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徐夤三首巅峰诗作,回味无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1 04:33 2

摘要:《恨》通过项羽、李陵等多个历史典故,把那种事与愿违、无力回天的深刻遗憾与痛苦写得入木三分,它强调这种“恨”是刻骨铭心,远非人间寻常愁绪能比。《菊花》则借用民间传说和对比手法,将菊花塑造成不畏寒霜、品格坚韧高洁的象征,更引申到陶渊明,认为拥有菊花代表了宝贵的精神

徐夤(yín),字昭梦,福建莆田人,唐代诗人。本文徐夤的三首诗作,各有味道。

《恨》通过项羽、李陵等多个历史典故,把那种事与愿违、无力回天的深刻遗憾与痛苦写得入木三分,它强调这种“恨”是刻骨铭心,远非人间寻常愁绪能比。《菊花》则借用民间传说和对比手法,将菊花塑造成不畏寒霜、品格坚韧高洁的象征,更引申到陶渊明,认为拥有菊花代表了宝贵的精神富足。

《初夏戏题》最为轻快,抓住初夏时节景物更替的细节,并巧妙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给青虫化蝶这一寻常的自然现象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生活情趣,显得十分灵动。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飞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个“恨”字,很直接。但它说的不是我们平常生气的那种恨,更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遗憾和无奈。

开头两句,“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说得很明白。就是想做的事做不成,时机也不对,自己完全控制不了局面。这种感觉有多难受呢?就像有火在心里烧,有针在心头刺。一下子就把那种憋屈、痛苦的感觉写出来了,非常实在。这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一种因为无力改变而产生的深切痛苦。

接下来,诗人没有继续说自己的感受,而是举了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选得特别好,都是历史上大家熟知的人物和典故,一下子就把那种“恨”具体化了。

“乌江项籍(jí)忍归去”,说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最后在乌江边上。他不是不能渡江回到江东,但他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这种“不忍归去”的背后,是英雄末路的无奈,是对失败和耻辱无法承受的“恨”。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也是“事与时违”,时运不在他这边了。

“雁塞李陵长系留”,说的是汉朝名将李陵。他率兵出征匈奴,兵败投降,从此被长期扣留在匈奴,再也没能回到汉朝。李陵的悲剧,有他自己的原因,更有当时朝廷、命运的捉弄。他不是不想回来,是回不来,或者说回来也无法面对。这种身陷敌营、家国难归的痛苦,也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恨”。李陵的遭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深切同情过,那种身不由己的痛苦,是相似的。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宁死不屈的失败英雄,一个是身不由己的降将,都指向了那种无法挽回的局面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痛苦。他们的“恨”,不是恨别人,更多是恨自己,恨时运,恨命运的安排。

然后诗人又换了两个典故。“燕国飞霜将破夏”,这个典故稍微隐晦些,说的是战国时燕国的邹衍(zōu yǎn)。传说他受了冤屈,忠心不被理解,仰天大哭,结果夏天里竟然降下了霜。这是一种极度的冤屈和悲愤,甚至感应到了天地,让时序错乱。这种“恨”,是忠而被谤、有冤难伸的恨,是好心没好报的痛苦。

“汉宫纨(wán)扇岂禁秋”,这个更容易理解。纨扇是丝绸做的扇子,夏天受人喜爱,但一到秋天天气转凉,扇子就被收起来不用了。这常常用来比喻女子失宠。汉代班婕妤(bān jié yú)就写过《怨歌行》(也叫《团扇歌》),用秋扇自比,感叹“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这种“恨”,是美好事物无法抵抗时间流逝、恩情不再的失落和哀怨。它点出了事物兴衰、人情冷暖的无常。

举了这么多例子,项羽的英雄悲歌,李陵的家国之思,邹衍的千古奇冤,班婕妤(或者说所有失宠之人)的秋扇之悲,这些都不是小事。它们代表了人生中几种最深刻、最难以排解的痛苦:失败、屈辱、冤屈、被弃。

最后两句,“须知入骨难销处,莫比人间取次愁”,诗人做了个总结。他说,你要知道,上面说的这些像刀子刻进骨头里一样难以消除的痛苦,可不是咱们日常遇到的那些随随便便、一般的忧愁(“取次”就是随随便便意思)能比的。这是一种质的区别。生活里的小烦恼,可能睡一觉、喝顿酒就过去了。但项羽的乌江之憾,李陵的雁塞之囚,那种“恨”,是伴随一生的烙印,是生命中无法弥补的裂痕。

徐夤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没有空泛地喊“我好恨”,而是通过几个极具分量的历史典故,把这种抽象的“恨”描绘得具体、深刻。他告诉我们,有一种痛苦,源于我们自身的局限,源于时势的无情,源于命运的播弄,它深可见骨,难以磨灭。

读完之后,我们对“恨”这个字,似乎有了更沉重、更复杂的理解。这首诗语言不算华丽,但选取的意象和典故都极有力量,层层递进,最后点明主旨,让人回味。它写的虽然是“恨”,但更多的是对人生中那些无法掌控的悲剧性因素的深刻体察和喟叹。

桓景登高事可寻,黄花开处绿畦深。

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

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

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

菊花,我们都见过,挺普通的一种花。但徐夤这首诗,写得有点不一样,他把菊花写得很有“性格”。

诗一开头,就提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桓景登高事可寻”,说的是东汉时期的桓景。传说他听从方士费长房的建议,在九月初九这天带家人登高,饮菊花酒,躲避了一场灾难。这就把菊花和重阳节、登高避灾的传统联系起来了。

紧接着,“黄花开处绿畦(qí)深”,画面感就出来了:金黄色的菊花开得正盛,旁边是绿油油的菜畦。这不仅是写景,也点明了菊花盛开的时节和生长环境,很接地气。

接下来两句,“消灾辟恶君须采,冷露寒霜我自禁”。你看,人们采摘菊花是为了消灾避邪,这是人对菊花的“用”。但菊花自己呢?它不在乎这些。“我自禁”,是说我菊花自己就能经受住寒冷的露水和严霜的考验。这里用了一个“我”字,是把菊花当人来写了。

它好像在说:你们采我是为了你们的好处,但我自己迎着风霜开放,是我的本色,我的坚强。这种对比,一下子就把菊花那种不畏艰难、独立坚韧的品格突显出来了。它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它有自己的风骨。

然后诗人又做了个比较。“篱物早荣还早谢,涧松同德复同心”。篱笆边上那些花草(“篱物”),可能开得早,但也谢得快。它们是短暂的美丽。菊花不像它们。菊花像谁呢?像山涧(jiàn)边的松树(“涧松”)。松树我们都知道,四季常青,耐寒,是坚贞不屈的象征。

诗人说菊花和涧松“同德复同心”,就是说它们品德相同,心意也相通。都有着耐寒、持久、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这个比喻,把菊花的形象又拔高了一层,把它和松树这种备受推崇的、具有君子之风的植物并列。

最后两句,诗人引出了另一位爱菊的名人——陶渊明。“陶公岂是居贫者,剩有东篱万朵金”。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隐居的生活,物质上可能比较清贫。

但诗人徐夤说,陶公(指陶渊明)哪里算得上是贫穷的人呢?他有东篱下那万朵盛开的金黄色菊花啊!这些菊花,就像万朵黄金一样宝贵。

“剩有”这两个字用得很有意思,好像是说,即使别的什么都没有了,光是拥有这些菊花,就已经足够富有了。这里的“金”,不单指颜色像金子,更指菊花所代表的精神价值——那种高洁、隐逸、不慕荣利的情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远胜过物质财富。

这首《菊花》诗写得很有层次。他从民俗传说写起,引出菊花;接着通过对比和拟人,写出菊花不畏寒霜的坚韧品格;再用与松树的类比,赋予菊花高洁坚贞的德行;最后借陶渊明的典故,点明菊花所代表的超越物质的精神财富。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它不只是在赞美一种花,更是在赞美一种精神,一种人格力量。读完之后,我们对菊花的印象,不再仅仅是秋天的点缀,更是一种风骨和品格的象征。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开头两句,“长养薰风(xūn fēng)拂晓吹,渐开荷芰(jì)落蔷薇”。写的是初夏早晨的景象。“薰风”指的是夏天温暖的南风,古人认为这种风能滋养万物,所以叫“长养薰风”。这风在拂晓时轻轻吹来,感觉很舒服。

随着这风,夏天特有的景物也出现了:“渐开荷芰(jì)”,就是池塘里的荷花、菱角(“芰”指菱角一类的水生植物)开始慢慢开放了。同时呢,“落蔷薇”,春天开得热闹的蔷薇花,现在开始凋谢了。

这一开一落,写得非常准确。它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变夏天了,而是有这么一个过渡,春天的气息还没完全散去,夏天的脚步已经悄悄走近。这就是“初夏”的特点,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这两句写景很实在,也很细腻,抓住了季节转换的特征。但真正让这首诗变得有趣的,是后面两句。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jiá dié)飞”。这写的是什么呢?是诗人看到了一条青虫。这青虫不是在老老实实地啃叶子,它好像也有想法了。“也学庄周梦”,它也要学学庄子做梦。

庄子梦蝶的故事我们大概都听过,就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这是一个关于物我两忘、真假难辨的哲学思考。

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非常巧妙,而且充满了童趣。他不是要跟我们讨论什么深奥的哲学问题,而是看到一条普普通通的青虫,联想到它将来会变成蝴蝶这个自然现象,然后突发奇想:这小虫子是不是也想像庄周那样,做个变成蝴蝶的美梦呢?

更有意思的是下一句,“化作南园蛱蝶(jiá dié)飞”。这青虫的“梦”还真就实现了!它真的变成了一只蛱蝶,在南边的园子里飞来飞去。这里的“化作”,既是写青虫破茧成蝶这个生物学上的事实,也是对前面“学庄周梦”的一种呼应。好像是说,你看,它不只是想想而已,它真的做到了!

这一下就把一个很平常的自然现象,写得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诗人看到的不只是一条虫子变成蝴蝶,而是看到了一个微小生命的梦想成真。这种写法,把大哲学家庄子的玄思,和一个小小的青虫联系起来,显得既风趣,又有点举重若轻的味道。

整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前面两句写景,准确描绘了初夏时节的细微变化,有声(风声虽未明写但可感)、有色(荷芰的绿、蔷薇的红、蛱蝶的斑斓)、有动态(渐开、落、飞)。后面两句转入奇特的想象,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赋予了青虫人的情思和梦想,让一个自然的蜕变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这首诗不板着面孔讲道理,也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就是用平常的语言,抓住初夏里一个有趣的瞬间,加上一点点想象,一点点联想,把自然景象和人文典故结合得天衣无缝。读起来感觉很轻松,但回味一下,又觉得很有意思。

它让我们看到,诗意不一定都在大事、大景、大情怀里,有时候,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物,加上一点幽默感和想象力,也能写出很动人的诗篇。它捕捉到的,是初夏那种生机勃勃、充满变化和一点点慵懒幻想的感觉。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