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6日晚间,某家头部乳业巨头揭晓了一份震撼市场的年度财务报告:公司2024年总收入为886.7亿元人民币,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1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戏剧性地缩减至1.05亿元,同比骤降97.83%,这一表现堪称其近八年来最为黯淡的一笔。与利
净利润暴跌98%!
失业君小编 | 文
Engin Akyurt | 图
3月26日晚间,某家头部乳业巨头揭晓了一份震撼市场的年度财务报告:公司2024年总收入为886.7亿元人民币,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1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戏剧性地缩减至1.05亿元,同比骤降97.83%,这一表现堪称其近八年来最为黯淡的一笔。与利润断崖式下滑相伴的,还有一场波及近五千名员工的大规模裁员风波。这家昔日的乳业翘楚何以风光不再?这背后,既映射出行业周期性波动的严峻考验,也深刻揭示了该企业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所潜藏的危机。
探究其“失蹄”之因,失业君小编认为,关键在于商誉危机的爆发与业务结构的严重失衡——
❶净利润的断崖式下跌,根源在于过往收购埋下的“地雷”。2024年,该企业因子公司商誉减值38至40亿元,以及联营企业亏损带来的7.9至9亿元额外负担,两项非现金资产减值合计近45亿元,几乎吞噬了全部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若非这些减值因素的影响,其核心净利润本可维持上年水平,经营利润率甚至有所提升,达到8.2%,但市场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其资产负债表风险的集中暴露上。
❷该企业深陷“液态奶依赖症”难以自拔。尽管声称致力于“多元化产品布局”,液态奶业务依然占据了收入的绝对大头,达到730.7亿元,占比82.4%,然而这一板块的收入却同比下跌了11%。尽管高端产品线保持增长态势,但缺乏新的明星产品来支撑,而其他如奶粉、奶酪、冰淇淋等业务板块,合计占比不足20%,且同样遭遇下滑。相比之下,竞争对手伊利凭借奶粉及奶制品业务(2024年上半年即实现145亿元营收)成功打造第二增长极,进一步拉大了与该企业的差距。
❸行业周期性的波动与成本控制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自2021年以来,原奶价格已大幅下跌近30%,加之2024年供需失衡导致的原奶过剩问题加剧,上游养殖企业的亏损面超过80%,直接影响了该企业联营牧场的资产价值。此外,促销活动的频繁举行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液态奶业务的周期性脆弱性暴露无遗,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境。
步入2024年,这家乳制品企业的员工阵容经历了显著收缩,从原先的46,064人精简至大约41,000人,裁员规模接近5,000人,与此同时,其销售费用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大幅度削减,降幅达到8.8%。这一系列调整被视为新总裁推行“精简高效”策略的关键一环,旨在通过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来缓解现金流的紧绷态势,特别是在2024年上半年,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遭遇了44%的同比大幅下滑。
裁员举措如同一柄双刃剑,其影响复杂多面:短期内,它可能会削弱企业在奶粉、奶酪等需要持续投资领域的市场拓展能力;尽管加大促销力度能在短期内提振销量,但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然而,从长远视角来看,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以及数智化转型有望提升运营效率,并促使企业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不过,如何在短期成本控制与长期创新投入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依然是该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该乳制品企业当前的利润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其过去十年间激进并购策略的“反噬”。从2013年对某品牌的收购(最终导致该品牌私有化退市),到2019年以高价并购另一品牌,企业的累计商誉从2017年的45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89亿元。这些并购大多未能如愿产生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因市场环境的变迁成为了沉重的财务包袱。
面对困境,新任管理层提出了“一体两翼”的战略构想,意图通过强化核心业务(如液态奶)的“强一体”战略,以及拓展营养健康领域与海外市场的“展两翼”战略,来重塑企业的增长逻辑。然而,如何逐步减少对液态奶的过度依赖,仍需时间的检验。
在行业层面预计2025年原奶的供需关系将趋于平衡,奶价或将触底反弹。对于这家乳制品企业而言,一次性清除商誉风险后,资产负债表的轻量化或将为净资产收益率(ROE)的改善提供新的契机。然而,挑战依然严峻:
业务结构转型:需加速推进高附加值品类(例如奶酪、功能营养品)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以缩小与竞争对手伊利之间的差距。
国际化战略突破:东南亚市场的成功经验能否成功复制到其他区域,将决定其“海外平台”战略的成败。
资本约束:高达415亿元的债务负担与81.3%的净资产负债率,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张的能力。
综上所述,这家乳制品企业的2024年财报,既是其过去激进扩张策略代价的集中体现,也是行业周期性波动与战略转型交织下的阵痛写照。裁员与资产减值虽然看似“断腕求生”,实则是企业对过往路径依赖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纠正。
议
网友热议
@沈逸1998(IP京):
这波操作是把员工当‘成本’直接砍了,管理层决策失误的锅甩给打工人背?
@JIYEON22(IP沪):
现在连自家人都养不起了,心疼被裁的兄弟……
@冬小曦(IP粤):
它家牛奶还在涨价,利润却崩了,钱到底去哪儿了?不会是收购的那些国外品牌全砸手里了吧?
@乌拉那拉氏inlundun(IP吉):
伊利奶粉业务都快200亿了,还在液态奶里打转的奶企,不转型只能等着被卷死,裁员只是开始。
@陈沃茨Watts(IP贵):
裁5000人省下的钱,能抵得上高管年薪吗?财报里敢不敢公开高管降薪比例?
@KerwinLee(IPHK):
裁员这么多,看来它家的机器奶要来了……但牛奶品质能靠机器保证吗?别最后只剩‘高科技馊水’。
最后一条,
不觉明历!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