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盏“夜光杯”,盛满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将于今年迎来79岁的生日。3月31日,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在北京齐聚一堂,召开“‘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并一同见证“夜光杯”新书
一盏“夜光杯”,盛满的不仅是文字之美,更是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创刊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将于今年迎来79岁的生日。3月31日,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在北京齐聚一堂,召开“‘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并一同见证“夜光杯”新书《自有夜珠来:美文征集佳作选粹》发布。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91岁的“人民艺术家”,曾在“夜光杯”发表200多篇文章的作家王蒙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他说:“‘夜光杯’非常纯真、诚恳,同时有民间性,和实际生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还有健康、和善和友爱的精神,使人读了有幸福感、轻松感。”
著名作家谢冕、丁振海、张宝林、叶稚珊、梁晓声、吴霜、郭运德、吉狄马加、李泓冰、梁鸿鹰、刘汉俊、徐可、陈仓、乔叶、李晓东、陈佳勇、甫跃辉以及入选百篇优秀作品的“夜光杯”作者代表张艳、张志豪等参加了座谈会。
“‘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现场照。
提供让人民书写的平台
“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夜光杯”是中国报纸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副刊,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美誉。名家与普通人共执笔,将柴米油盐、世情百态酿成酒般醇厚的文字,使日常生活呈现出五光十色的 “珠玉之象”。
去年3月,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民晚报》与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阅文集团联合主办以“新时代、新旋律”为主题的“‘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动”,来稿的作者不仅来自各行各业,还跨越了几乎所有写作的年龄段——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93岁。今年3月, 5000多篇来稿中精选的100篇美文被集结成《自有夜珠来:美文征集佳作选粹》一书,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发布。
《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发布。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纷纷赞赏“夜光杯”不拘一格吸纳作者,雅俗共赏贴近生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提供让人民书写的平台。93岁高龄的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先后在“夜光杯”发表了十来篇文章。他称赞“夜光杯”对成名作家、无名作家、学习写作的人一律平等,小小的副刊作的是“大大的文章”,其亮度能照耀到千里之外。遥想少时在老家福州,谢冕常要通过浏览《新民晚报》等上海报纸来获取遥远北方的新闻,如今再看到“夜光杯”上那密密麻麻的印刷小字,让他倍感亲切。
93岁高龄的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
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认为“夜光杯”上的文章有着“修身、养性、润德”的营养价值,如 “一份活页的文学刊物送到千家万户”,嵌入了上海“被阅读滋养而呈现出云淡风轻”的城市气质中。“夜光杯”上的文章短小精悍,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大家,要在有限字数内写出有品质的文章也是颇为不易的。希望“夜光杯”能秉承和发扬这一民间性的文学。
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
“我这么喜欢上海,上海到底有谁在?”76岁的作家叶稚珊自问自答,“上海有《新民晚报》在,上海有“夜光杯”在。”在她眼里,“夜光杯”做到了“大家之气”和“小家烟火”两翼齐飞。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李泓冰追忆了童年阅读“夜光杯”带来的文化滋养。在短视频盛行时代,她仍坚信文字的力量,对比互联网记忆的不可靠性,纸质刊物有着永久传承意义。“夜光杯”作为平民历史书写者,笔下饱含烟火气,具有深远文化价值。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表示,“夜光杯”创造了以文化人士为创作主导,以平民百姓为书写主体,由普罗大众参与执笔,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品创作范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夜光杯体”是一代新民晚报人守宗旨之正,创时代之新的成功范例。
“‘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现场照。
征文活动作者代表张艳来自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她感谢“‘夜光杯’让每一个普通写作者的内心独白有了诉诸的窗口,尊重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写作者,不薄新人”。张志豪来自马来西亚,现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本科。他感叹故乡马来西亚是长夏无冬的,在上海他感受到了春天的萌发、秋天的箫瑟、冬天的冷列,突然懂得《文赋》中陆机写的那句“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四季教会了我,写作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要用冷暖切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用文字去叙述生命的故事。”他也感谢“夜光杯”对后辈新人的扶掖,让他有机会“去书写平凡中的深刻”。
副刊的坚持与更新
在很多报纸副刊版面不断缩减的情况下,《新民晚报》“夜光杯”却坚守着副刊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文学品位,提供了周一至周六每天两个版、周日八个版的大片“精神绿洲”。
《自有夜珠来:“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选粹》书影。
李敬泽回顾了报纸副刊对中国现代文化的重大推动。他提到,杂文、随笔、小品文等文体便是副刊兴盛起来的产物,“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国的现代语文都是发端于报纸副刊。”在新媒体盛行的背景下,“夜光杯”也在寻求更新,探索新的内容传播渠道。李敬泽期待“夜光杯”保持文化自觉、文体自觉和文学自觉,让随笔、小品、杂文等文体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芒。
80岁的丁振海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关注“夜光杯”的发展:“在互联网、AI和眼花缭乱的融媒体时代,‘夜光杯’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没有变,其内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作家、中国副刊研究会会长郭运德表示,副刊是一张报纸的重要名片,在新闻报道趋于同质化的当下,具有深度、个性化内容的副刊更显得尤为重要。“夜光杯”堪称中国副刊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初心,精心编辑,兼容并蓄,体现出接地气和雅俗共赏的特质。他还注意到“夜光杯”如今正通过开设新媒体端口、举办线下活动等形式跟上媒介变革时代的节奏,希望其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注意动与静的结合,冷与热的结合,心和身的结合,进一步贴近群众,提高读者审美情趣。”
“‘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现场照。
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记协主席李芸表示:上海报业集团和旗下的各媒体正在加快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新民晚报》正在全面打造头部民生品牌,“夜光杯”也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报纸副刊,以多渠道多模态的方式与读者见面。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