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觉得:“我银行卡里就剩几十块钱,骗子能骗我啥?”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骗子早就盯上了你的信用额度、借贷平台,甚至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
——反诈宣传博主写给普通人的避坑指南
一、警惕!卡里没钱的人,反而是骗子的“重点客户”
很多人觉得:“我银行卡里就剩几十块钱,骗子能骗我啥?”这种想法大错特错!骗子早就盯上了你的信用额度、借贷平台,甚至你手机里的个人信息。
举个例子:2025年2月,湖南的向某接到“抖音客服”电话,说他的账户要自动扣费800元。向某卡里没钱,但骗子指导他下载“银联会议”APP,开启屏幕共享后,直接通过借贷平台借走了17万。骗子根本不看你卡里有没有钱,他们看的是你手机里能“生钱”的工具!
二、你以为的“安全”,其实是骗子的突破口
1. 信用额度就是你的“隐形钱包”
花呗、借呗、信用卡、网贷平台……这些平时救急的渠道,在骗子眼里都是“肥肉”。他们会用话术诱导你主动借贷:
“不关闭会员就扣费”
“配合调查需要验证信用”
“刷单返现需要垫资”
一旦你信了,骗子会一步步教你用借贷软件套现,最后钱进了他们的口袋,债却背在你身上。
2. 个人信息比现金更值钱
你以为骗子只骗钱?错了!你的手机号、身份证、人脸信息、短信验证码,都能被用来“空手套白狼”:
骗子用你的信息注册网贷账号,钱到账后直接转走;
远程操控你的手机,用你的账号向亲友借钱;
甚至用你的身份信息倒卖银行卡,一条完整信息黑市价高达 500 元
3. “没钱”也能让你背黑锅
有人觉得:“帮人收个钱、卖张电话卡赚点零花钱总行吧?”大错特错!2025年最高法公布的案例中,有人因出售银行卡给诈骗团伙,被判无期徒刑。骗子用你的卡洗钱,你就是共犯!
三、真实案例:骗子如何“无中生有”榨干你
案例1:屏幕共享=“直播”你的钱包
2025年2月,山东的小倩接到“银行工作人员”电话,说她的贷款没还。骗子诱导她输入“*21”代码(无条件呼叫转移),导致家人和警察都联系不上她。接着,骗子通过屏幕共享获取她的支付密码,用她的花呗、借呗转走12万。手机一共享,钱包全裸奔!
案例2:免费领礼品,实为“零元购”
赵某收到“免费送小米摄像头”的QQ信息,扫码支付299元后,骗子谎称“账户异常”,让他用京东白条、信用卡多次转账,最终被骗6098元。天上掉的“馅饼”,其实就是砸向你的“陷阱”。
案例3:你的脸,骗子的“提款密码”
2025年2月,吴某被冒充警察的骗子要求视频通话,对方录下他的人脸识别信息,直接刷脸转走他银行卡里的49970 元。刷个脸,半年的血汗钱就没了。
四、防骗指南:守住这5条底线,骗子绕着你走
1. 绝不“共享”手机控制权
屏幕共享、远程控制软件(如“向日葵”)、人脸识别——这些功能一旦交给陌生人,等于把家门钥匙送给小偷。
2. 凡是“官方来电”,一律回拨核实
骗子能伪装任何号码(如96110、银行客服),挂断后主动回拨官方电话才是王道。
付款码、验证码、银行卡密码——千万不能相信电话里的“客服”“警察”。
4. 关掉“自动借贷”功能
在支付宝、微信设置中关闭“免密支付”“小额贷款”功能,给钱包加把锁。
5. 遇事牢记“三不”口诀
不慌(骗子最爱用“扣费”“涉案”吓唬人)
不信(自称“公检法”“客服”却让你转账的,100%是骗子)
不贪(刷单返利、免费领奖、低息贷款,都是钓鱼诱饵)
五、终极提醒:反诈不是“别人的事”
有人觉得:“我没钱,骗不到我头上。”但数据显示,2025年2月单月公布的19起诈骗案中,8起受害者卡内原本余额不足千元,最终却因借贷、盗刷等手段损失数万至数十万。
骗子早已进化成“金融黑客”,他们研究你的心理弱点,利用技术漏洞,能伪造通缉令、逮捕证。
但只要我们记住:
钱的事,只信面对面
手机的事,绝不“配合操作”
陌生人的话,先当“故事”听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生命不息,反诈不止”(相声演员大兵在反诈宣传中的金句)。卡里没钱不是护身符,清醒的头脑才是防骗的终极武器!
来源:文县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