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好,我是石花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徐升,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徐助理,老袁欠我的钱已经还上了。我终于住进我的新房了,真谢谢您啦!”近日,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法院石花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徐升接到一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当事人施某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施某不住地感谢。
记者 丁俐 本报通讯员 詹宏伟
“您好,我是石花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徐升,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徐助理,老袁欠我的钱已经还上了。我终于住进我的新房了,真谢谢您啦!”近日,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法院石花人民法庭法官助理徐升接到一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当事人施某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施某不住地感谢。
施某与被告袁某曾是邻居,交情颇深。袁某因木材厂经营需要资金周转向施某借款10万元,承诺两年内还清。但是,转眼四年过去了,袁某仅向施某偿还了2万元,其余欠款一直未还。
“他向我借钱时,我正在老家装修房子,想着两家关系近,就把部分装修款先借给了袁某。本以为他能按期归还,所以老家房子的装修也并未停止。”说起借钱的事,施某一肚子苦水,“如今,他没有按期还钱,我们因为没钱支付工程款,老家房子的装修无法进行下去,我们一家人只能借住亲戚家里。”
立案后,徐升根据施某提供的信息,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向袁某送达相关法律文书,但袁某不是电话未接通,就是信息不回复。无奈之下,徐升和书记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帮助查到了袁某的住所,但上门送达仍然没有找到袁某。
后来,徐升找到施某进行沟通,希望他可以配合法庭共同解决送达难题。
这天一大早,施某就打来电话:“徐助理,我又找到了袁某在紫金镇山里面的另一个住所,能不能再麻烦你们跟我去一趟,如果还是找不到,我们再走公告程序可以吗?”
施某来到法庭后,徐升拿起警车钥匙,带着书记员出发了。
30分钟后,山路越来越窄,路况越来越差,警车根本开不上去。
“下车,时间不等人,我们走上去!”来不及多说,徐升便在施某的引导下带着书记员走上了崎岖的山路。
杂草逐渐没过膝盖,施某似乎看到了徐升与书记员踉跄地“窘迫”。“徐助理,要不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先上去找他,找到了再下来叫你们?”
“4公里的山路一来一回至少需要3个小时,很可能会因此错过找到袁某的最好时机,到时候就前功尽弃了!”徐升对施某说,“你只管带路!”
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最终到了袁某住所。但是门窗紧闭,一把大锁横在门把中间,周围也没有人生活的痕迹。
徐升扫视了一圈四周的林子,握紧了拳:“来都来了,我们把这林子翻一遍!”
又经过一个小时的寻找,终于在一处林地找到了袁某。
徐升就地开展调解。调解中得知,袁某借款后本想大展拳脚,谁料木材厂突遇大火,所有木材都被烧毁,他的生活也陷入困境。调解陷入了僵局。
徐升让书记员把施某和袁某分开,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了解他们的难处和需求。
在徐升的反复劝说下,袁某主动签收了法律文书,并向施某表明了态度,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每月分期偿还借款。
不久后,这起案件顺利结案,施某成功住进了装修好的新房。
来源:蚌埠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