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书雁很开心,要不是肖达乾有意和她拉开了一些距离,她都想当众抱一下自己的男友。别人看来这是冠冕堂皇,书雁则认定是真心流露,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对肖达乾好,不再耍小脾气了!只是,她自己都不相信这样的誓言,好吧,且行且珍惜,只要两个人心里有不离不弃的信念,吵几
一百四十六(上)、相煎何太急
楚书雁很开心,要不是肖达乾有意和她拉开了一些距离,她都想当众抱一下自己的男友。别人看来这是冠冕堂皇,书雁则认定是真心流露,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对肖达乾好,不再耍小脾气了!只是,她自己都不相信这样的誓言,好吧,且行且珍惜,只要两个人心里有不离不弃的信念,吵几句嘴很正常,只是,不能再说分手了。她含情脉脉看着肖同学,似乎能把时光柔化。
胡蓉是个经验相当丰富的主持,她轻而易举就看出这对情侣中,楚书雁虽然舞台经验丰富,可根本就对这些问题没有多少防范之心,简单的说,就是说话不过脑子!可肖达乾完全不一样,他一直都在按照路数出牌,力求答案准确,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座谈要无趣的多,还是和楚书雁打交道更能带动现场气氛。可是她也明白,楚书雁不是轻易能招惹的人。所以也只能暗自叹息。
又例行问了肖达乾一个关于学校思政教育的问题,那都是带标准答案的,肖达乾回答的也是滴水不漏,接下来就要进入到另外一个环节:现场人员和台上嘉宾互动,也就是提问问题。
这个环节看似是随机抽取台下的观众提问问题,但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提问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也就是那种托儿,问题也都是老生常谈,不过就是简单的改换形式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托儿都能派上用场,那些踊跃举手的人如果没有暗号,是不可能进入到后边程序的。
胡蓉是掌舵人,那些提问的问题百分之百都要经过她筛排,当然台上现在有七个人,并不是你想提问谁就能提问谁,周校长撤退后,陈书记就最为尊贵,他最多也就是回答一两个问题,而且问题也是准备好的。
陈书记回答问题时很是谦逊,也不是夸夸其谈说大道理,很是亲民亲切,远胜于刚才的常主任和谨小慎微的肖达乾,当然,他把问题也展开来说,重点分析大学生的自我和集团的关系,赢得了一阵喝彩和掌声,观众群里其他院校的学生也都很服气这位领导的气势。
其他人回答问题也都很顺理成章,要说有点拖沓的就是几位老院士了,他们对于科技前沿的东西非常严谨,一些小问题都用了很大篇幅,又是近一个小时过去,肖达乾坐在后排,他也就是简单鼓鼓掌,楚书雁则直接打了哈欠。
倦意袭来,肖达乾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刚才该自己回答的问题也都已经回答,而这种所谓的交流,也就是提问环节,针对的都是领导,台上七人里,自己和楚书雁都不在领导序列,所以大家应该不会提问自己。前段时间身体虽然明显好转,可也并没有最终彻底康复,现在已经坐了两个多小时,按照开始预设的时间,应该是快结束了。这个节目结束后,自己马上就要去北京,现在庄红杰还在外边等候自己,那么一旦离开,就要和书雁至少一个月见不到面了。
肖同学忽然伤感起来,他并不属于那种特别多情的那种男人,可今天楚书雁的温柔成功击中他的软肋,或者说被彻底感动了,肖达乾有点儿女情长起来,看着女朋友的眼神里有太多的恋恋不舍。楚书雁读懂了男友的难舍难分,她用手握着肖达乾的胳膊,慢慢抚摸,女人身上有种莫名的冲动,以至于脸都红了:这家伙好久没和自己那样了,也不知道去北京疗养这一个月能不能恢复战斗力。书雁很想有那种肌肤之亲。她也看着肖达乾,眼睛开始有了拉丝状,就连一些掌声都没有把他俩彻底唤醒。
胡蓉看了看手表,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十分,也就是已经超时了近一个小时,虽然说这档节目肯定要进行大幅度的剪辑后才能播出,可她仍是想尽可能多些内容,除了死板的说教外,还必须有点悬念。她悄悄使了个小动作,很快台下就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胡蓉笑语吟吟:“这位同学,你想问谁问题啊?”
“我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大三学生罗胜义,想提问一下那位叫肖达乾的学生代表。哦,我听说他现在已经考到了我们学校管理学院,成为了硕士研究生,是我们学校洪教授的亲传弟子。那么他现在坐在东南大学的位置上可能就有点不太合适了吧!我就想问一句肖师兄,你如何评价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历史现实地位,你为什么要考我们学校的研究生,而不是留在本校继续就读呢?是不是属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信条呢?”
肖达乾眯起来了眼睛,暗暗骂一句“其心可诛!”,他本来已经懈怠下来的身体又绷紧了,显然这个罗胜义提出来的问题相当刁钻,不但是将他置于一种不仁不义的地位,而且直接引发了东大和南大之争。
就像刚才东南大学的院士对于国内大学排名耿耿于怀一样,两所学校都有点敝帚自珍,两所大学同根同宗同源,都是民国时候的三江师范学院,后来名称几经变更,从三江师范到两江师范,再到南京高等师范,后来成为声名显赫的国立东南大学,最终跃升为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国立中央大学。一直到南京解放前,这所学府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当之无愧的"南方最高学府",甚至比后来的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北大清华还要名声显赫,
然而,解放后,尤其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却如同一把利剑,将这所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一分为二:工科独立成立"南京工学院",这就是今天东南大学的前身;而文理科保留"南京大学"校名,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探索。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两所学校就有点明争暗斗,当然,从现在的局面看,是南京大学更胜一筹。这固然让东南大学里的老师学生愤愤不平,但也同时让南京大学的学子们有点骄纵。
来源:靖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