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圈这两天炸开了锅。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院士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投入湖中,溅起的水花从钱塘江一路漫到松花江。有人翻出吉大2023年QS排名全国第18的数据,对比浙大常年稳居前三的地位,直呼“二流院校领导接管江南第一学府”;有人扒出马院士的履
学术圈这两天炸开了锅。吉林大学副校长马琰铭院士调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投入湖中,溅起的水花从钱塘江一路漫到松花江。有人翻出吉大2023年QS排名全国第18的数据,对比浙大常年稳居前三的地位,直呼“二流院校领导接管江南第一学府”;有人扒出马院士的履历,发现他不仅是中科院院士,还手握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却在评论区被贴上“东北科研咖不懂江南学术圈”的标签。这场争论看似是高校人事调动的小插曲,实则捅破了中国高等教育生态中一层隐秘的窗户纸。
浙江网友的愤怒来得汹涌。“浙大每年300亿经费,院士数量能绕西湖两圈”的评论被顶上热搜,字里行间透着对“外来户”校长的抵触。有人翻出2019年吉大前校长调任武大时遭遇抵制的旧闻,断言“北方高校领导南下必水土不服”。江苏网友冷不丁插刀,甩出教育部学科评估数据:浙大A+学科11个,南大3个,东南5个,暗戳戳质疑“第三把交椅坐得稳吗”。武汉网友也不甘示弱,搬出武大遥感测绘全球前五的硬核成绩单,仿佛这场争论早已超出校长人选的范畴,演变成名校排位的混战。
学术圈内部的声音更耐人寻味。一位985教授匿名吐槽:“现在高校领导跨省调动已成常态,但地域歧视比娱乐圈还严重”。这话并非空穴来风。现任清华校长曾是北航副校长,上交校长来自西工大,可一旦涉及“北方调南方”,舆论场就自动切换成地狱模式。有人翻出十二年前浙大空降校长林建华的旧事——当年这位化学专家同样因“外来身份”被群嘲,却用两年时间推动重大改革,后来更在重庆大学创下带校入围双一流的战绩。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键盘侠的记忆却比金鱼还短。
转折发生在马院士到任当天。面对学生会代表“您觉得自己配得上浙大吗”的尖锐提问,这位被戏称“东北理工男”的校长掏出手机,亮出刚获批的量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批文。“这个项目浙大申了8年没拿下,我来第3个月批下来了”——短短一句话,让现场从剑拔弩张变成鸦雀无声。评论区随即出现神反转,有学生留言:“之前骂太狠了,原来新校长是隐藏大佬”。这戏剧性的一幕,像极了武侠小说里深藏不露的扫地僧突然亮出绝世武功。
这场风波撕开了高等教育界一块久未愈合的伤疤。当985院校开始用“院校出身论”互相倾轧,当学术能力被粗暴地贴上地域标签,我们或许该反思:高校究竟是追求真理的殿堂,还是成了比拼排位的名利场?二十年前,浙大能从四校合并的阵痛中涅槃重生,靠的正是打破门户之见的魄力;十二年前,被万人反对的“空降校长”林建华,后来用改革实绩证明“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如今浙大坐拥21个双一流学科,其中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突飞猛进,恰是连续两任“跨界”校长深耕的结果。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网友那句“浙江不要二手校长”里。吉大作为老牌985,虽因地域经济拖累排名,却在院士培养上创下2019-2023年输出33人的纪录,比清北还多。马琰铭在吉大任职期间,不仅让物理学科从A-冲到A类,更推动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落地,将理论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这些实打实的战绩,在“院校排名至上”的舆论滤镜下,竟被轻飘飘一句“东北二线院校”全盘否定。这让人想起上世纪竺可桢执掌浙大时,同样顶着“外省人不懂浙江”的压力,最终用十年时间把二流学府带成“东方剑桥”。
地域偏见这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江苏网友嘲讽浙大排位时,选择性忽略省内两所985的A+学科总和不及浙大;武汉网友炫耀武大遥感实力时,却闭口不谈浙大计算机学科评估的碾压性优势。这种“只比自家强项、不看对手全能”的逻辑,像极了村头大妈比谁家腊肠腌得香——热闹有余,格局不足。更荒诞的是,当网友用QS排名贬低吉大时,似乎忘了这份榜单上北大清华也曾被港大超越,而国际学术圈的共识是:排名从来不是衡量学者的金标准。
马琰铭的破局之道,或许藏在他那份“三分钟批文”里。作为计算凝聚态物理专家,他主导的氢基高温超导体研究,恰好能与浙大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王牌学科形成闭环。这种“带着解决方案上任”的作风,与十二年前林建华在重庆大学推行学部制改革的思路如出一辙。当舆论还在纠结“吉大副校长配不配浙大校长”时,马院士已悄然启动高压物理与数字经济结合的校企实验室——用浙江民营经济的沃土,培育超导材料产业化的新芽。
这场闹剧最该让我们警惕的,是学历歧视向学术高地的渗透。当985教授都开始用“南方系”“北方派”划分学者阵营,当顶尖学府的评论区沦为院校排位的骂战场,中国高等教育或许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异化。六十年前,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从五湖四海汇聚西北荒漠时,何曾计较过母校排名?十二年前,被浙大师生抵制的“空降校长”,后来用改革实绩打破门户壁垒。今天的我们,难道还不如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包容?
放下排名执念,或许能看见更辽阔的风景。吉大深耕基础学科的定力,浙大推动交叉创新的魄力,本就是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AB面。当马琰铭把吉大的实验室管理经验移植到紫金港校区,当浙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反哺东北老工业基地,这种“南北学术CP”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许才是破解地域壁垒的正解。毕竟,真正的教育不该是封闭的城堡,而应是流动的江河——唯有打破地域与门户的堰塞湖,才能让智慧的活水奔腾入海。
此刻回看那场“校长是否配位”的争论,更像是一面照妖镜。它照见的是我们对学术评价体系的焦虑,对资源分配不公的愤懑,却也暴露出“慕强凌弱”的思维惯性。当浙大学生为马院士的实验室批文喝彩时,或许该想想:如果八年前就开始摒弃门户之见,这个项目是否早已开花结果?答案藏在竺可桢校长那句穿越时空的箴言里:“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材。”——真正的栋梁,从来不分南北。
来源:办公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