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8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举行K12贯通制创新人才培养“人开—高校—企业”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启动仪式。中国高促会新质生产力促进工委会主任解源向人开学校颁发“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牌匾。实践基地的启航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科
3月28日,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举行K12贯通制创新人才培养“人开—高校—企业”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启动仪式。中国高促会新质生产力促进工委会主任解源向人开学校颁发“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牌匾。实践基地的启航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领域迈出关键步伐。
“在大模型竞赛兴起的背景下,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解源强调,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有助于青少年从小植入科学基因,对科技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国高促会愿意协同配合,发挥基地的真正作用,激励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未来成为创新企业和一流企业的领军人物。
据悉,学校“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首批将建设“食虫植物与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与人工智能”“海洋与极地”和“绿色新能源”四大主题创新实验室,涵盖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可控核聚变、绿色氢能、高温超导、生物遗传、人工智能、深海探索、地球大数据、海洋工程、海洋考古等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
在培养模式上,实践基地将实施双导师制,组建由高校学术领军人才与行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建立K12贯通培养体系,形成"启蒙—素养—能力"螺旋进阶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反哺教育,将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资源转化为实践平台,形成"导师引领—系统培养—成果反哺"的闭环。实践基地通过主题创新实验室建设、科技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式课题研究、中学生学术素养通识培养以及“亦科星”特训营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激发创新精神,为未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特聘中国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在京高校和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担任“新质生产力科技社团”的指导专家。活动现场,学校礼仪机器人“小经”上台为受聘专家学者送上聘书。
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张建荣发表致辞中指出,北京经开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核心承载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闭环生态,此次实践基地的落成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区域教育创新的重大突破。针对基地未来发展,她表示,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享"机制打造创新教育品牌;企业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反哺教育;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要协同构建"政产学研用"生态闭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她特别指出,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教育既是技术突破的孵化器,也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需要各方共同书写产教融合的时代新篇。
面向未来的新质教育发展,学校应该怎么做?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科技部人才科普司原副司长邱成利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出建议: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需加强实验设施建设,学校可模仿大学的做法,将产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搬进学校,建立学生实验室;建立新的教师队伍,包括校外教师和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学校借助支持可建立自己的科技馆,并鼓励学生更多地利用周末时间到科技馆学习,不仅观看文物和设备,更要与科学家交流,深入了解科学世界。
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的老师们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实验秀,液氮实验、液体倒流、金属开花......一连串精彩的科学实验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采写:王小艾 通讯员 张雪晴 学校供图;编辑:娄雪;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