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腾讯宣布开源Turbo系列、多视图推理模块及轻量级mini模型。至此,包含6大模型的Hunyuan 3D 2.0家族全部开源,可用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素材合成、游戏3D等场景。
DeepSeek掀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开源浪潮,正在涌入3D生成模型领域。
3月28日,腾讯宣布开源Turbo系列、多视图推理模块及轻量级mini模型。至此,包含6大模型的Hunyuan 3D 2.0家族全部开源,可用于用户生成内容(UGC)、素材合成、游戏3D等场景。
腾讯混元3D生成模型家族
同一天,3D大模型初创企业VAST宣布开源两款3D生成模型TripoSG和TripoSF。前者是一款基于RF(随机森林模型)的MoE Transformer 3D生成基础模型;后者则是VAST新一代3D基础模式,可以解锁3D模型内部结构生成。
从3月28日到4月18日,VAST还将继续开源一系列3D生成项目,包括从基础生成模型、核心功能组件到创新思路探索的全技术链路。
模型开源降低了使用门槛,让开发者能根据自身的硬件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创作,加速游戏开发、影视动画、虚拟现实、工业设计等多个3D场景的应用。同时,由于视频生成赛道仍在摸索阶段,开源有助于推动技术完善,形成清晰的发展路径。
3D生成模型只是本轮开源浪潮的一个剪影。2025年2月25日,DeepSeek在为期五天的“开源周”活动中连续开源五项关键技术,覆盖模型训练、推理优化和数据处理全流程,带动多家公司跟进。
阿里云分别于2025年2月和3月开源视频生成大模型万相2.1(Wan)、全模态大模型Qwen2.5-Omni-7B;阶跃星辰在2025年2月开源Step-Video-T2V视频生成模型和Step-Audio语音模型;就连一向推崇闭源生态的百度,其文心大模型4.5系列也将于2025年6月30日起开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开放生态的长期价值。
在这背后,一方面是DeepSeek带来的“鲶鱼效应”,通过优化算法降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开发门槛;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大模型公司逐渐从应用层回归技术层,更加聚焦底层架构和模型能力的创新。
当然,开源与闭源的“优劣”之争从未停止,近期有消息称谷歌计划将安卓系统部分功能闭源,再次引发了行业对两种生态模式的思考:闭源帮助企业形成“护城河”,带来商业变现上的优势,但也可能阻碍技术进步;开源通过共享底层架构、吸引生态共建、加快技术迭代、分摊研发成本,催生出更多场景的落地。
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正在走向开源生态。2025年3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打造开源社区,成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建设国家级开源社区,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开源生态。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开源参与者数量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不只是AI,2025年3月27日,理想汽车也宣布对其自研整车操作系统“理想星环OS”全面开源,并将于2025年4月登陆开源社区,成为全球首个将整车操作系统开源的车企。
当然,开源是一种姿态,开源后的生态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可持续盈利模式也值得关注。
这一系列大开源动作,昭告中国企业正试图以开源模式寻求新发展,借助技术创新与生态开放的双轮驱动,寻求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实现从追随者向规则重塑者的转变。
新能源
01 苹果在华启动7.2亿元清洁能源基金
3月24日,苹果宣布启动7.2亿元人民币投资基金,目标是每年为中国电网新增约55万兆瓦时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这是它继2018年推出首个中国清洁能源基金后的第二笔投资基金。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发文称,“目前,我们在中国的供应链已有三分之二使用可再生能源。新基金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在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运营的目标。”
• 点评:苹果启动新一轮清洁能源基金,既是其2030年目标的战略延伸,也是深耕中国市场、推动供应链升级的重要布局。(曹妍)
02 全球首次量产大容量半固态电池
3月27日,广东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投产仪式在珠海举行,该产线由广东能源集团携手珠海市、北京卫蓝、海四达公司共同打造,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量产314Ah(安时)大容量半固态电池产品。
该产品通过纳米固态电解质技术、混合固液电解液配方和原位固化技术,提升了电池的热失控起始温度,增强了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因兼具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能,该产品可适用于源网侧储能、5G基站储能、工商业储能、数据和算力中心储能、新能源商用车、轨道交通、电动工程机械、电动船舶等多类场景,尤其适合城市用户侧储能场景。
• 点评:半固态电池介于液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之间,兼具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等优势,但其量产技术此前尚未成熟。此次珠海产线的投产标志着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郭吉桐)
03 “中国环流三号”突破“双亿度”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突破,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温度、等离子密度、时间)”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
这项实验创造了中国聚变研究的多项新纪录和突破性成果,包括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多型国际一流的聚变研发核心装备、首次提出并实现提高芯部能量约束的新方法、高效解决聚变堆堆芯亿度级温度和等离子体密度精准测量的核心难题等。
• 点评:核聚变能源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固有安全等突出优势,是解决人类“终极能源”问题的有效路径。作为ITER计划七方成员之一,中国承担多个关键系统的研制任务,规划在本世纪中叶实现聚变能源应用。“双亿度”不仅是参数上的突破,而且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应用迈出重要一步。(曹妍)
生物医药
04 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签订近20亿美元许可协议
3月25日,恒瑞医药宣布与默沙东就其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恒瑞医药将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并将收取2亿美元的首付款,且有资格获得不超过17.7亿美元的与特定的开发、监管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相关产品如果获批上市,基于HRS-5346的净销售额的销售提成。目前,HRS-5346正在中国进行2期临床试验。
• 点评:近年来,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百济神州、翰森制药等企业频繁通过对外授权实现价值兑现,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地位。(郭吉桐)
05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
3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规划建设周期4.5年,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将绘制人体中全生命周期的细胞时空演化图谱,打造数字细胞AI大模型,构建数字生理人,创新生物医疗检测的新范式,开辟生物医药研发新赛道,在试剂、仪器、软件和数据等方面产出一批创新性科技成果和产品。
• 点评:当前全球创新药临床成功率不足10%,主因在于药物研发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不能模拟人类生命系统的反应。这一设施的一大亮点是可以构建一个“数字生理人”,预演不同治疗手段在体内的治疗效果,实现精准治疗。(郭吉桐)
06 全球首个高精度完整肝脏三维病理图谱
3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联合临港实验室研究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论文Generation of a high-precision whole liver atlas panorama and cross-scale 3D pathological analysis for hepatic fibrosis,报告他们构建了全球首个高精度完整肝脏三维病理图谱,为破解肝纤维化等慢性肝病难题提供了革命性研究工具。
研究团队利用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实现了完整肝脏0.35×0.35×2微米超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相当于在细胞尺度构建肝脏“数字孪生体”,不仅完整呈现了从器官到脉管到细胞的关键结构的空间关系,更首次捕获传统手段无法观测的胆管周围微血管丛等精细结构。同时,研究团队采用了AI深度学习技术,对三维病理图谱大数据进行自动分割和分析,可自动识别和分割出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并对其体积比例进行精确计算。
• 点评:传统的二维切片仅能反映局部切面信息,如同“平面地图研究立体城市”,难以全面呈现病灶与血管、胆管等结构的空间关系,三维图谱的构建将慢性肝病的病理分析推向了定量空间坐标时代,也有望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郭吉桐)
07 破解神经炎症失控密码
3月25日,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团队在《免疫》(Immunity)发表论文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MEF2C restrains microglial overactivation by inhibiting kinase CDK2,首次揭示控制小胶质细胞“加速—控速”平衡的关键开关,并成功从240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精准修复该系统的药物小分子BMS265246。
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项发现不仅为学界深入理解细胞周期蛋白调控的非分裂细胞功能提供了崭新的实例,更为治疗十多种神经疾病提供了全新路径。
• 点评:该成果通过精准靶向CDK2抑制剂,首次揭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在非分裂神经细胞中的免疫调控作用,实现了神经炎症治疗的“精准制导”,并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饶舒玮)
08 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人体移植
3月26日,西京医院窦科峰院士团队等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Gene-modified pig-to-human liver xenotransplantation,报告了世界首例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的成功案例。
2024年3月14日,研究团队以一只经过6处基因编辑的猪为供体,将猪的肝脏移植到一名已脑死亡但身体基本机能仍被维持的人的体内,人类受体自身的肝脏被保留,以此模拟临床肝衰竭患者的替代支持治疗过程。在移植后的10天观察期内,未见超急性排斥反应,未发现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人体传播的情况。
• 点评:异种器官移植,道阻且长。(饶舒玮)
数字智能
09 马斯克宣布xAI收购X
3月29日,埃隆·马斯克宣布其人工智能公司xAI收购社交媒体公司X,合并后的xAI估值为800亿美元,X估值330亿美元(450亿美元减去120亿美元债务),与2022年马斯克对它的收购价格(440亿美元)相当。
马斯克称,此举迈出了将数据、模型、计算、分布与人才结合的一步,通过将xAI的AI能力与专业知识、与X庞大的影响力结合,新公司将为数十亿人提供更加智能、更有意义的体验,同时忠于寻求真理和推进知识的核心使命。
• 点评:本次收购对两家企业意义重大。通过合并,X可进一步分发xAI产品,并且提供训练AI所需的海量数据。对于X平台而言,本次合并为其盈利压力和估值的不稳定性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曹妍)
10 亿航智能获eVTOL载人运营证
3月28日,两家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相关运营航司——亿航智能(EH.O)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控股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收到中国民航局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是中国首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标志着企业可在获得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开展低空经济相关的消费场景。
亿航智能EH216-S载人类无人驾驶航空器此前已获得型号合格证(TC,验证飞行其设计合规性)、生产许可证(PC,确保量产能力)、标准适航证(AC,允许飞行测试),加上本次的OC(运营许可),亿航智能成为全球第一家集齐“四证”的公司。
• 点评:2025年被视为低空经济落地元年,在广州和合肥的朋友们可以搭乘eVOLT先飞起来了。(曹妍)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