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亭集序》,我想一本正经地聊两个不太正经的问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1 17:53 2

摘要:散文大约从西晋开始,逐步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辞藻华丽,典故堆砌,旨淹于辞,无病呻吟。《兰亭集序》一改当时的浮靡文风,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语言平实质朴,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

如果把《兰亭集序》放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它不会显得特别耀眼,但从东晋一朝来看,它却是独步一时的存在。

散文大约从西晋开始,逐步走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辞藻华丽,典故堆砌,旨淹于辞,无病呻吟。《兰亭集序》一改当时的浮靡文风,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优良传统,语言平实质朴,没有丝毫雕饰的痕迹。

关于《兰亭集序》的赏析文章,网络上触手可得,在此不赘述,这里除了注释以外,简单聊聊两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问题。

另外说一下,正文和注释,我是做了字体大小区分的,如果你看到的版本没有做区分,可以点我头像进入主页再看,前两天有朋友反映这个问题,可能是系统的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暮春,农历三月。《吕氏春秋》称春季三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暮春即季春。修禊,见下文详细介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形容人身材修长,或某物比较高、长,也可形容路远,如修阻指路远难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景物相互映衬点缀。流觞曲水,也作曲水流觞,修禊日的饮酒活动,在回环的溪水上放上酒杯,酒杯漂到谁面前,谁就饮酒。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次,次第。丝竹管弦,泛指音乐。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幽情,深远高雅的情致。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和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品类,指万物。游目骋怀,纵目游览,舒展胸怀。极,尽。信,的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交往。俯仰一世,俯仰之间便过了一生,形容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取诸,取之于。怀抱,内心。晤言,面谈。因,随着,依着。意为有人掏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在室内与朋友会面谈心;有人则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暂得于己,暂时感到满足。快然,指心情舒畅。曾( zēnɡ),竟然。不知老之将至,出自《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及,等到。所之,所追求的东西。感慨系之,感慨随之而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过去,之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过去追求或喜欢的东西,转眼间便成为陈年旧迹,对于这些尚且不能不有所感触。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生命终有尽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亦大矣,出自《庄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契,契合,投合。古代的契有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相合为信。临文嗟悼,面对古人的文章而叹息悲伤。喻之于怀,从心里理解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作动词,看做一样。齐,作动词,等同。彭,彭祖,传说古时的长寿者,活了八百岁。殇,短命早死的人。妄作,胡说,荒谬。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然时代和事物会发生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其情趣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王羲之究竟生于哪一年?

打开手边任何一本古代散文集或《古文观止》,我们会发现,有的说王羲之生于303年,有的说其生于321年,两者相差十八年。

我们假设王羲之生于321年,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第一、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生于334年,这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王羲之13岁那年有了王凝之,这不太合理,更何况他还有长子王玄之。王玄之早亡,生年不详。如果王玄之大王凝之一岁或两岁,那王羲之12岁或11岁就有儿子了,不合理。我只是说不合理,但不绝对否定这种情况的存在,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便是在13岁那年生了齐武帝萧赜。虽然古代人结婚年龄普遍偏小,但这种情况还是极其罕见的。

第二、东床坦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出自《世说新语•雅量》,雅量第19开篇点明东床坦腹发生的时间,“郗太傅在京口”。郗鉴领兵在京口的时间是确定的——公元329年,此时王羲之不过八九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这不过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吃饱了撑的,躺床上抚摸肚子助消化罢了,何来雅量一说?

第三、《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诞生于兰亭集会时,即公元353年,此时王羲之不过32岁,如果32岁就写成天下第一行书,岂不与“暮年方妙”相左?

第四、文中提到兰亭集会时“少长咸集”,参与集会的41人,无法一一考证其年龄,小的有王献之,不过9岁,中青年有王羲之32岁,谢安33岁,孙绰39岁,支道林39岁,似乎少一位长者。筹划兰亭集会并为这次集会的诗作写序的人,应该是一位有声望的长者,32岁的王羲之大概率是不能胜任的。

第五、“俯仰一世”、“死生亦大矣”、“临文嗟悼”,这不像是一个32岁青年人的文风,更像是一个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者发出的感叹。

如果王羲之生于321年,以上五点难以自圆其说,所以他大概率生于公元303年。

以上只是出于好奇,写的一点文字,并未严格考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挖掘一下。

2、修禊

示部的字多于祭祀有关。如祭祀、祈祷、祝福、神、社等。

修禊,或单称禊,或称祓禊( fú xì),祭祀的名称,祈求除灾去邪。

《晋书•礼志下》:“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曹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官员和百姓都到水边嬉戏采兰,以驱除不祥。

说是汉代礼仪,其实祓禊早在春秋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产生了,《诗经•郑风•溱洧( zhēn wěi)》就描写了这个节日的盛况。原诗读起来比较艰涩,这里是译文(程俊英《诗经译注》),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个节日。

溱水流,洧水流,三月冰融水流畅。男男女女来游春,手拿兰草驱不祥。妹说:“咱们去看看?”哥说:“我已去一趟。”“陪我再去又何妨!”洧水外,河岸旁,确实好玩又宽敞。男男女女喜洋洋,相互调笑心花放,送支芍药表情长。

西周时,男女的结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上巳节这一天,少男少女可以尽情幽会,即便私奔也是不禁止的,这种大胆开放的风气,让几千年后的我们都为之惊诧。

孔子说“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这里的“淫”并不是淫秽的意思,而是过分、过度,古文中常见“淫祀”一词,指的是不合礼制的祭祀。西周是礼制社会,礼是人的行为规范,“郑声淫”不过是说郑风或者郑国的声乐不合礼制罢了。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家经义的一番阐发,直接把儒家推上了独尊的地位;之后的东汉,经学越来越僵化,逐渐形成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南宋时,理学发展到顶峰,“郑声淫”逐渐由郑声不合礼制变成了郑声淫靡不堪,而上巳节,也从南宋之后逐渐衰微。

今天就是三月初三,上巳节,偷偷地问你一句:

“你去幽会了吗?”

“你私奔了吗?”

我没有!

理由很简单,我有老婆!哈哈,哈哈,哈哈哈!

头发一甩向天笑,笑完之后去睡觉!

没有任何涟漪的一天,GAME OVER!

来源:古文二把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