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以粮食生产为主,年种植面积4.5万亩,但因粮食品种多、分散种植、加工附加值低,农工种粮积极性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2022年以来,农场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按照江陵县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部署要求,农场坚决扛
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以粮食生产为主,年种植面积4.5万亩,但因粮食品种多、分散种植、加工附加值低,农工种粮积极性不高,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2022年以来,农场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按照江陵县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部署要求,农场坚决扛起振兴“南方好米”的大旗,全力推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地建设,把农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优粮优价、富农稳粮”的新路子。
农场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解决碎片化种植、分散化经营、价值链薄弱等问题。
2024 年 10 月25 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邀请相关专家,对三湖农场拓荒牛劳务员专业合作社、三湖宗炳台劳务专业合作社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水稻高产示范区进行实打测产验收。 余承军 摄
一是集中土地要素,推进经营规模化。整场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资源合作社、资本合作社工作,引导全场80%以上农户通过职工身份田经营权入股土地合作社,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靠保底加分红,目前以26个生产队为单位连片规模化打造5.6万亩优质粮食基地,以不低于2000亩为一个网格,集中连片统一种植荃优822、荃优607、虾稻1号等遴选优质稻品种,并承担2万亩江汉大米核心地品种种植订单。
二是集中市场力量,推进产业链条化。建立“龙头企业+市场主体(大户)+合作社+农户”联合发展模式,串联“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优质资源,以荆州天时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统筹合作社粮企签订三方优质稻谷订单收购协议,带动全场1430户种植户参与优质粮食工程,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户141户。优质粮食工程价格在市场价格及周边地区行情基础上加价5%—10%收购,着力提升优质稻米产业链质效。
三是集中政策资源,推进效益最大化。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优质粮食种植基地规模与产量,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升粮食单产。2023年6月,30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在三湖农场龚家垸分场实施,土地平整、地力改良、疏挖沟渠等工程有序展开。其中,项目涵盖田块平整1.2万亩,疏挖沟渠175条,新建水闸11座、沟涵76座。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建成,农田重焕生机。过去不成型的小块地,每亩300元都流转不出去,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每亩800元仍然抢手。2024年,三湖农场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面积2万亩,占全场耕地面积32.78%,受益3800余人。2025年拟改造面积3.2万,届时可实现农场高标准农田改造全覆盖。
一是选良种确保优粮优品。采取“公开征集、试点种植、专业优选”方式,遴选出农户接受、市场认可的3个品牌(荃优822、荃优607、虾稻1号)进行推广种植。同时与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供种单位合作,保障种子质量,降低购种成本,每斤种子比市场价低3元,每亩可节约成本13.5元。收获季节以高于周边县市区6%至10%的价格收购稻谷。销售后按每斤0.05元反哺合作社和粮农,亩增收200元。对于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还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给予田管补贴。让全场原有的50多个品种得到高度统一,优质粮食工程基地稻谷平均千粒重增加0.9克,出糙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2%—3%,粮食品质得到较大提升。
过去,庄台队至少有10个以上水稻品种,2023年推广优质稻品种荃优822,开始几乎遭到全队人的反对。队干部拿出31万元购买种子肥料,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号召党员干部、职工代表带头种。结果一算账,常规稻每亩产量1200斤,干谷价每斤1.3元;优质稻每亩产量1400斤,干谷价每斤1.35元。看到优质稻亩效益比常规稻增加近300元,生产队职工纷纷找上门要求种。2023年全场推广优质稻面积3.1万亩,亩均单产1260斤,总产3900多万斤,较上年亩均增产50斤,总产增155万斤。2024年,该生产队3040亩地全部种上了荃优822。
二是施良法确保优粮优产。依托“一个中心、多个站点”开展工作。以县农技服务中心为依托,农场农办、分场构建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以全场9家农资经销商为站点,积极参与优质粮食工程,保障全场优质粮食工程农资供应。与中化农业全方位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播种育苗、水肥管理、病虫防治、技术指导、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亩均产量较同品种增产52斤左右。
三是用良技确保优粮优价。统筹产业链成员企业“精储、精选、精制”,保障稻米加工品质。与MAP智农合作,加强全流程智能化监管,实现稻米粒粒可溯源。挖掘“千里江陵”文化内涵和“长江水养”种植优势,实行分类分级、线上线下销售。
一是转变传统观念,发挥国有农场“统”的功能。推行优质水稻全程“六统一”,即统一供应、遴选品种,统一技术、推广良法,统一收购、链接主体,统一储存、完善设施,统一营销、做强品牌,统一标准、精选工艺,促进粮食单产提升,培育出“谷粒细长、米质纯净、饭香甜润、松软可口”的优质稻米。
二是转变传统模式,以高标项目赋能单产提升。以传统农户种植转变为大户集并耕种,利用高标准农田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及抵御风险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提升,涵闸泵站的配套完善,平均每500亩田块配有1座P30泵站,面对近年来8、9月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各泵站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稳产。2024年全场全域推广优质粮食工程,优质稻面积达4.7万亩,预计总产量超过3.1万吨、总产值达8300多万元。
三是转变传统思维,以新型主体联农带农强农。农场种田户平均年龄为55岁,存在年龄大、专业化不强问题,培育“耕种管收”农业生产托管类新型主体势在必行,把耕地托管给专业种地的组织。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和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分场成立的劳动力合作社,进行全程农业生产托管,也可以土地入股,按“底金+薪金+股金”分红机制参与土地经营。采取“土地租金+劳务薪金+效益奖金”、“土地租金+代耕代种+利润分成”、“土地租金+代耕代种+订单用工”等多种模式,通过扩大规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产业升级、主体发展、农户增收多方共赢,引领小农户加速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农垦被誉为农业“国家队”,国有农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应主动作为。下一步,三湖农场将继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担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稻米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任务等公益职能项目,助力水稻良种推广和粮食单产提升。
作者张华陶系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党委书记、场长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