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塑料”?微塑料6大隐蔽来源,第一个太意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1 01:05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何雅琳,王喜庆,等.《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环境科学研究》,2022年第35卷第1期,页码:210-218。

2. 王雪,李红.《日常生活接触塑料制品的健康危害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第37卷第10期,页码:1239-1242。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2023年《食品与环境中微塑料污染防控指南(试行)》

你有没有想过,哪怕你不喝瓶装水、不用塑料袋,也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不是你嘴馋,而是它实在太猖狂,防不胜防。

微塑料,这个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敌人”的玩意儿,早已悄悄渗透进我们吃的、喝的、用的每一个缝隙。

根据《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23年的研究数据显示:一个普通成年人每年可能摄入高达5万至12万个微塑料颗粒,这还不算吸入的部分。

听着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别急,往下看,我会一条条揭开微塑料隐藏在你生活中的“六大伪装”,其中第一个,可能你从没怀疑过。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赵,快70岁了,退休后可讲究健康了,连喝水都换成了“进口天然矿泉水”,每天三瓶,常年坚持。

他来医院复查肾功能时,我顺口问了句:“水喝这么多,瓶装水喝得惯吗?”他说:“那是纯净的,不像自来水有杂质。”

但你知道吗?瓶装水其实是“微塑料”的重灾区。

根据2023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公布的数据,市售瓶装水中平均每升含有325个以上的微塑料颗粒,部分进口品牌甚至超过700个。

这些塑料主要来自瓶体、瓶盖在运输和开封过程中的磨损。

而且这些颗粒非常微小,直径在10微米以下,肉眼根本看不见,却可以轻松穿过肠壁,被身体吸收,一路流窜到肝脏、肾脏、甚至大脑。

我告诉赵老先生这事时,他愣住了,连说:“那我这是喝水还是喝塑料?”

所以,别再迷信“高端水”,最健康的饮水方式其实是使用玻璃壶烧开过滤后的自来水,别让微塑料钻了你健康的空子。

很多人以为只有海鲜污染严重,殊不知,厨房里的调味品才是微塑料的“伏兵”

2022年《环境科学研究》期刊的一项研究检测了我国市售的39种食盐样品,其中超过90%被检测出含有微塑料颗粒,平均每千克含有212个。

最常见的是聚丙烯和聚乙烯,这是我们熟悉的塑料袋、塑料瓶的主要原料。

至于糖呢?别看它白得发光,精炼过程中使用的运输管道、包装膜等,也可能释放微塑料。

所以,有人天天喊着“少吃盐防高血压”,殊不知,盐吃多了还可能“塑”成形。

我建议患者在选购食盐时尽量选择正规厂商的深井矿盐或岩盐,避免使用海盐类产品频率过高。

糖也别贪便宜,散装的少买,密封好的更靠谱。

你是不是每周都要用吸尘器、拖把、扫帚,把家里里里外外弄个干干净净?我得提醒你:那台常年在你脚边工作的吸尘器,也许不是在“清洁”,而是在“播种”。

2021年《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指出,家中灰尘中普遍检测出微塑料,其中纺织品、清洁工具、塑料家具是主要来源。

尤其是合成纤维地毯、塑料扫帚、海绵拖布,在摩擦、老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微塑料,落入空气、粘在衣物、甚至飘进你的饭菜碗里。

建议大家多用天然材质的清洁工具,比如竹制刷子、棉麻布,减少家中塑料制品的使用频率,每次清洁后通风换气,让“塑料尘埃”不再无处不在。

说个冷知识:一件化纤衣服洗一次,可能释放超过1900个微塑料纤维。

尤其是快时尚品牌那些亮晶晶、滑溜溜的衣物——它们多是聚酯纤维、尼龙等合成材料。

穿上身时没啥感觉,可一旦进了洗衣机,那就是微塑料的“狂欢现场”。

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实测数据显示,普通家庭的一次洗衣过程,可向下水道排放1万至2万个微塑料纤维

这些最终流入河流、大海,经过食物链的层层“回馈”,你吃的鱼、喝的水又把它们送回你体内。

我的建议并不是让你回到棉麻时代,但在贴身衣物、婴幼儿服饰上,尽量选择天然材质,减少频繁洗涤合成纤维衣物的频率。

很多人喜欢用不粘锅、塑料饭盒、保鲜膜,图个方便。

可你知道吗?这些热了之后释放的微塑料和塑化剂,才是“慢性杀手”。

尤其是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等材质的容器,在高温下会释放“内分泌干扰素”,这类物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可能致癌物,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性激素紊乱、女性不孕、男性精子活力下降。

我在门诊接诊过一个年轻妈妈,习惯用塑料奶瓶微波加热宝宝的牛奶,结果孩子反复腹泻、免疫力低下。

检查后发现,奶瓶材质在高温下释放了有害塑料成分,干扰了孩子肠道菌群。

所以,厨房用品尽量用玻璃、陶瓷、不锈钢材质,尤其是高温接触类的物品,别再拿塑料糊弄自己和家人。

如果你以为戴着口罩就能躲过微塑料,那可太天真了。

2022年《环境科学研究》调查发现,城市空气中每立方米平均含有1.5至6.8个微塑料颗粒,尤其是交通密集区、建筑工地、写字楼内部,由于塑料制品广泛使用与老化,空气污染中也混杂着大量微塑料。

而这些颗粒,直径常在10微米以下,可以深入肺泡,甚至穿过血脑屏障。

长期吸入微塑料,可能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甚至与部分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你以为雾霾过去了,天空更蓝了,殊不知“塑料雾”正在悄悄扩散。

所以,家中要勤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尤其是儿童房、老年人房间,别盲目追求“密闭保温”,留一点“呼吸的余地”。

我们不是第一次面对环境污染,但微塑料的可怕在于:它无所不在、无声无息、无孔不入。

我们无法“完全避开”微塑料,但可以主动“减少暴露”:

· 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 避免高温下使用塑料容器

· 选择天然纤维衣物、天然材质清洁工具

· 定期清洗空调、空气净化器过滤网

· 饮食上多选新鲜、非加工食品,避免过度包装

别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回头发现“塑料早已住在你体内”。

我们每一次选择,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都在为自己的健康“投票”。

而你,今天吃“塑料”了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王医生健康科普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