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长安重组大戏:谁“吞并”谁?被低估的长安汽车真吃亏了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1 18:59 3

摘要:3月28日,东风集团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首次明确,其控股股东正与兵装集团旗下长安汽车筹划重组。这一消息的官宣,不仅坐实了此前市场沸沸扬扬的传闻,更让“东风吞并长安”的猜测甚嚣尘上。不少网友为长安鸣不平:“凭啥势头正猛的长安要被‘老大哥’收入囊中?”然而,这

3月28日,东风集团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首次明确,其控股股东正与兵装集团旗下长安汽车筹划重组。这一消息的官宣,不仅坐实了此前市场沸沸扬扬的传闻,更让“东风吞并长安”的猜测甚嚣尘上。不少网友为长安鸣不平:“凭啥势头正猛的长安要被‘老大哥’收入囊中?”然而,这场看似“强弱悬殊”的重组背后,实则暗藏深意。

级别与市场的博弈:东风“高配”能否主导未来?

从行政级别看,东风集团作为国资委直属副部级央企,天然具备更高话语权 。而长安汽车虽是兵装集团旗下二级子公司,但其母公司兵装集团同样是副部级央企,且作为国防工业骨干企业,战略地位并不逊色 。但若仅以级别论英雄,难免陷入刻板印象。事实上,长安近年市场表现堪称“逆袭”——2024年销量达268.4万辆,连续五年正增长,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大涨52.4%;反观东风,同期销量仅248万辆,新能源品牌岚图、猛士尚未打开局面 。有业内人士直言:“若按市场逻辑,应是强者整合弱者,但央企重组从来不只是商业游戏。”

“互补”背后的战略野心:1+1能否大于2?

这场重组最值得玩味的,是双方资源的深度互补。东风在商用车领域底蕴深厚,2024年35万辆的销量和高端车型(如岚图梦想家)的技术积累,恰能填补长安的短板;而长安在智能化(华为ADS系统)、混动平台及年轻化营销上的优势,正是东风转型所需的“活水” 。更关键的是,两者合并后将形成年销超500万辆的规模,直接跻身全球车企前五 ,这对于应对比亚迪、特斯拉的竞争,以及突破欧美市场技术壁垒至关重要 。

重庆VS武汉:产业链话语权暗战

尽管网友担忧重组后长安“总部外迁”,但多重迹象显示,重庆或成最大赢家。2024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万辆,增速超90%,远超武汉;长安扎根重庆数十年,贡献当地7%的GDP和百万就业岗位,产业链根基难以撼动 。而兵装集团管理层近期的人事调整——原东风总经理周治平调任兵装总经理,现任兵装高管多有一汽、长安背景——更被视作“以重庆为轴整合资源”的信号 。或许正如当年鞍钢与攀钢重组,双方将保留双总部,但研发与高端制造向重庆倾斜。

被误解的“不公平”:央企改革的深层逻辑

网友的“不公平”情绪,源于将重组简单理解为“强弱吞并”。但央企战略性重组的核心,绝非单纯规模叠加,而是通过资源再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长安虽在乘用车市场表现亮眼,但其商用车布局薄弱、高端化进程缓慢;东风虽面临转型阵痛,却拥有军工技术沉淀和全球化经验 。国资委此番推动重组,正是要打破两家企业“各自为战”的困局——让长安的市场敏锐度与东风的体系化能力形成化学反应,这远比“谁主导谁”更重要。

结语

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恰似一场“老牌劲旅”与“新晋黑马”的共舞。在市场与行政的双重逻辑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时代的必然。若二者能真正实现技术、供应链与全球化渠道的深度融合,中国汽车业或将诞生一个兼具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的新巨头。而对于重庆和武汉两座“汽车重镇”,这场重组或许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开启“双核驱动”新时代的钥匙。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