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武东,2011年从警,曾在乡镇派出所、治安、刑侦等警种部门工作,2024年1月任甘肃省景泰县公安局副局长。从警以来,他始终关注帮助孤残儿童、困难家庭学生,带领公益团队为612名学生筹集助学金300余万元,组织捐赠学习用品、教学物资价值800余万元。在被资助的
谢武东,2011年从警,曾在乡镇派出所、治安、刑侦等警种部门工作,2024年1月任甘肃省景泰县公安局副局长。从警以来,他始终关注帮助孤残儿童、困难家庭学生,带领公益团队为612名学生筹集助学金300余万元,组织捐赠学习用品、教学物资价值800余万元。在被资助的学生中,有47人考入“双一流”高校,59人毕业后选择从警。谢武东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甘肃省第七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甘肃好人”,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14年资助612名贫困学生
记者:从警以来,你已资助了612名学生,有的还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资助贫困学生?
谢武东:我出生在甘肃省会宁县一个贫困家庭,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姐姐将宝贵的读书机会留给了我,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上初二起,我便开始利用假期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劳动赚取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求学期间,我得到了各方资助,这为我后来走上公益助学道路埋下了种子。
我清楚地记得,1997年我读小学,秋季开学时老师将500元现金发给我,告诉我是爱心人士资助的,当时我特别感激,这件事也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
高考时我考取了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上大学的第一年,我拿着缓交学费的申请单奔走在各个处室,上面签满了各处室老师的签名,我至今依然保留着这张申请单。一路走来,老师的包容、学校的支持、社会的关爱、组织的培养令我终生难忘。
参加工作以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并把善意善举传递下去。还有一点就是家庭的影响,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服役9年,后因腰椎受伤退役。他经常教育我要常怀感恩之心,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对社会要友爱。我的母亲心地善良,无论生活多么窘迫,每次遇到乞讨者,她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食物,邻居遇到困难,她也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倾心相助。正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我时常提醒自己,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把公益事业做好。
记者:听说你建立了详细的助学档案,能具体说说运作方式吗?
谢武东:在资助过程中,我为每一名学生建档,详细记录助学对象的就读学校、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助学金发放等情况,对助学对象持续跟踪,保证助学金用准、用好、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实现“精准关爱”。
2012年,我担任派出所社区民警,在进村入户走访时,我向村民、老师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通过家访、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给予物质资助的同时,定期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帮助他们排解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
每一次发放助学金,我都是通过现金形式发放给学生家长,其间,我会和学生家长详细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这些年,我经常通过电话、微信语音等方式和学生、家长沟通,资助不仅是经济支持,更希望传递信念力量,激励孩子们勇攀高峰。
记者:这些年的助学活动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故事?
谢武东:记得在2012年冬天,我出警返回途中,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门口的煤堆旁写字,手指冻得通红,我问她怎么不回家写,她低头说家里没电。经过了解得知,她父亲瘫痪、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小女孩由奶奶独自照料,靠捡废品供她读书。那天我掏光了身上的400多块钱交给孩子奶奶,说以后我会定期过来看望,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派出所找我,并保证以后每个月都会资助孩子,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后来,每年我都会去家访,送些米面油。现在这个小女孩已经考入了大学。
开展助学公益活动以来,我收到过很多学生发来的明信片、感谢信,还有用干花和树叶制作的手工书签。2021年1月10日,第一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我收到了被资助学生发来的许多祝贺短信,我很开心、很幸福、很满足,对我来说,这些祝贺是寄语、是期待,更是一种鼓励!我愿做一棵大树,用四季不会落的枝叶庇护他们。
记者:支撑你这么做的动力是什么?你自己也有家庭,长期资助学生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吗?
谢武东:从事助学公益活动以来,我深切感受到了助学的责任和意义。每一次将助学金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我都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光,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认识到,资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贫困学生遭遇困境,我愿意聆听他们的故事,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现在看到那些曾经资助的孩子成长为警察、医生、教师,看到他们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就像看到火种在传递。
捐资助学对我生活的影响其实并不很大,父母、妻子都很支持我,这一点要感谢我的家人,不管是工作、生活,家人都很支持我,替我分担压力。从事助学公益活动以来,在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和会宁小雨点爱心救助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觉得很快乐,而且收获颇多,我会用心做好助学公益活动。
当好群众信任的“社区管家”
记者:长期在派出所工作,你是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如何取得群众信任的?
谢武东:2012年接手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后,我每天都会到社区走一走,逢人便主动介绍:“我叫谢武东,是咱们的社区民警,大家有啥事可以随时联系我,这是我的电话号码,24小时开机。”同时,我将印有自己照片和联系电话的警民联系卡张贴在学校、超市等场所显要位置,方便群众联系我。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不仅要维护治安,更要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现在村里年轻人少了,老人和儿童较多,日常工作中,我进村入户,在走访中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并帮助解决。有些辖区老人说我比他自己的孩子还贴心。
记者:你认为派出所民警,最核心的工作是什么?
谢武东:作为基层派出所,我们要牢牢树立“主防”理念。工作中,我们主动转变工作方式,从群众向我们说困难,变成我们主动发现困难、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困难。我积极探索“背包警务”,每次进村入户走访,我都会详细记录每一名村民的困难,详细记录每一家企业的需求。从辖区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到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行业场所的监管,我都会详细记录在案,并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记者:你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方面有哪些方法或技巧?
谢武东:群众日常生活中发生经济纠纷、邻里矛盾、琐事口角等,看似是一件件小事,但处理不好,可能留下风险隐患,我在草窝滩派出所工作时,将70%以上的时间用在进村入户走访上,事无巨细地了解群众的烦心事。
草窝滩镇是景泰县较大的乡镇,辖区企业多、矿山多、搬迁移民多,矛盾纠纷复杂多发,我的原则是“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尽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建立完善了联动调解机制,我总结了“三步调解法”,通过倾听、分析、引导三步递进式调解,让当事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找到矛盾纠纷根源,寻求利益共同点,通过情理法结合,引导双方和解。
2019年,我调解过一起因土地边界引发的矛盾纠纷,两户村民因耕地边界问题产生矛盾纠纷,多年未能妥善解决,每年春耕秋收时,总会因此争吵。获悉情况后,我联合镇政府包村干部、村委会干部,从邻里情谊、法律法规、长远利益等多方面入手调解,并在村民代表的见证下重新丈量争议土地,明确了土地地界,困扰两家人多年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双方握手言和。
记者:在开展群众工作时,你有哪些心得?
谢武东:如果说公安工作是棵参天大树,那基层民警就是树根、群众就是土壤。只有扎根土壤,公安工作才能枝繁叶茂。草窝滩派出所辖区有1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2万余人,又有大量的企业、行业场所、矿山资源,流动人口多。坐在办公室哪里取得线索信息?我更喜欢多走走,走进每一个村庄、社区、企业、厂矿,去了解社情民意。每次出门,我都会带着安全“大礼包”,挨家挨户打招呼、聊天谈心,和群众打成一片,同时向群众开展电信网络诈骗和各类安全防范宣传,并详细记录辖区居民的生活情况,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见人知名。
这些年随着我走村入户的次数增多,大家都记住了我,越来越多的群众都把我当成了家人。2021年,西和村一位老人因长期生病、行动不便,生活陷入困境。每次去她家,我都会带上一些营养品,陪她聊聊天,并联系相关部门,解决她生活上的困难。现在每年春节,她都会委托家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她家过年,这让我很感动。这些年,常年在群众中走动,也获得了很多案件线索,让我们侦破了好几起重大案件。
用一抹藏蓝温暖一座城
记者:你如何看待警察职业,这些年是如何做到初心不改的?
谢武东:警察工作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群众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次看到群众因为我们的努力而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这些年来,我始终记得自己穿上警服的那一天,心中那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提醒自己,群众的信任和期待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记者:2023年景泰县成立了公益性志愿服务团队谢武东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在下一步工作中,工作室有什么打算?
谢武东:工作室的成立,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更是组织对我的肯定。这个工作室不仅是我个人的,更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吸纳了公安民警、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文艺骨干等志愿者200余名,组建起志愿服务队,我们以“传递正能量、温暖人心”为宗旨,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团队深入学校、深入社区开展法律咨询、爱心助学、矛盾调解、反诈宣传、安全教育等活动,特别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宣传服务。我们还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警民联系网络。同时,我们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服务群众的质效。我们的目标是把工作室打造成群众心中的暖心驿站,让每一位遇到困难的群众都能在这里得到帮助和温暖。我们还会继续扩大工作室的服务范围,并吸纳更多力量加入,以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记者:听说你手机里有个帮扶备忘录,可以介绍一下吗?
谢武东:这个备忘录其实是工作室的一个“爱心档案”,详细记录了一些困难家庭、被资助学生和一些弱势群体的信息,里边记录了73岁张大爷瘫痪情况,提醒志愿者每周六去探望慰问;记录了草窝滩初二学生明明的家庭情况,提醒我每个月按时发放生活费;记录了西和村陈奶奶的身份证办理好了,我明天带过去……因为每天工作很忙,我怕忘记了,便记在手机里。
自工作室成立后,对待困难家庭及弱势群体,我坚持实行“五必访”:极端天气必访、逢年过节必访、突发疾病必访、家庭变故必访、权益受损必访。这些年,我们联系相关单位给26户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了燃气泄漏报警器,并教会了360余名老人用手机一键报警。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但您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你还是一名无偿捐献遗体志愿者,是如何作出这个决定的?
谢武东:我患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平时都是我自己注射胰岛素,但并没有影响我对工作的热情。我觉得,只要还能为群众做点事,我就不会停下脚步。
至于无偿捐献遗体的决定,其实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作为一名警察,我深知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一开始,我的家人并不理解我的决定,他们觉得我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牺牲,但经过多次沟通,他们最终理解并支持了我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
记者:请用一句话概括14年来的从警经历?
谢武东:群众的平安和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警察的职责不仅是打击犯罪,更是播种希望,我愿做一座桥,让更多孩子从荆棘走向星光,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警徽照亮每一处角落!
来源:白银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