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下篇讲述“大变法”如何造成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是“最好成绩”的消失史。
《赵宋: 如是我见》
|赵冬梅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
ISBN:978-7-203-13823-5
壹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赵冬梅最新作品
写宋人,观宋事,以宋朝为例检讨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
贰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六篇讲座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一)《华夏群星闪耀时》是最简版的北宋政治文化兴衰史。上篇介绍北宋前中期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展现“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下篇讲述“大变法”如何造成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是“最好成绩”的消失史。
(二)《东坡过岭》讲述“过岭”之后的苏东坡在惠州的快乐生活。《苏轼,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轼兄弟是如何看待司马光和王安石的。
(三)《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试图从《白虎通义》等帝制国家官方树立、承认的理论文本出发,抽象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的理想形态,为不同王朝的政治史研究建立坐标。
(四)《传统中国,何为真实?》讨论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古人所说的“真实表达”(或者说“实录”),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实表达”,真的是一回事吗?人们认为怎样表达才是真实的?
叁
作者简介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与传播。
肆
目录
华夏群星闪耀时(上)/ 1
华夏群星闪耀时(下)
——大变法与北宋政治的法家转向 / 33
东坡过岭 / 67
苏轼,在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 / 109
帝制时期的王朝政治:我的想法和做法 / 147
传统中国,何为“真实” / 177
伍
精彩书摘
三、“过岭”的意义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贬,惠州是苏轼的第二贬。到惠州的时候,他已经经历过一次贬谪。惠州之贬和黄州之贬虽无本质差别,在地理上、政治上、文化上和心理上却又有着极大的不同。惠州在苏轼的贬谪当中还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他被贬过了南岭——东坡过岭了。
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在宋朝最北端的边境城市定州接到了贬谪命令,然后一路南下,从位于今天河北南部的定县,跨越漫漫长途,经过今天的江西赣州,到达江西大余(宋称南安军);苏轼在南安军跨越大庾岭,过岭之后就到了南雄州,进入岭南地域;接下来他一路南行,经过韶州、英州、广州清远、广州,再往东抵达惠州。苏轼抵达惠州的时间是绍圣元年十月初二,这时候他即将五十九岁。苏轼的生日在阴历十二月,虚岁五十九,周岁是五十七。这个年龄,我们今天觉得还是很年轻的,但是在宋代是老人家了。
苏州到惠州报到之后,按惯例要给皇帝上一个表,表达感谢。苏轼在《到惠州谢表》里面这样说:“仁圣曲全,本欲畀之民社;群言交击,必将致之死亡。”“仁圣”指皇帝,皇帝本来想保全苏轼,要给他一个南方远地(英州)的知州来做,但是“群言交击”,他的政敌不肯放过他,一定要把他置于死地。幸好皇帝体恤,宽大为怀,“尚荷宽恩,止投荒服”,只给了他流放岭南的处分。“岂谓天幸,得存此生。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以大有为之资,行不忍人之政。”苏轼说他还能够保住性命到南方来,全靠皇帝的恩宠,他向皇帝表示由衷地感激,“臣敢不服膺严训,托命至仁;洗心自新,没齿无怨”;同时,他又表白自己是可怜的,他到了岭南这样一个“瘴疠之地,魑魅为邻”的地方,加之年老体衰,“衰疾交攻”,恐怕再也无法回到北方家乡,“无复首丘之望”,对于皇帝,他“精诚未泯,空余结草之忠”。
“瘴疠之地,魑魅为邻”是苏轼对惠州最初的描述,也就是说,自然环境恶劣,文明程度低下。对于今天的岭南听众来说,这种说法有些得罪。但这就是宋朝北方人想象中的岭南。宋朝有一个好传统是“不杀大臣”,大臣犯错误予以贬谪,最严厉的贬谪就是“过岭”。
“过岭”是宋朝对于宰相级别大臣最严厉的惩罚。举一个例子,元祐四年(1089年)发生了一起针对前任宰相蔡确的指控,说他诽谤太皇太后。当时是太皇太后高氏当政,有人摘举了蔡确《车盖亭诗》里的句子,说蔡确诽谤太皇太后。那么,应当怎样处置蔡确呢?朝廷之中当时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就提出来要杀蔡确。如此严厉的杀宰举动很快被否定了,在蔡确的处分争之未定、争论不下的时候。范仲淹的儿子、宰相范纯仁听说文彦博提议要把蔡确“贬于岭峤”,就很紧张,去跟左相吕大防说:“此路自乾兴以来,荆棘近七十年,吾辈开之,恐不自免。”“此路”指把宰相大臣贬到岭南去的路。乾兴是真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只有一年,即公元1022年。乾兴元年,宰相寇准、丁谓先后被贬往岭南。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宰相大臣被贬岭南的事情,过岭之路已经荒废了近七十年。范纯仁说,如果我们现在把蔡确贬到岭南去,重开过岭之路,“吾辈开之,恐自不免”——如果我们今天对政治上的对立面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如果我们把政治斗争搞到如此激烈的程度,那么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也难免被反噬。范纯仁的话显然打动了吕大防,在太皇太后面前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吕大防和刘挚就为蔡确辩护,说蔡确的母亲尚在,而且年纪很老了,就不要让他过岭了。这是用孝道在为蔡确辩护,非常正当的理由。但是太皇太后与蔡确有私怨,格局不够,拒绝宽宥,斩钉截铁地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此州指新州(在广州西边)。蔡确最终被贬过岭,“荆棘近七十年”后,过岭之路还是重开了。
四、宋朝开封视角中的广州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地区。但在宋朝人眼里,它是“瘴疠之地,魑魅为邻”的荒蛮之区。从当时首都开封的视角来俯瞰当时的广东(广南东路),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首先是人才不竟,教育落后。整个岭南地区教育最发达、科举最成功的地方是比较靠北的韶州,而广州则相对落后。宋朝960年建国,1095年,建国135年之后,时任广州知州章楶说“二广据五岭之南,凡四十余州,而番禺为巨镇”,广州是两广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但是“至于士人之知名者独少,而业文擢第乃劣于他州”,广州的读书人有名的很少,广州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的反而比不上其他州。这是广州的人才不竟。而人才不竟的原因,是因为“教化未孚”,这是开封视角中的宋朝广州的第二个特点。站在中原往南看,广州以及整个岭南地区的风俗,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落后的。广州人“喜游乐,不耻争斗”,大家都很喜欢玩,打架这种事情也不觉得羞耻。再有,这个地方的女性地位高、自主性很强。老婆代老公去打官司,一个女人跑到衙门里去,打起官司来“如在其室家”,就好像在自己家一样,“诡辞巧辨,喧啧诞谩,被鞭笞而去者,无日无之”。几乎每天都有广州女人跑到衙门里去,大声吵闹,胡搅蛮缠,官老爷一顿鞭子板子打出去,第二天还有别人来。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可以做很正向的解读,认为广州民间的自主性强,女性地位高。但是在开封眼里,在传统儒家眼里,这就是“朝廷之教化未孚”。
宋朝的广州的第三个特点是,它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外贸港口,居民能冒险、善致富,“盖水陆之道四达,而番商海舶之所凑也”。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外贸港口,“犀象、珠玑、异香灵药、珍丽玮怪之所聚也”。开封上层所需要的海外珍异之物,包括香料,从这里抵达中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港口城市,“四方之人杂居于市井,轻身射利,出没波涛之间,冒不测之险,死且无悔”。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为了谋利是敢于冒险的,善于致富的。
作为对外贸易港口的广州有着开放包容的一面,居民番汉杂居,有番坊,就是外国人的聚居区。熙宁年间广州有一个叫刘富的富人捐资助学,同时还有一个“怀化将军卒押陀罗亦捐资以完斋宇,复售田以增多之,其数亦埒富之入”。“怀化将军”是宋朝政府给外国友人的荣誉称号。刘富捐资助学的时候,这个叫卒押陀罗的外国商人首领也捐出钱来,帮助修缮校舍。卒押陀罗在广州有地,为了增加捐资助学额度,卒押陀罗还卖地变现。他捐的总额和刘富的捐资额差不多。卒押陀罗提出,希望在州学里“置别舍,以来番俗子弟,群处讲学”,也就是说,他希望在广州的州学里专门搞一个留学生楼,给外国留学生居住,让他们也能够学文化,参与交流,“庶太平德泽无远尔之限也”,即希望远人也能享受宋朝的恩德雨露。
总体来说,广州是这样一个番汉杂居、商业繁荣的外贸港口,它的居民能冒险,善致富。但是,在开封眼里,广州仍然是相对落后、教化未孚的。从开封朝廷的角度来看,将广南东、西两路做一个对照,广东是一个比广西更加顺服、稳定的边疆区,是香料等奢侈品输入中国的地方,也是朝廷市舶收入的重要来源地。
最后,对于北宋朝廷来讲,广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它是盐、银、铁、铅、锡等矿产资源的宝库。比如广州下辖8个县,其中5个县都设有场。根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番禺有银炉铁场,出铁;清远有大富银场、静定铁场、钱纠铅场,出银、铁、铅;怀集有大利银场;东莞有桂角等二银场,静康等三盐场,海南、黄田等三栅;新会有千岁锡场、海晏等六盐场。
以上就是广东对于北宋朝廷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一个瘴疠之地,天气湿热,所以北方人很不习惯,不愿意去,甚至广东的官位出了缺都没人愿意去替。因此,广东地区比较早期的时候官位要靠摄官来填。摄官没有编制,没有正式的官员身份。为什么要用摄官?正式官员不够。由于教育水准低,广东本地人能通过进士考试的不多,但是这些考过进士的人,朝廷会给他们一个非正式的官员身份,让他们在本地政府中来为国家工作。
这就是宋朝的广东,北方朝廷视角中的边疆区,不适合北方人居住的烟瘴之地。因此,在“不杀大臣”的政治传统之下,“过岭”就成了对大臣的极端惩罚,“过岭”的出现意味着政治斗争残酷性的加剧和报复性的增强。
五、苏轼在惠期间的广东官员
绍圣元年闰四月,东坡“过岭”,十月初二抵达贬所惠州。来到岭南的苏轼是一名谪官,是政治斗争中的败北者、失意人,他之出现在岭南本身就是一个惩罚。那么,广东官员是怎样对待苏轼的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广东都有哪些官,分别是谁。下面,我们就根据广南东路的官员设置、按照基本上从高到低的顺序,逐一介绍广南东路的设官、苏轼在惠期间的任职者,以及他们与苏轼的关系。宋朝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体制,路统州,州统县。州、县两级地方政府管理辖区之内除军事之外的一切行政事务,包括社会经济、财政税收、司法和教育。路一级实行分离制管理,主要设有经略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四种机构,这四种机构各有分工,互不统属。
我们先看路这一级。在整个广南东路,级别最高的官员是广州知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苏轼在惠期间经历了两任经略安抚使,第一任是章楶章质夫,第二任是王古王敏仲。
广州知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之下,是主管本路财经的转运使,在当时的体制之下,掌管外贸的广东市舶司也是由广东转运司来管理的。这一点对于苏轼的惠州生计有莫大关系,后边会讲到。当时的广南东路转运使是傅志康,他的驻地在广州。
路一级在经略安抚使和转运使之下,排第三的是提刑。就是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的那个“提刑”,机构名称是提点刑狱司,长官名称是提点刑狱。当时的广东提刑是程之才,字正辅,他的办公地点不在广州,而在韶州。
路级排名第四的是提举常平司,驻所在广州,当时的广东提举是萧世京。
总结一下,路一级有四个衙门,广东经略安抚使、广东转运使、广东提举驻广州,广东提刑驻韶州,四个衙门各管一摊,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转运使、提刑和提举这三位除本职之外,还负有监察职能,他们的履职方式是往来巡视,通常来讲,要在一年之中遍巡辖区所有州县。
四位路级官员中有一个人对苏轼来说非常特殊,这就是广东提刑程之才程正辅。他是苏轼的旧姐夫兼亲表哥。程之才的父亲是苏轼母亲程夫人的娘家哥哥,所以程之才是苏轼的亲表哥。而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嫁给了程之才,中表联姻,亲上加亲。但是很不幸,苏八娘刚嫁过去没两年就死了。苏洵认为程家要对八娘的死负责,他写过一首《自尤》诗,表达了对程氏父子的高度不满。女儿过世之后,苏洵与程家断交。后来苏轼、苏辙两兄弟和程之才的两个弟弟都比较早的复交了,但是和程之才(程正辅)本人一直没有来往,彼此断交42年了。苏轼被贬过岭,程之才被派到广东来做提点刑狱,有宋朝的笔记认为这是苏轼的政敌有意要利用两家的旧怨,让这旧姐夫亲表哥来整治苏轼。但是,他们显然错估了程之才的心胸。程之才很对得起苏轼,对苏轼非常好。他主动伸出橄榄枝,要来见苏轼,并不断地写诗写信问候苏轼。苏轼开始时还是有点戒备心理的。但是最终,这一对老兄弟久别重逢,解释前嫌,重修旧好,情好日密。程之才成为苏轼在惠州的有力依靠,苏轼在广东的很多活动都跟他这亲表哥旧姐夫有莫大关系。
其他的路级官员,像章楶章质夫,还有王古王敏仲跟苏轼之间都是旧相识,章楶与苏轼同辈而年长,王古则比苏轼晚一辈,这两个人跟苏轼都有着相当好的关系。广东提举萧世京跟苏轼的关系也不错。路一级唯一对苏轼不够友好的是转运使傅志康,而这位傅志康还是苏轼的同年进士。
以上是路级官员。他们位高权重,对苏轼的态度对于州县官员是有示范意义的。以下说州县官。
州、县两级官员跟苏轼有过交道的,基本上对苏轼都非常之好,包括广州通判(广州第二把手)谭掞谭文初。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谭文初,是因为他特殊的社会关系。谭文初是韶州曲江人。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在韶州做知州的时候,请谭文初的父亲来教授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王安石兄弟读书,谭文初兄弟是跟着一起学的。所以,谭文初是王安石的早年同学,后来也得到过王安石的提携——曾经进过王安石《字说》局。但是这位谭文初,总体上对苏轼也是非常友好的,他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并没有自视为王安石的私人。
一 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