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闭症机构被曝体罚孩子!干预到底还能愉快地进行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9:17 2

摘要:“我家有什么?”一边抓着孩子的手用戒尺抽打,一边让孩子完成句式。

在一家上海孤独症私人工作室,传来老师的怒吼:

“我家有什么?”一边抓着孩子的手用戒尺抽打,一边让孩子完成句式。

孩子用怯懦的声音道:“有树。”

老师又“重复操作”:一边用戒尺打孩子的手,一边纠正:“我家有梨!”

孩子说了“我家有梨”之后,她还不满意,用戒尺打了孩子一下,又让他指着卡片,大吼下一个单词“石榴”:“我家有石榴!”

孩子稍有停顿,老师就打骂:“快点!可以说是吗?”

↓点击观看老师令人发指的行为↓

被恐吓的小朋友为了求生只能按照要求回答。

这种用暴力“增长”孩子认知的方式,让网友看了十分气愤:

“你家有没有梨,真的这么重要吗?”

还别说,这样的打人式干预还真的有受众。视频中坐在孩子旁边的不知是不是家长,默认这一切的发生。

面对打人式教育,大家都会气愤。

但是大家或许都会默认:干预之路,本来就是需要压力的。只是压力要给多给少的问题。

不过小星劝你,干预初期,最好一点压力都不要给孩子,才会真正有效。

怎么说?

1.

干预刚开始

竟然一点压力都不能给?

确诊后,不管是ABA还是NDBI,明智的家长一般都会选择有循证依据的科学方法。

某位妈妈在与老秦直播连线时,就说:

“他4岁多了,2岁10个月确诊孤独症谱系后,去某NDBI的知名机构待过。后来换成了认知语言的,上了很久,感觉孩子在桌面学了一些东西,却用不出来,我打算自己居家带,但是做社交互动却没有方向。”

但为什么有时候连“科学”都会没用?

因为专注于“教”。

这时,成果立竿见影,也会导致问题。

看到过不少家长吐槽:

“每次机构下课,老师就会跟我说孩子要练这个那个。我都不想去了。”

“孩子被教得很刻板,像提线木偶一样。”

抓起孩子的手打招呼;扭着孩子的头让他看; 家长带头示范说话,让孩子跟着说......

最后——孩子学会了技能,也开始躲避父母。

ASD自身特质看,被动参与大概率等于浪费时间,实际上是在扼杀压制孩子的发展机会和诉求。

那么NDBI(自然情景发展行为干预)呢?

也不完全百试百灵!——

下图,小男孩喜欢的荡秋千,老师准备让他体验到快乐之后,让他说“秋千”,但如果不说,就不让他玩。不一会儿,孩子就气恼地甩下秋千,大叫一声离开了。而老师还是坚持,他要说出来才让他玩。

在这一例子中,虽然以孩子的兴趣点作为教学的场景,也是在自然的生活中,但是行为主义扮演的角色依然过重自然和发展的部分依然不够多,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可能会陷入刻板仿说之中。

ASD孩子要发展社交,刚开始的阶段,需要的是“学大于教”( 即内在的动机推动着他们去进行外部的探索和学习,而不是别人纯纯教给他的。)

实现这一点,需要我们创设怎样的环境?要具备以下5个要素:

1.感到舒适(不舒服的时候只管防御了,谁还有注意力主动学?)。

2.让学习和需求挂钩(孩子内部有动机想要去学)。

3.能够学会从他人身上学习(两个人互动总是比一个人学的更快更多)。

4.因材施教(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能够学习的内容,找到最近发展区)。

5.刻意地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场景(拓展)。

有什么操作能具体做到这五点?

五个字:“放弃主导权”。

六个字:跟随、识别、回应。

怎么说?

跟随注意孩子的注意和行为,识别孩子的意图及情绪偏好认知,根据孩子的特点,尝试发起高动机活动,建立他们与人的关联。说白了,先让孩子愿意来找你!才能有社交。

无数例子证明,只要做这一步操作,“孩子真的来找我啦!”

不过有家长即使知道,也不敢做。为什么?

2.

"让他主导会显得我好欺负"

不敢让孩子快乐的家长

到底在怕什么?

“让他主导,会让我显得好欺负。”

午餐会和暖星老师连线时,这位妈妈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委屈和担心。

原来,这位妈妈听了暖星的跟随识别回应,打算试试,抓住了他的高动机活动,开始让孩子玩以前不被允许地“按计算机键盘、空调遥控器”活动。

结果真的进一步,却让她害怕得退了两步。

“我让他玩空调遥控器,他就有点放飞自我了,觉得我是没有底线的了,我觉得这点很难拿捏。他在按数字键,偶尔看看我,说174、170是我的球衣,我就Emm...也不知道可以说啥。”

她进一步道出,除了害怕孩子沉迷,还担忧的是自己融入不进去,害怕自己看起来很“傻”。

值班的何老师给了一个建议:

“比如可以玩盲盒抽数字的游戏,妈妈抽数字,孩子就在计算机键盘上按数字,合作建立‘常规’互动;孩子喜欢看小区树上的编码,可以假装给树浇水,浇之前问他你想浇几号数字的树?就把数字给融入进去了。”

其实家长们不敢让出主导权,是怕融入不进去!

但是,玩法多多,都很简单,都可以和孩子建立“常规”,感受人与人互动是怎么一回事。

3.

那些贯彻“乐趣”之路的

家长们,怎么样了?

暖星TRAIN体系中,初期除了跟随识别回应,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乐趣”。

来看这位看过很多遍体系课的家长“熙宝”妈妈做得多好?

用大风吹的游戏有节奏地控制孩子的乐趣点,一边说“大风吹”。孩子靠近后,妈妈不吝啬自己的亲吻。

她还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假动作提供乐趣,让孩子的期待值拉满,把大风吹的互动维持了好几轮。

熙宝妈妈没有用嘴说“看我看我看我!”,而是制造熙宝喜欢的活动,但是就是让孩子频频找她。因为在妈妈这里,她可以期待,会有好玩的事情发生。

之后老秦还连线了熙宝妈妈。问她走上这条“乐趣干预之路”用了多久?没想到熙宝妈妈背后都是心酸的故事:

“熙宝是个6岁4个月的女宝,2岁9个月确诊后,开始走进机构里,做了半年的VB,当时听说这是最科学的,有循证依据的。且要经过8小时密度的ABA对她更好的。接近全天班的模式干预了半年。过程中我有发现一些不对,虽然能看到所谓的课程进展,但核心的部分应该不是靠外部的驯化能够提高的。”

又一个走“回头路”的家长!

后来,熙宝妈妈结束了当时的机构,借着异地干预在广州的资源,去听了很多讲座,比如PCI等等。去了社交型感统的机构,再结合游戏社交课程,再请VB老师来家里教学。那半年时间孩子进步很快。“至少在游戏的时候眼神是有光的。”

不过学了这么多,因为全职带娃,平时和熙宝生活就很忙碌,干预并不能系统地进行。

直到遇到了暖星。

“在暖星学习体系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收获,体系课的好处是把我以前听过4、5次的家培班的内容串了起来,让我们把过于散落的珍珠用一条鱼线把它穿起来。有方向非常重要,更关键的是要有一个体系。从整合的范围来说,以前学的没有暖星整合得这么宽。”

有家长会问:第一步快乐,让孩子找你之后,是不是之后就要上家伙给孩子压力了?

不,只会“一旦快乐,一直快乐!”

在让孩子“想找你”的“主动阶段”,没有一个操作要给孩子压力,反而要求是给孩子更多快乐(之后的阶段也大部分是快乐)。

4个阶段

主动阶段——想接触

参与阶段——多接触

沟通阶段——能沟通

社交阶段——能交心

这样的操作,你见过吗?

想要了解一直快乐的有效干预法?来参加起步营吧!

想改善、突破孩子最核心社交障碍的家长,我们在4天起步营等你。

数千家长的好评,30%的家长/老师反复参加学习。

9.9元的公益价,一顿饭都不到的钱,或许就是一次思路上的豁然开朗。

最新一期,4.7-4.10日开课,别错过!

来源:岚姐讲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