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探中华》:见证非遗传承的“破局”与“重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18:20 2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3月11日,由腾讯新闻倾力打造的非遗题材纪录片《非遗探中华》上线播出。该片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聆听不同技艺背后两代传承人的故事,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3月11日,由腾讯新闻倾力打造的非遗题材纪录片《非遗探中华》上线播出。该片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聆听不同技艺背后两代传承人的故事,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讲述传承人“破局”故事

《非遗探中华》以“传承”为核心,选取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四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遗项目,讲述四位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困局,展现他们各自的解困之道,通过传承人视角呈现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以及后人的匠心传承和创新精神。制片人刘昊翔告诉《综艺报》,四集主题综合考量了非遗项目的历史价值、与年轻群体的连接,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心路历程等因素。节目组优先选择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徽墨、金石篆刻、汝瓷、汉绣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几代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同时,该片关注这些项目在年轻群体中的认知度与兴趣点,如汝瓷通过创新设计推出适合年轻市场的小摆件,徽墨与金石篆刻在线下店与快闪店中受到年轻人青睐。主创团队还考察了这些项目的市场表现与社会影响力,如徽墨的线下店铺与金石篆刻的快闪店销售情况,均反映了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导演李京霖表示,《非遗探中华》的亮点在于对非遗与主人公关系的呈现,以及与观众情感连接的独特设计。纪录片将非遗制作过程与知识点融入人物故事,让观众在故事中更好地理解非遗内涵。例如,第一集,徽墨传承人汪爱军希望将事业托付给儿子,但代际观念差异让传承之路充满未知;第二集,西泠印社第六代传承人王勋与徒弟费春祥突破个人风格桎梏,完成传承蜕变;第三集,汝瓷传承人李廷怀等人致力于汝瓷复烧工作,深入探索这一传统技艺在工业化与商业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之路;第四集,汉绣传承人任炜不懈寻找汉绣新生机,展现女性传承人的坚韧与担当。“《非遗探中华》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传承之路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以小见大 聚焦精神主线

如何以20分钟的单集篇幅承载厚重的文化命题?李京霖表示,创作者需在众多素材中取舍,聚焦核心的精神主线,确保主题清晰、情感饱满。“要精准选择最想传达的内容,通过画面、声音、采访、音乐等综合叙事方式,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信息量与情感浓度。”

刘昊翔介绍,主创团队在拍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面对汝瓷开窑仅有一次的拍摄机会,团队与传承人深入沟通,提前了解每个开窑细节,采用七机位立体捕捉系统,在窑火升腾的瞬间完成高难度拍摄。这种精准的拍摄方式不仅确保了画面质量,也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与传承人的匠心。此外,为带给观众沉浸式视觉体验,团队在镜头设计上注重捕捉传承人细微情绪与自然状态,通过隐蔽的机位设计及更大的光区,捕捉真实自然的画面。在视觉呈现上,主创团队巧妙运用色彩与光影,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例如,徽墨故事以金色光影衬托深黑墨色,暗喻“一两黄金一两墨”的主题,既展现徽墨的珍贵,也呼应其历史与文化价值;金石篆刻通过后期调色处理,突出昌化鸡血石的鲜艳色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其独特魅力;汝瓷部分通过烟花与窑火裂变的隐喻,展现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艺术美感与自然力量。这些视觉设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也让非遗文化的美学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探索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联结路径

腾讯新闻立春工作室制片人方奕晗告诉《综艺报》,很多非遗传承人都面临具体而现实的困境:手艺如何传承?产品如何销售?如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传承人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片中四位主人公以不同方式探索解困之道。例如,汝瓷传承人尝试将手工制作与批量生产结合,在技艺传承与市场化之间寻找破局路径;汉绣传承人通过调整设计风格与开放传承门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四位传承人以实际行动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非遗的魅力,也为其他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李京霖表示,创作者通过纪录片宣传非遗,最终目的是让观众在文化层面产生认同感,让非遗与其生活、生命产生更深连接。为此,她总结了几点创作经验:首先,需明确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通过展现非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回答“非遗为什么与我有关”这一问题,让观众领悟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下与未来的文化资源;其次,通过更贴近观众的表达方式增强吸引力,如结合年轻群体兴趣点,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非遗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再次,通过人物故事与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受非遗的温度与意义,从而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最后,借助跨领域合作,与教育、旅游、商业等结合,让非遗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旅游体验的亮点或商业品牌的文化内核,使其更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李京霖看来,非遗纪录片的突破口在于如何让非遗与观众的生活产生更深连接,“通过明确非遗价值、创新表达方式及跨领域合作,非遗纪录片不仅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更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来源:综艺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