在战争中重伤身亡。在这30年间,乍得多次发生政变,但均被代比政府成功镇压。

然而,反政府武装势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乍得东部与苏丹交界地区异常活跃,并不断向西推进,最为严重的一次,甚至驾驶坦克直逼西部首都恩贾梅纳。

以往的政变经验让人相信,此次政府也能成功应对危机,可谁也没想到,代比此次亲赴前线竟不幸战死,这一突发事件让乍得的政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不确定性。

雪上加霜的是,除反政府武装威胁外,乍得还深受恐怖主义问题困扰。这并非乍得独有的难题,在非洲,许多年轻人因生活贫困、缺乏基本人权保障且就业机会稀缺,极易成为恐怖组织招募的对象。

根据2020年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非洲已逐渐成为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活动的核心区域。

过去十年间,非洲因恐怖主义活动遭受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17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乍得15年的GDP总和。活跃在乍得湖地区的尼日利亚恐怖组织“博科圣地”,早在2015年就已宣布效忠ISIS组织,成为该地区的一大安全隐患。

「博科圣地」头目阿布巴卡尔· 谢考

近年来,乍得周边国家如苏丹、利比亚、尼日利亚等也都深陷动荡局势,难以安宁。这不仅让乍得的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还导致武器走私活动在该地区猖獗泛滥。

2015年,乍得出兵尼日利亚,对“博科圣地”进行打击,并取得一定成果。

然而,由于未能彻底根除该组织,当年年底撤兵回国后,乍得便遭到“博科圣地”的疯狂报复,大量军人和平民不幸丧生,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目前,乍得的经济主要依赖第一产业拉动,但因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为实现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成为必然选择,而外资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石油这一“黑色黄金”上。

这就引出另一个问题:为何如此贫穷的乍得会引起美国的关注?

2000年,乍得石油开发计划正式启动,自那时起,美国便涉足乍得石油领域,逐渐掌控该国的石油命脉。同年4月,美国埃克森和雪佛龙两大石油公司联合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美国埃索公司,积极投身乍得石油开采事业。

截至目前,该公司在乍得的累计投资已超过37亿美元。虽然有外资投入看似是好事,但在石油收益分配中,美国占据了大头,每出口一桶原油,乍得作为产油国仅能获得12.5%的收入。

在石油管道刚投入运营的前三年,埃索公司就赚取了近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而乍得仅仅得到5.88亿美元。面对这种不公平局面,乍得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改变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乍得成功收购雪铁龙在埃索公司的股份,从而获得四分之一的股权,并推出石油接入税等政策。

这些举措使乍得每年从石油产业获得的收入,从最初的2亿美元提升至4-5亿美元,在国家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也超过了一半。美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由来已久,这一行为背后,不仅是对乍得石油的觊觎,更反映出其对非洲乃至中东地区利益格局的深远考量。

乍得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法语,阿拉伯人是该国的第二大族群,因此乍得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半个阿拉伯国家。其曾申请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却遭到拒绝;而在申请加入伊斯兰合作组织时,顺利获得通过。

这样一个在阿拉伯世界和美国之间似乎都能“说上话”,但实际国际影响力却十分有限的国家,在美国眼中,无疑是一枚极具价值的“棋子”。

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动下,2019年,以色列与乍得恢复了中断40多年的外交关系。当时,两国对这一事件表现得极为兴奋,声称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突破,但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平淡。

直到次年,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相继建交,人们才逐渐看清,乍得与以色列关系的恢复,不过是美国支持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布局的一环,而乍得则充当了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探路石”,美国的这一策略不可谓不“高明”。

综上所述,如今的乍得,总统战死沙场,民众生活困苦,国内政变不断,国外势力虎视眈眈,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政治局势变幻莫测,还时常被美国当作棋子利用,国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若想实现发展,加强区域合作、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或许是一条可行之路。除此之外,似乎也别无他法。在此,衷心祝愿乍得能够早日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发展的道路。

文本素材来源@财经不眠姐

来源:文盲诗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