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秀廷出生于1889年,四川凉山冕宁甘相营(今喜德县)人,原名邓文富 。他自幼生活在彝汉杂居之地,这独特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彝语,熟悉彝族的风俗文化。他的爷爷邓仕伦在当地小有名气,能调动百来号人,父亲更是被称作“邓九蛮王”,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为他日后的
邓秀廷照片
在民国时期的凉山地区,有一个人物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就是邓秀廷。从一个普通的汉族小伙,到掌控一方的军阀,邓秀廷的人生轨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凉山。
邓秀廷出生于1889年,四川凉山冕宁甘相营(今喜德县)人,原名邓文富 。他自幼生活在彝汉杂居之地,这独特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彝语,熟悉彝族的风俗文化。他的爷爷邓仕伦在当地小有名气,能调动百来号人,父亲更是被称作“邓九蛮王”,这样的家庭背景,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3岁那年,邓秀廷就展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果敢。当时,他带领人手抓住了抢劫的彝族,将商人被抢的东西尽数归还,这件事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第二年,年仅14岁的他就被当地人推举为团总。
17、18岁时,邓秀廷开始在深山彝区做生意。他为人豪爽,无论是汉族还是彝族,都对他颇为喜爱。不过,他也遭遇过挑战,彝族小伙子罗阿牛看他不顺眼,两人时常剑拔弩张。一天,罗阿牛提议比谁更厉害,输的永远服从赢家,邓秀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两人当众发誓,比赛在树上悬吊的时间。罗阿牛先上,坚持到第四柱香才下来。轮到邓秀廷,他深知若输了,日后在彝区便抬不起头,于是拼尽全力,坚持到被宣布获胜才从树上被放下。这一场比试,让罗阿牛对他心服口服,两人还成了好兄弟。
20岁出头,邓秀廷当上了甘相营的民团团总。他很懂得笼络人心,逢年过节会给穷人发放粮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甘相营是成都到西昌的必经之路,常有抢劫事件发生。邓秀廷担任团总后,召集当地头人商议,划分地段保障客商安全,还亲自带人护送,渐渐地,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他被任命为保商营营长,但因没当上团长而辞职回家。回到甘相营后,他继续维持秩序,打击抢劫的黑彝,成为了冕宁全县的保卫者。
1924年,邓秀廷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特别营营长,开始扩充自己的势力。1926年,他又晋升为第二团团长。此后几年,他带兵打击了不少作乱的黑彝,但这也引起了一些彝族家支的不满。
1930年,邓秀廷奉命处理西昌、昭觉的彝族事务。他带领6000多人的部队,向几个闹事最凶的彝族家支发起进攻,最终罚款白银7000锭,救出被掳汉人500多人,接着又平定了马拉婆,清出被掳汉奴近千人。这次行动被称为“西昭夷务”,凯旋时,沿途百姓夹道欢迎,燃放鞭炮。
1935年红军长征过境,邓秀廷奉命布防。当时德昌被红军占领,刘文辉部队溃退,邓秀廷选择撤退。收到刘伯承的信后,他决定随机应变,没有阻拦红军行进,并制止了彝兵的射击。不过后来由于国民党飞机轰炸,他被迫撤到冕宁地区。红军离开后,他兼任冕宁县县长,枪杀了肖佩雄等抗捐军骨干。
为维护西昌线安全,邓秀廷打败一些黑彝后,组织白彝和奴隶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四十八甲”,其覆盖西昌北门至冕宁、喜德、昭觉等地,是当时彝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这一制度打破了黑彝对白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四十八甲”的居民剥削减少,权利有所恢复,因此愿意维护这个组织,周边一些白彝甚至主动驱赶黑彝,要求加入。
邓秀廷一生征战无数,他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秩序,建立的“四十八甲”制度,也对当地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的一些做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比如对部分彝族家支的打击,以及对红军过境后的一些行为,都备受诟病。
1944年,邓秀廷病逝,享年56岁。临终前,他还在担忧彝族势力再次崛起,希望国家能妥善处理彝汉关系 。邓秀廷的一生,是在权力、争议与民族关系的复杂纠葛中度过的,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凉山地区历史的一个独特注脚。
来源:西南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