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众多古籍文献的记载,夏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开创者为大禹。那么,大禹是如何成为夏朝的开创者的呢?“夏”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根据众多古籍文献的记载,夏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开创者为大禹。那么,大禹是如何成为夏朝的开创者的呢?“夏”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竹书纪年》中,通过对照帝尧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的相关记载就可以发现,对大禹的称呼截然不同,在对帝尧陶唐氏的记载中称为司空,比如帝尧即位后第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七十六年,司空伐曹魏之戎,克之。八十六年,司空入觐,贽用玄圭。九十七年,司空巡十有二州。
同样是大禹一个人,在对帝舜有虞氏的记载则称为夏后,比如帝舜即位后的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
司空、夏后都是指大禹的职位,为何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呢?
首先就要弄清“司”、“后”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古代,这两个字都是掌权的意思,从早期的字形结构来看,上方像是一只手高高举,下方一个口,表示正在讲话。而且这两个字的形状刚好成镜像,“司”表示手势向左,而“后”则表示手势向右。
后稷,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吧?很多人听到后稷,自然会想到帝喾的儿子弃。其实,后稷是帝喾时期的权力机构,帝喾的儿子弃只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此外,后羿、司徒、司空都是当时的权力机构,这些机构的负责人拥有大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向上负责与帝君沟通,对下发布帝君的命令。
不过,后稷、后羿、司徒、司空,这些名称都是后来才出现的,来源于当时的档案。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形成于殷商时期并广泛使用,夏朝之前还没有文字,何来档案?
大家是否听说过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吗?孔安国在作序时这样说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安国所讲的事实不会是凭空捏造,根据他的说法,所谓五典,就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期的文献资料,又称为图书。
什么是图书?顾名思义,这些书的内容是以绘图的方式来表达的。在文字诞生前,古人就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通常刻写在工具或器皿上,如仰韶时期彩陶盆上的鱼纹图,或者良渚玉器上的神人伏兽图等等。
在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期,肯定会颁布一些政策政令,这些内容当然是用图形来表达的,为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通常会刻写在工具或器皿上,比如最新炼制的陶器等等。后人将这些图形符号收集起来,经过编辑整理成书,这便是传说中的五典。
后稷是帝喾时期的重要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是帝喾的儿子弃,他是周人的始祖,他站在西边向东发号施令,用图形来表达就是手势向右挥出,这个图形后来就演化成为“后”字。司徒是帝尧时期的重要权力机构,当然“司徒”的名称也是后来才出现的,发号施令的人是契,他取代了后稷弃成为当时的掌权人物,他是商人的始祖,是站在东边向西发号施令,用图形来表达就是手势向左挥出,这个图形后来便演化成为“司”字。到了帝舜时期,大禹取代契成为掌权人物,由于他来自西边,用图形来表达就是手势向右挥出,这个图形后来便演化成为“后”字。
“后”或“司”是上古时期政策、政令的分布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在帝尧时期是“司”,而在帝舜时期则为“后”。“司”和“后”都是来自上古时期某些工具或者器皿上的图案,是权力机构向天下发布政策政令,只是在不同时期形状有所不同,在帝尧时期手势向左,而到了帝舜时期则是手势向右。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后”源于周文化,而“司”则是源于商文化,比如,大名鼎鼎的后母戊鼎,商人偏偏要将铭文写成“司”。
由于时代不同以及地域文化的不同,尽管是同一个人物,或者是同一种官职,在不同的时期就可以会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后人在收录这些资料时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在文字诞生后,后人将这些资料的图形用文字来表达,大禹在记录帝尧时期称为司空,而在记录帝舜的资料则称为夏后。
大禹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历法,《竹书纪年》这样记载:“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
“颁夏时于邦国”就是要求不同的诸侯国都使用夏历,这就说明之前不同的诸侯使用不同的历法。连历法都不相同,其他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夏”的称呼就是来源于大禹的官职“夏后”,在记录帝尧的资料中称为“司空禹”。“司空”是商人的称呼,而“夏”则是他们自己的习惯说法,夏人将他们的首领大禹称为夏后。
了解“夏后”这个称呼的成因后,即使对它的含义不太了解,但也可以通过对“司空”的具体进行推断。司空是古代重要官职,历代都设置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土木工程建设,如兴修水利,修筑城墙,修建宫殿、楼房等大型建筑。
提起大禹,人们自然会想到治水,治水的地方往往都是在荒郊野岭,总得搭建一个窝来遮风挡雨吧?这些建筑在当时称为“夏”,建造这些建筑的人称为夏人,相当于今天的建筑工程公司,大禹作为公司最高领导,称为“夏后”。
大禹治水长达十三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大禹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在治水的同时,也利用自身的特长为附近的氏族部落修建城楼宫殿。由于他修建的城楼宫殿多了,“夏后”的名声也开始传遍天下。这就好比近几年的房地产热,建造楼房需要大量民工搬砖,“搬砖”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
夏人又称为有夏氏,或者夏后氏,“氏”作为群族的划分最初源于社会分工,由于职业或者工种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氏族,如伏羲氏从事游牧,从“羲”字早期的字形结构便不难理解;神农氏则是从事农业耕种,共工氏的特长是手工制作和商业贸易,有夏氏的特长是建造城楼宫殿之类的土木工程建设。
夏商周的崛起,与他们的特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人的崛起归因于后稷,他虽是帝喾的儿子,然而帝喾的儿子有很多,如果后稷没有一技之长,如何能够号令天下?
后稷的特长是粮食生产,毕竟人活着,首先就要解决吃饭问题。后稷就是因为在增加粮食产量方面有经验,所以在帝喾期间他能够主政天下。
契的特长是商业贸易,他也是帝喾的儿子,原名叫商。在他之前,商品交易通常以物换的方式进行,人们需要将自己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以换取自己所需的日常用品。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简单直接,但端端很多,比如有人将自己的产品拿到市场后,没有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怎么办呢?
契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让商客之间立下契据,双方约定在某一时间交换产品。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贸易规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有了契,人们可以先从商人这里得到自己所需的生产工具,生产出产品后再偿还给商人。有了先进的工具,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当然,能不能立下契约,事先从商人这里拿到自己所需的产品,还要看人的信誉。契的官职叫司徒,就是专门收集重要人物的信息,建立人物档案。这些档案经过归纳分类后存档收藏,古人称之为《归藏》。
后稷的贡献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契的贡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大禹的贡献是大规模建造宫殿楼宇,充分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当然,这不是说在大禹之前没有城楼宫殿,而建设的规模、速度、效率,以前建造一座宫殿可能要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而大禹则用几个月就建成了。请看《系辞》下篇第二章这段话:“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以上这段文字是《易经》第三十四卦雷天大壮的相关内容,是古人看到在较短的时期出现大量宫殿城楼进心里的震撼,仿佛犹如晴朗的天空中传来一声霹雳,这便雷天大壮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大禹在建筑工程的高效,除了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动物辅助生产。大禹的祖先黄帝属于伏羲氏,就是专门驯养动物的。《易·系辞》在下篇的第二章就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随卦相关的内容,大禹为何能够成为夏朝的开创者?原因就在于诸侯愿意追随。大禹为诸侯修建城楼宫殿,无法在短期时拿出先是的财富回赠,于是每隔一段时间便带上珍贵礼物拜访他,这便是禹贡。
正是因为众多诸侯都欠他的人情,大禹便有了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大禹说要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各路诸侯便按时赶到涂山,大禹说要在会稽考核,诸侯们便都追随他来到会稽。
大禹修建的城楼宫殿非常牢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需要重复建造,这些人便开始失业了,“夏”不再是从事工程建设了,但依然作为一个群族的名称流传下来。后来由于语言文字更加丰富,逐渐分化出“夏”和“厦”两个不同的文字,城楼宫殿称为“厦”,而“夏”则专门用来指大禹的子孙后代。
来源:韬滔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