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大多数 HIV 感染者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病情,怀揣着这份沉重的秘密,穿梭在日常的人流之中。这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缘由,而艾滋近在咫尺的现状,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这不仅是患者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亟待正视的公共卫生议题与人文挑战。
在当今社会,艾滋病,这个曾经一度让大众谈之色变的病症,依旧隐匿在生活的诸多角落。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大多数 HIV 感染者倾向于隐瞒自己的病情,怀揣着这份沉重的秘密,穿梭在日常的人流之中。这背后,有着复杂交织的缘由,而艾滋近在咫尺的现状,也时刻警醒着我们,这不仅是患者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亟待正视的公共卫生议题与人文挑战。
HIV 感染者选择隐瞒,首要的原因是恐惧。
害怕遭受歧视,犹如一片乌云,长久笼罩在他们心头。
职场上,一旦病情泄露,晋升机会或许瞬间化为泡影,同事们异样的目光、刻意的疏离,会让原本熟悉的办公环境变得冰冷陌生,丢了饭碗更是屡见不鲜;
校园里,患病学生可能沦为被孤立、霸凌的对象,本应专注求知的青春岁月,被流言蜚语搅得支离破碎;
邻里间,异样的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宁静的生活,日常采购、邻里寒暄都成了煎熬。
曾有一位年轻小伙,事业刚起步,查出 HIV 感染后,对同事谎称家中有事辞职,远走他乡,换个城市从零开始,只为躲开可能扑面而来的歧视目光,那些未拆封的体检报告、病历本,被他锁在箱底,成为绝不能示人的秘密。
隐私泄露的担忧也促使他们封口。
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虽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缝隙。部分医护人员不经意间的闲聊、病历保管不善,都可能让患者隐私曝光;
更别提一些非正规医疗机构,打着 “关爱” 旗号,却将患者信息贩卖给不良商家,用于推销五花八门、毫无疗效的 “神药”。
患者深知个人信息失控的后果,为守护最后一丝尊严与安宁,只能默默隐瞒,独自与病魔抗争,不愿在本就脆弱时,还要应对隐私被践踏带来的二次伤害。
除了外在压力,感染者自身的心理负担同样沉重。
确诊瞬间,仿若天塌地陷,自责、悔恨、绝望情绪翻涌。有人归咎于年少轻狂时的放纵,有人哀怨命运不公,深陷自我否定泥潭,认定自己 “不洁”“有罪”,难以释怀过往,没勇气直面他人审视,觉得公开病情是将不堪过往昭告天下,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在无人角落默默疗伤。
艾滋从未远离日常生活,它悄然潜伏,不分年龄、性别、职业,随时可能现身。
统计数据显示,青年学生群体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因懵懂好奇、性安全教育缺失,在无保护性行为后不幸 “中招”;
老年群体也不再是防艾盲区,部分丧偶老人缺乏防艾意识,寻求情感慰藉时误入高危情境。
公共场所如理发店、纹身店,若消毒不规范,不洁器具极易成为病毒传播帮凶;母婴传播虽可通过药物干预大幅降低风险,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仍有新生儿带着 HIV 病毒呱呱坠地,开启艰难人生旅程。
这种隐瞒现象给防艾工作带来重重阻碍。一方面,伴侣难以及时知晓风险,许多感染者出于隐瞒考量,回避亲密关系话题,或是撒谎欺瞒,导致伴侣毫无防备地暴露在感染危险下,新增感染人数随之攀升;另一方面,群防群控遇冷,社区防艾宣传、公益筛查活动常因大众抵触、感染者隐匿,难以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无法早期发现、干预病情,让防艾资源打了折扣。
要打破这僵局,社会需重塑包容、平等的氛围。学校、社区要加大防艾科普力度,将艾滋病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文化活动,剥去艾滋 “神秘又可怖” 外衣,普及正确防护、治疗理念;
企事业单位制定反歧视章程,保障感染者平等就业权,用制度兜底,驱散职场歧视阴霾;
医疗机构升级信息保密系统,严惩泄密行为,让患者放心就医。心理援助不可或缺,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感染者驱散心理阴霾,助其重建自信,坦然面对病情;家庭更是温暖港湾,亲人不离不弃,给予情感滋养,让患者有勇气走出隐瞒 “暗室”。
艾滋近在身边,不是要我们惶惶度日,而是督促全社会携手,理解、接纳感染者,帮他们卸去隐瞒重担。
当有一天,HIV 感染者能毫无顾忌地说出病情,安心接受治疗、正常生活,不再被歧视目光刺痛,不再被隐私泄露困扰,那才是防艾战役胜利曙光初现之时,也是人性温暖与文明进步彰显之日。因为,抗击艾滋病,本就是一场关乎生命、关乎尊严、关乎全社会福祉的艰难长跑。
原创作者:天同丁一
来源:女人健康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