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港人自置居所比例,大幅低于周边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量"无房老人"或轮候公屋,或付出高额成本租住私楼。但很少业主愿租楼给高龄老人,剩下的选择只有花光积蓄轮候公屋,同时依赖公共福利金及其他福利。现实数据已清晰显示这种趋势。随着香港进入"倒金字塔"人口结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研究院由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担任理事长。
洪雯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非常驻研究员。
洪雯女士在《明报》发表题为《欲摆脱财赤困境 香港须推行深层次改革》的系列文章,共七篇。本文为系列第六篇。
目前港人自置居所比例,大幅低于周边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量"无房老人"或轮候公屋,或付出高额成本租住私楼。但很少业主愿租楼给高龄老人,剩下的选择只有花光积蓄轮候公屋,同时依赖公共福利金及其他福利。现实数据已清晰显示这种趋势。随着香港进入"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老人多、纳税人少,这样的趋势将成为我们下一代不可承受之重。寻找公屋和福利以外其他支持市民养老的手段,已无法逃避。
01 不想下一代破产 须寻养老新支柱
香港正迈入超老龄社会。2021年本港65岁或以上人口150万,占总人口20%,5个人中有一个长者;到2039年,65岁或以上长者将达252万,占人口31%,差不多3个人中就有一个长者。随着人口急速老化,未来香港人口结构将变成一个倒金字塔形,老人愈来愈多,青年愈来愈少。这样的人口结构,给社会各方面带来极大挑战。
过往我们引入福利改善措施时,并未好好评估进入人口倒金字塔时代的情况。比如,2022年政府把长者生活津贴由原本的两级合并成高额的一级。结果,公共福利金(包括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广东计划和福建计划、普通伤残津贴、高额伤残津贴)从2021/22年度的351亿元,增至2024/25年度约516亿元,短短3年上涨了47%!若维持这一增长趋势,不出10年,单是公共福利金一项支出就将达1000亿元;再加上其他老人相关福利,下一代根本养不起我们!
因此我们今天就必须思考:在公共福利金等社会福利之外,市民还可以有哪些支持养老的手段?2000年香港引入强积金(MPF)制度,强制市民提早为自己退休生活储蓄。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至今为市民积累了可观的用于养老的积蓄。但单靠MPF远远不足,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协助和推动市民为愈来愈长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避免将沉重负担放在下一代身上。我认为其中一个可行选择,就是协助市民"养房防老"。
02 "养房防老"应成安老政策其一支柱
今时今日,"养儿防老"观念早已过时。但我认为"养房防老"在港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项,原因有二。
第一,安居是养老的重要基石。房屋所提供的居住功能,是影响市民退休生活质量和开支水平的最核心因素。根据统计处的住户开支调查报告,2004/05至2019/20年度的15年间,香港全部家庭每月平均开支上升了60%,达到30,230元。其中,住屋开支在家庭"衣食住行"4个基本范畴的总支出所占比例,远超其他项目,成为家庭最大的支出负担;其过去15年间升幅更为惊人,从每月5775元飙至11,865元,升幅达105%。而退休家庭住房负担更为沉重,其住房开支在总家庭开支所占比例高达46%,比在职人士的37%,足足高了9个百分点。
港人住房支出负担沉重,除了楼价高的因素,也跟本港自置居所比率过低息息相关。据立法会数据,本地自置居所比率过去20年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54%,降至2023年的49%。而新加坡自置居所比例超过90%,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本地人自置居所比例也达90%以上。我们亦显著落后于全球发达经济体,包括加拿大(69%)、英国(67%)、澳洲(63%)、韩国(59%)等地。
由于自置居所比率过低,香港社会出现大批"无房老人"。他们不仅要在余生额外预留大比例预算作租楼之用,还会面临租屋难的困局,毕竟许多业主不愿将物业出租给身体条件较差及高龄人士。即使他们能租到房屋,租金也持续攀升——过去10年中小型私人住宅租金指数上涨了11%。不少长者耗尽积蓄支付房租,最终只能转向轮候公屋。
房委会数据正反映这一现实:短短5年(2019至2024年),公屋轮候册的长者一人申请宗数已攀升55%,至2.45万宗;而这还没计算以家庭为单位轮候公屋的长者。当中有35%长者坦言,因居所租金高昂而选择轮候公屋。没有资产的公屋老人,离不开依赖政府提供的公共福利金及其他福利补助,上文所述公共福利金飙升的数据就说明了情况。目前公屋全长者户已突破20万;人口老化加上自置居所比率下降双重趋势,未来社会的公屋和福利开支将几何级数上升。
另一个明显的新趋势是,青年人置业比率愈来愈低——1997年本港有22.1%业主是35岁以下的青年;到2019年,这个比例降到7.6%。不少青年人的想法是:反正买不起楼,不如年轻时放弃存钱,好好享受人生;老了轮候公屋,还有快捷通道。若不正视这一趋势,未来的"无房老人大军"将成为社会难以承受之重。
反过来,若更多市民在进入退休年龄时已"有瓦遮头"、拥有自置物业,一来毋须辛苦轮候公屋(目前长者一人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为3.5年),二来亦免除到市场寻找租盘的困难,保障了居住品质,还能在还完贷款后每月省下大额住屋开支。
即便市民较晚置业,在退休时物业尚未还完贷款(如尚余10年还款期),以港人平均年龄看,仍有机会享受10年乃至更长已完成按揭的自置居所,生活开支可大减。而且,无论是否已供完按揭,长者均可申请自置物业逆按揭,作为MPF之外的现金流补充,实现"养房防老"。
03 推动市民为未来储蓄投资
其次,租屋是单纯的"消费",而置业并非如此。住宅既具居住功能,同时亦是重要的储蓄和投资领域。协助市民尽早置业,其实类似MPF强制市民提早为退休生活储蓄,是推动市民为未来而储蓄(将钱存在物业中)及投资(通过物业增值而获利),协助市民从容面对退休生活。
当然,在香港,自置居所的每月按揭供款不一定低于私楼租金(租住公屋或其他福利房屋除外)。另外,楼价有升有跌,自置物业可能面对楼价下跌风险,尤其楼市下行周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更长,市民必然面对较长时间压力。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从较长周期(如20至30年)来看,香港自二战以来的楼价总体趋势是稳定甚至上升的。若市民在40岁上下置业,退休时有很大可能获得了物业的升值。而且,置业的市民完成供款后,家庭开支将大降,可更轻松面对退休生活。相反,长期租屋的话,缴纳的租金是家庭的"消费"开支,不但须长期缴纳下去,更无法换来资产、享受物业升值。
04 是时候检视《长策》 设自置居所比率目标
综上所述,我认为"养房防老"对市民来说是切实可行的选择。而从政府角度看,协助更多市民尽早置业,将大大有助于他们退休后安享晚年,并显著减轻社会负担,因此可成为安老政策其中一个支柱,作为未来香港应对社会迅速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政策选项。
1998年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公布首份《长远房屋策略》,为市民自置居所比率定下目标,即在10年间提升至70%,并在这一目标下提出每年供应8.5万个单位的计划。很可惜,因金融风暴冲击,这个目标及建屋计划随后放弃。2014年政府重启《长策》,惟至今10年从没提出家庭自置居所比率目标。
时至今日,本港住房自有率跌破50%,长者安居问题和政府财政均面对极大挑战。我认为香港是时候检视《长策》,考虑重新提出自置居所比率目标,及实现该目标的手段,让更多市民实现安居、从容安老。
05 "借用"强积金 助市民养房防老
协助市民置业,可从供给端和消费端两个方向入手。在供给端,政府需大力提升可负担房屋的供应,令无资格轮候公屋,亦无能力购买私楼的市民,也能有机会置业(详见本系列第四篇,刊2025年1月23日)。而在消费端,则需向市民提供资源与工具,赋能市民置业。不少青壮年人士考虑置业时面对"供得起,缺首期"困境。目前楼市回落,不少人有趁机置业的意愿,但筹备首期成为难题。对此,我建议允许市民"借用"MPF作为置业首期。
MPF的设立,是推动市民为退休而提前储蓄,并无置业功能,这是香港MPF与新加坡和内地的公积金不同之处。不过,我的建议并非"提取",而是"借出"MPF来置业——借来的自然要还。事实上,通过精心的政策设计,可实现资金流动闭环管理,将无损MPF为市民退休生活积累财富的功能,又能协助市民置业,从而为市民提供积蓄加房屋双重退休保障。详细思路我将在立法会动议议案,敬请读者关注。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是“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政策咨询和解决方案。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