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女性乳腺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凸显出年轻化的特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乳腺病科主任张晓军教授表示,乳腺疾病高发主要与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良生活习惯多等因素有关。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乳腺病科主任 张晓军
近年来,女性乳腺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凸显出年轻化的特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乳腺病科主任张晓军教授表示,乳腺疾病高发主要与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良生活习惯多等因素有关。
乳房是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的靶器官,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雌激素与孕激素比例失衡。中医认为,乳腺属肝,乳头属胃,肝、脾、胃、肾的经络以及冲任二脉都与乳房有联系。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如果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痰瘀,阻塞乳腺经络,引发增生、结节甚至肿瘤。
饮食不节,脾虚痰湿。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瘀会互结于乳腺,再加上高脂肪食物容易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进而促使乳腺结节的形成。
作息紊乱,肝肾不足。熬夜伤肝,导致肝血不足,疏泄功能失常。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可能导致冲任不固,影响乳腺。
冲任失调,气血不和。女性特殊的生理周期,如月经、妊娠、哺乳等都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冲任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和,乳腺得不到充分滋养或排泄不畅,从而发生疾病。
近年来,由于人们重视体检,乳腺增生、乳腺结节被广泛发现。“不少女性因此过度焦虑,陷入误区,反而给乳腺健康带来危害。”张晓军提醒,女性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乳腺增生不是病。育龄期女性的乳腺小叶及导管上皮会随性激素变化而改变,出现月经前增生、月经后复原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乳腺增生,是正常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
乳房疼痛不等于乳腺癌。大多数乳房疼痛都是周期性的,有时触摸乳房肿块会有痛感,一般是乳腺增生,不必过度紧张。不过,若出现持续数月的明显乳痛,同时存在月经不调,需要及时检查和干预。
按摩不能随便做。美容院所谓的“淋巴排毒”“经络疏通”等乳房保健项目,多是按摩乳腺导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乳管阻塞的问题。不仅如此,按摩时突然施加的外力会让乳腺组织承受的压力急剧增加,很可能刺激乳房肿块迅速增大。
若发现乳房肿块,应及时通过相关检查辨别是增生还是结节。若检查结果为BI-RADS2类(囊性结节)或BI-RADS3类(实性结节),可尝试中药治疗;若为BI-RADS4A(可疑恶性病变)及以上,很可能需要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一旦确定为乳腺癌,就要接受科学规范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或免疫治疗,同时在疾病全周期辅以中药治疗,能起到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的作用。
眼下春意渐浓,张晓军提醒广大女性,此时更要注重养护乳腺。“春季主升发,对应木,是肝气旺盛的季节。乳房属肝,因此在春季容易出现不适。”另外,人体内分泌水平也会随季节更替产生波动,尤其是雌激素。日常生活中,通过疏肝解郁、和胃健脾、调理冲任,可以防治乳腺疾病。张晓军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生活有宜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适度运动,多做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普拉提等,并将有氧运动与抗阻锻炼结合;保证睡眠质量,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定期体检,一般人群6个月~1年做一次乳房B超,高危人群需3~4个月检查一次。
饮食多注意。选择清淡低脂、高蛋白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增加薏仁、山药、黑豆、绿豆、丝瓜、木瓜、柑橘类水果的摄入,有助健脾祛湿、散结通络。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行经时间异常、未婚未育等)的人群,慎用蜂王浆、燕窝、雪蛤等含有动物源性雌激素的食品与保健品。
喝点代茶饮。黄芪、黄精、菊花、当归、玫瑰花、金银花、茉莉花、蒲公英、百合、陈皮、枸杞、山药、红枣等药食同源之品,具有疏肝清火、活血补气的作用。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合理搭配药材煮水代茶饮,帮助缓解乳房疼痛、神疲乏力、月经不调等症状。
找穴勤按摩。可按摩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乳根穴(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太冲穴(足大趾与二趾之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合谷穴(将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就是)、曲池穴(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每穴按1~3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或皮肤发热为宜,每天1~2次,可调经理气、通乳散结。
来源:南叔的故事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