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陈平原夫妇捐书!在“陈夏书房”里读懂爱书之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1 16:16 2

摘要:层层叠叠的书从架子摞到天花板上,地面、沙发、茶几上也摆满了书……北大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的家像一座书城。3月28日,大大小小36箱图书从这里启程,以捐赠的形式奔赴首都图书馆。经北京日报报道后,许多网友被学术伉俪的捐书之举感动,为他们的书卷气质、人格魅力所折服

层层叠叠的书从架子摞到天花板上,地面、沙发、茶几上也摆满了书……北大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的家像一座书城。3月28日,大大小小36箱图书从这里启程,以捐赠的形式奔赴首都图书馆。经北京日报报道后,许多网友被学术伉俪的捐书之举感动,为他们的书卷气质、人格魅力所折服,被纸质书的独特魅力所感染。

陈平原、夏晓虹夫妇的书房。图据本端

以读书为本、以藏书为乐、以著书为业,是陈夏夫妇孜孜不倦跋涉学海的真实写照。纵观二人藏书,从北新书局1930年5月第7版《中国小说史略》,到得来颇费功夫的6卷本《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从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得来的《国故论衡》初版本,到一套12册的民国旧书《胡适文存》……一本本泛黄的藏书,记录着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刻画着民国思想的演进简史,跃动着救亡图存的急切心跳。这些版本珍贵的纸质书,既是学术研究的厚重工具,也是历史长河的文化切片。陈夏夫妇几十年如一日从事这些书籍的搜集、研读、校注、整理工作,以朴素的坚守表达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敬意,在数字当道、众声喧哗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陈夏夫妇积书成山、守书如玉、嗜书成癖,为何要把一生珍藏捐赠出去?据报道,将这些图书运走,二人心中多有不舍,在送走它们的前一晚,陈平原甚至没有睡好。但他认为:“很多质量高、很漂亮的书,在家里使用率不高,应该趁这次机会,让它们见见天日。”虽然不少书籍是夫妇二人千辛万苦淘来的,可他们并不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而是希望把书交到更多有需要的人手里。为爱书找到理想归宿,是对书更深沉的爱。当这些旧书完成从陈夏书房到首都图书馆的“知识迁徙”,又会成为无数读书人的“无声导师”。相比于放在身边的守护,把书捐给图书馆无疑是一场价值更高、范围更广、影响更深的文化赓续。

除了号召大家爱上阅读,陈平原还特别强调纸质书的魅力:“要让下一代人了解纸质书独有的美感和对文明传递的意义。”捐赠旧书的胸怀、坚守纸质书的执着,正是一份份读书人的担当,感动了万千网友。36箱图书还没出发,网友已将陈夏夫妇编注的《古文新观》买光了库存。老两口希望更多人读一读书、而且是翻一翻纸质书的心愿,提前得到了热烈响应。对此,陈平原表示,这本书虽不是他们的主要作品,但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是件好事,很多读者因此进入阅读世界更让他们感到高兴。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相对于让人耳晕目眩的声音画面,文字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传承人类思想智慧最好的载体;相对于已经让很多人形成依赖的电子屏,纸质书的缕缕墨香才是更能滋养人心的所在。可以说,陈夏二人在大量捐赠旧书的同时,也向社会播撒了读书的种子;他们既是知识的守护者,也是精神家园的耕种者,是文化教育的引路人。

“我们就是普通的读书人,而且是那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不时往外张望的读书人。”面对媒体,陈平原的自谦值得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因爱上读书而成为一个追光者,通过书里的知识点燃更多人求知的目光,让读书习惯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这就是每一个“普通读书人”的使命,也是书香中国最生动的剪影。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