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裁员潮之后,朋友再也不敢轻易裸辞,她说现在的工作虽然不清闲,领导也会时不时唠叨几句,但真要出去另找,可能找不到比这轻松的,好工作已经不在市场流通了。
自从裁员潮之后,朋友再也不敢轻易裸辞,她说现在的工作虽然不清闲,领导也会时不时唠叨几句,但真要出去另找,可能找不到比这轻松的,好工作已经不在市场流通了。
想想也是,就现在这个大环境,有好岗位大家为什么要离职,反倒是那些压力非常大的岗位,流动性会很大。
不过这些岗位也永远有人来,因为总有人需要饭碗。
刷过足够多的招聘软件就会发现,很多诱人的岗位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有去面试过的朋友说,有些所谓运营其实就是电话销售,每天要打200个推销电话,课程顾问实际可能是地推扫楼。
铺天盖地的高薪急聘,去面试了才发现要背百万业绩指标。那些写着月入过万的招聘广告,通常都有小字标注底薪2800,所谓的弹性工作,实则是24小时待命。
企业把一些高压岗位包装成光鲜职位,就像美化996工作制:你们这个年纪就应该努力奋斗。
这些虚假岗位像披着羊皮的狼,吸干年轻人的热情,再敲碎他们美好的职业期待。
不难发现,早上八点半的地铁口,常常能看到穿西装的小伙子,一边啃煎饼一边背话术。
有时候他是保险经纪人,有时候是课程顾问,有时候又成了信用卡推广人员,甚至有时候还会成为推销擦皮鞋神器的销售。
这座城市每天有很多人在高压岗位间流转,而写字楼里那些朝九晚五甚至不用坐班的好工作,要么被焊死在关系户的工位上,要么被包装成诱饵钓廉价劳动力。
有人会问,真正的好工作长什么样?
关于这个答案,每个人的想法肯定不同,于我而言,好工作大概就是:工资按时发、加班有边界、领导不画饼、同事不甩锅。
但这些岗位似乎从不公开招聘,只在亲戚饭局、麻将桌上流转。比如国企办公楼里,子弟入职像接力赛,父亲退休前三年,儿子就开始进入部门实习。
除了内部消化导致好工作不流通之外,还有可能是虚假的招聘,听说那些常年挂着但不招人的岗位,一是为了显得公司有活力,二是为了收集市场信息。
另外,岗位的变形或者说是岗位转型的需要,也是好工作很难找的另一个原因。
比如课程研发岗要求会直播卖课,普通文员岗被逼着写小红书文案,海外市场专员要求适应夜班、接受外派、会方言。
一人多职的现象屡见不鲜,岗位需求不知不觉变得四不像。
有句话说:“看人要看手脚,找工作要看里子”。
虽然真实的职场很残酷,但我也看到不少人试图逃离,创造新的活法。她们眼里的好工作是:
能学到真本事,不怕未来失业
用时间换钱,但不拿命换钱
不打卡,甲方和乙方互相当人看
这几年,我仿佛觉得大家都在努力创造一些“野生岗位”,虽然没公司交社保、也没有Title,但却让人找回尊严,活得足够像个人。
世界每天都在制造失望,却也生长着最顽强的生存智慧。或许所谓好工作,从来不在招聘页,而在敢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闯劲儿里。
来源:中年年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