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那位考研成功痛哭“不能和父母分享”的贵州女孩彭小桐吗?时隔两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彭小桐。如今的她已从失去双亲的女孩成长为国际中文教师,带着父母的遗像在跨越山海的支教中读懂了当年父母站在讲台上的心情。记者最新对话发现,这个曾让全网揪心的女孩已悄
还记得那位考研成功痛哭“不能和父母分享”的贵州女孩彭小桐吗?时隔两年,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彭小桐。如今的她已从失去双亲的女孩成长为国际中文教师,带着父母的遗像在跨越山海的支教中读懂了当年父母站在讲台上的心情。记者最新对话发现,这个曾让全网揪心的女孩已悄然成长。她不仅想主动申请延长一年支教期限,更立志要让“自己的印尼学生爱上中国”。彭小桐对记者说:“只要看到照片,就觉得父母没有离开过我。只要我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他们就一直在陪着我闯世界。”
彭小桐给印尼学生上课
彭小桐给印尼学生上课
彭小桐是家里的独生女,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农村。她的父亲是当地乡村中学的体育老师,母亲是英语老师。在她11岁时,母亲患白血病去世,自此和父亲相依为命。2022年,正当她考研备考的关键时刻,父亲却患直肠癌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她悲痛欲绝,一度想放弃考研。在亲人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走进了考场,认真地完成了答卷。2023年4月9日晚,彭小桐查询到了自己被吉林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的信息,一时悲从中来:“突然觉得千辛万苦得来的结果,却遗憾无法跟父母分享。”
如今的彭小桐
如今的彭小桐
扬子晚报报道了彭小桐考上研究生失声痛哭的事情,牵动全国无数网友的心。看到报道后,吉林外国语大学两位老师连夜从吉林出发,赶往彭小桐的毕节老家家访。学校老师说:“学费全免!除了能享受国家助学金外,还有学校校长爱心基金。我们还给她提供了‘三助一辅’岗位,既让她得到锻炼,也能得到资金补助。”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联合贵州都市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为彭小桐颁发正能量励志学子追梦奖学金两万元,助力她在追梦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2023年9月,在社会各界关爱下,彭小桐顺利入学。为了想让她的生活好一点,已经九旬的爷爷奶奶还将彭小桐父母的抚恤金给了她。彭小桐告诉记者:“我当时真的不想要,我告诉他们,我在吉外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国家也有助学金,但还是把这笔钱给我了。”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爷爷奶奶很不容易,就想自己赶紧挣钱,以后不要再花家里的钱了。
彭小桐和印尼学生
扬子晚报此前报道
2024年7月,彭小桐主动报名成为印度尼西亚国际中文志愿者教师,前往印尼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谈到原因,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妈妈生前英语说得特别好,小时候就想能像妈妈一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
刚到印尼时,彭小桐就被教学对象所困扰,感到非常紧张。原来她教的班级下至三、四年级小学生,上至已经进入社会的成人。在一节节的课中,她认真琢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每次生病,她的嗓子哑到发不出声音,喉咙泛起血腥味的时候,想到原来当老师这么不容易。
“学生很听我的话,尤其是小孩子特别可爱。”时间久了,彭小桐就在课堂上找到了成就感,也明白了爸爸妈妈喜欢学生的原因。她说:“其实当我自己真正走上讲台后,才明白了老师的意义。不管教学多累多苦,有时候学生给的一句祝福或者随手写一句话,瞬间让我感觉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值得的。”
支教期间,她随身携带着父母的照片,想父母的时候就会看看。她告诉记者:“只要看到照片,就觉得父母没有离开过我。只要他们在,我就没有什么害怕的。只要我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他们就一直在陪着我闯世界。”
如今,彭小桐一边忙学校毕业的各项事务,一边忙支教课堂上的事情。今年夏天,她将结束支教生活。她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举办传统文化的活动,带他们写毛笔字、剪纸。她想交几个好朋友,给他们多一点回忆,然后邀请他们来中国玩。彭小桐坦言,还想申请延长一年的支教时间。她刚支教时没想过会在国外待那么长时间,但来之后发现自己适应得比较快,再加上本身喜欢这份工作,所以想多做出一点成绩。
在国外生活了近一年,彭小桐发现能够生活在中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出来后才知道祖国的好,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祖国的好,所以选择在印尼多留一年,然后把我们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告诉印尼的朋友们,让他们了解中国、喜欢上中国。”
“小桐远赴海外支教,用爱心跨越山海,为异国孩子播撒希望,这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办学伊始,吉林外国语大学秦和校长就提出了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办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做到无愧于家长的信任、学生的时间、社会的关注和教育者的良心。学校完善“6+6”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纳入资助体系,做到“零遗漏”,学生奖学金覆盖面达到50.1%,为像彭小桐这样的优秀学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她对彭小桐说:“从受助到助人,你的成长诠释了学校教育的真谛。愿你继续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书写更多温暖故事,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视频剪辑:周嘉楠
校对 潘政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