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当纪念成为一场流量的狂欢,你们又来消费哥哥张国荣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1 09:10 3

摘要:今天是2025年4月1日,张国荣离开人世的第22年。社交媒体上照例铺满“怀念哥哥”的图文,从经典电影混剪到煽情长文,从限量纪念品预售到“唐鹤德深夜发文”的热搜词条,仿佛一场年复一年的仪式。然而,当纪念沦为流量的筹码,当深情被质疑为“人设”,当悼念的边界模糊于商

今天是2025年4月1日,张国荣离开人世的第22年。社交媒体上照例铺满“怀念哥哥”的图文,从经典电影混剪到煽情长文,从限量纪念品预售到“唐鹤德深夜发文”的热搜词条,仿佛一场年复一年的仪式。然而,当纪念沦为流量的筹码,当深情被质疑为“人设”,当悼念的边界模糊于商业与情怀之间,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种看似盛大的追忆,究竟是让逝者安息,还是将其困在了永无止境的符号化消费中?

被商业化的“纪念”:从情怀到生意每年的4月1日,围绕张国荣的纪念活动早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地各种纪念张国荣音乐会趁着4月1日节点常年举办,与张国荣生前鲜有交集的艺人登台翻唱其经典歌曲;某品牌曾推出“张国荣逝世XX周年限定款”腕表,售价高达万元;甚至某旅游平台推出“张国荣足迹打卡线路”,将一些酒店和张国荣参演过的电影取景地包装成“朝圣景点”。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纪念活动的收益流向成谜。一些以纪念张国荣名义举办的演唱会收入捐赠慈善,但最终不了了之。这类操作不仅消解了纪念的纯粹性,也让公众对“用爱发电”的承诺产生信任危机。

集体记忆的“陷阱”:谁在定义张国荣?张国荣的银幕形象与个人魅力早已超越时代。他是《霸王别姬》中“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是《阿飞正传》里追寻生母的“无脚鸟”,也是《满汉全席》里的新生代大厨,更是公开同性伴侣、挑战世俗偏见的先锋者。这些标签构成了公众对他的集体记忆,但也成为营销号收割流量的工具。

纪念的“变质”:从真诚缅怀到形式主义当纪念成为一种“固定动作”,其内核难免被稀释。张国荣的粉丝刘小姐就坦言:“我们想要的是未公开的影像、深度的艺术展,而不是拼盘演唱会和高价周边。”然而,市场更青睐可快速变现的形式——短视频平台用张国荣参演电影混剪吸引点击,自媒体用“一岁一哭荣”的标题制造泪点,甚至AI技术生成的“虚拟张国荣”也开始登上舞台了。
更讽刺的是,部分纪念行为已与张国荣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他生前追求艺术纯粹性,反对过度曝光私生活,但如今的纪念活动却将他的感情、疾病乃至死亡细节反复咀嚼。这种矛盾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纪念者未必在意逝者的意愿,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承载集体情绪的文化符号。

那么,如何让纪念回归本真?窃以为,真正的纪念应是对时代精神的传承,而非对符号的消费。若不想让真正的怀念变成吃“人血馒头”之嫌,或者大家应该思考一下,能不能剥离过度商业化?这:借鉴梅艳芳纪念活动的经验,张学友、曾志伟等曾自费举办音乐会并将收益透明捐赠,这正是为“公益化纪念”提供的优秀范本。此外,我们也应重构纪念的深度,与其重复播放《风继续吹》,不如探讨张国荣时代的香港演员对香港影片黄金时代的映射以及港片振兴的话题。

纪念应是通往未来的桥,而非困住过去的牢。张国荣曾在《我》中唱道:“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想一下,如果是他亲眼看到这些年的纪念乱象,或许会无奈于这簇“烟火”被包装成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逝者已矣,生者若真念其“安息”,或许该学会放下形式主义的喧嚣,在反思中延续其精神遗产——毕竟,真正的怀念从不在热搜里,而在每一次对自由、真诚与艺术的坚守中。#张国荣#图据网络侵删感谢

来源:魅力乐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