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捧读伏萍新作《星空·脊梁》,金色的书名在掌心中流转出银河的微光。闻着淡淡的墨香,我的思绪已然飘入航天诗人伏萍构建的双螺旋诗学范畴。这位中国航天科技四院的女作家,此刻正用诗行搭建起连接星际轨道与人间烟火的量子桥梁,以诗为舟,载着无数读者在星际与尘世间往返穿梭。从
捧读伏萍新作《星空·脊梁》,金色的书名在掌心中流转出银河的微光。闻着淡淡的墨香,我的思绪已然飘入航天诗人伏萍构建的双螺旋诗学范畴。这位中国航天科技四院的女作家,此刻正用诗行搭建起连接星际轨道与人间烟火的量子桥梁,以诗为舟,载着无数读者在星际与尘世间往返穿梭。从《夏天的微笑》到《生命的叶子》,从《杨南生传》到《叶子·脊梁·微笑》,再到《星空·脊梁》,她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虔诚,将航天人的星辰大海与市井巷陌的烟火气,熔铸成独特的诗意宇宙。
《星空·脊梁》犹如一条蜿蜒的银河,在我掌心流淌成温暖的溪流。当月光穿透纱帘,与纸页上的墨痕相拥,那些分行的文字便化作会呼吸的精灵,引领我踏入她用灵魂搭建的诗意宫殿。
开篇“生命摇篮”如地质锤叩击岩层,沉睡的恐龙化石在诗行间渐次苏醒:“袒露出自己的骨骼/硕大无比/静穆中,述说着一个远古的传说/那个叫侏罗纪的日月星辰/统治过整个世界……”伏萍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灵视,在恐龙统治与消逝的谜团中,凿刻出穿越三叠纪的时空甬道。那些“神秘的探险”不仅指向远古的生命密码,更暗合航天人在星辰大海中的永恒追问——当化石的纹路与火箭的轨迹在诗笺上交织,存在的意义便在毁灭与新生中完成量子纠缠。诗人以化石为棱镜,折射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那些统治过侏罗纪的庞然巨物,最终凝固成“静穆中的传说”,这种对存在与消逝的辩证思考,恰如航天人面对浩瀚宇宙时的谦卑与执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地球历史以及科学探索的思考以及对远古生命的敬畏。
“心灯一盏”章节里的《海子是诗的火柴》,堪称当代诗论的绝妙注脚和燃烧方程。伏萍以“火柴”为诗眼,解构了海子“以火殉道”的创作哲学。这不禁令人想起想起夸父逐日的神话,那转瞬即逝的璀璨,却在人类文明的穹顶刻下永恒坐标。这首诗以火柴为意象,暗喻海子以生命为代价的创作状态,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诗学空间。“那一团火虽小/却点亮了黑暗”,暗合航天人“星火燎原”的奉献精神。当海子“奋不顾身扑上去/化成诗的永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子的生命绝唱,更是所有用燃烧对抗黑暗的灵魂剪影。
这种将诗学分析与生命体验相融合的笔法,展现出诗人独具慧眼的创作匠心。火柴的短暂燃烧却产生永恒光芒,对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种刹那永恒的诗学追求。“即便是瞬间的灿烂”与“化成诗的永恒”形成时间维度的奇妙转换。“身体里的一团火/熊熊点燃”与“灵魂的高度”形成垂直空间的张力,暗示海子诗歌创作中肉身与精神的永恒撕扯。结尾处“灰烬前/他看到了黑暗中的/一束光”,灰烬作为燃烧的终局却成为光明的起点,暗含海子诗歌“死亡即永生”的哲学命题。呼应海子“以最卑微的姿势/接近天空”的创作姿态。结尾处的“扑火”行为将死亡转化为诗歌的终极修辞,完成从肉体到精神的诗意升华。通过火柴的燃烧隐喻,成功构建了海子诗歌创作的生存寓言,既保留了原诗的神秘张力,又在解读中展现出诗学分析的理性深度,堪称诗论互文的典范之作。
当诗行攀升至“仰望星空”,银河突然倾泻成数据流。《记忆的碎片》将父亲喻为"写满甲骨文"的线装书,不仅强调了父亲的年岁,也暗示了父亲所经历的时代和他所代表的传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也在此彰显。她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伟岸厚重以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深度。那种写了“厚厚一本书,才刚刚读完第一页”的慨叹,道尽了航天二代对父辈精神密码的破译过程。 “很长时间无法读懂的符号”,表达了诗人既有对父亲深沉内涵的敬畏,也有因时间隔阂或理解不足而产生的疏离感。“被遗失在寂寞的角落忘记翻阅”暗示了自己对父亲的关注和理解逐渐减少,甚至忽略了父亲的存在和价值。
当“飘零的落叶”与“悄悄溢来的内涵”形成时空对话,个体记忆便升华为整个航天群体的精神史诗。“用心搓成绳,仔细装订往日的回忆”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对过去记忆的珍视,试图通过回忆来重新理解父亲、乃至那一代人的一生,直到“那本书”“在心灵深处越翻越厚”。
《父亲的军大衣》化作移动的航天编年史。棉絮里裹着戈壁滩上的风沙,铜纽扣上凝结着三线建设的寒霜。伏萍以纳米级的诗意精度,将父辈的忠诚解码成遗传基因:“父亲的军大衣/抵御了三十年的风雨/转战南北/从泸州到内蒙古/从内蒙古到蓝田……父亲的军大衣/写满了航天的故事/那是用任何文物也换不来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秘密……”这种将集体记忆写入DNA的诗学技艺,让军功章的荣光与女儿红的醇香在诗句中完美融合。同时把一个高大威严的父亲,一个为年轻的祖国挺直脊梁的航天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遇见温暖”章节则展现了诗人化铁为金的功力。从《爱的滋味》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调控情感温差的超凡能力。她描写了爱情从浪漫到现实,从激情到平淡,从束缚到陪伴的复杂过程。诗中既有浪漫的意象,也有现实的琐碎,既有矛盾和冲突,也有责任和承诺。“其实,爱很简单/柴米油盐酱醋茶/结婚生子糊口养家/握着彼此的手/才懂得爱是病床前的颤抖/爱是孤独前的黑影/爱是一生一世的糊涂……”最终,爱情的真正价值在于“陪伴和守护”,直到“生命的尽头”,爱,真是深刻到刺痛人心啊!
《家》这首诗,通过丰富意象和深刻内涵的描绘,展现了家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种“不能用公式来计算的引力”,与《家》里“亚当夏娃的禁果”形成互文,将航天人特殊的情感模式诗化为普遍的人类经验。“以涌动的丝绸”为催化剂,用“禁果的引力常数”作配平系数,最终在诗行中析出“钻石形态的陪伴”。这种在浪漫激情与理性承诺间游走的平衡术,恰似航天器穿越大气层时的精准温控——既要抵御摩擦的炽热,又要保持内心的澄明。在严谨的科研语境之外,构筑起充满温度的精神家园。这是一种“无法用科学公式衡量的情感纽带”,也是“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文明的产物和结晶”,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文化和历史,强调了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伏萍的诗学宇宙具有双重引力:既牵引读者仰望星空,又让人在尘世中找到“脚踏实地”、诗意栖居的可能。她的文字没有刻意拔高的姿态,却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为庸常生活装上隐形的翅膀。她写大山里的西安人,写灞桥的青柳,白鹿原上的樱桃谷,写西藏的蓝天,西乡的茶园……她写钟南山、杨利伟、杨南生等科学家的脊梁,也写槐花树下的新娘和夕阳余晖中老人的生活褶皱。她记录探月工程的荣光,更珍视“每一片云朵的秘密”。这种“顶天立地”的创作姿态,使她的诗行既有星空的静美,又有溪流的澄澈。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微光,在她的诗行里汇聚成银河,让我看见:真正的脊梁,既在仰望星空的刹那挺直,更在俯身缝补生活的瞬间闪光。
当合上这本诗集,墨香中浮现的是一部立体的航天精神全息投影。我仿佛又看到这位在发射塔架下写诗的女作家,将火箭尾焰谱成诗句,把航天人的忠诚锻造成韵脚。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言,真正的诗歌“能够左右灵魂”。而《星空·脊梁》也充分证明:当科学精神与诗性智慧相遇,便能创造出最动人的星际浪漫——那是用生命和智慧支撑起的、属于整个民族的星空叙事。我终于读懂:中国航天的秘密,不仅在牛顿定律的复杂计算中,而且隐含在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国家至上”“祖国在心”“舍我其谁”的忠诚与付出中,更在革命浪漫主义的诗行间,“他们把国家利益揣在心上/用信念点亮寂静的山梁....../他们把身影化作满天星斗/以奉献者的姿态/握住忠诚/支撑起国门的脊梁 ......”航天人的日月星辰,在诗人的作品中熠熠生辉、永恒闪耀。(文/郝秀琴)
作者简介:
郝秀琴,网名止水孤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理事。实力派女作家,诗人。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文学研究班。
著有长篇小说《倒流水》(上中册)《雪伦花》《孤独的羊城》《参商情缘》《直销难民》《血之梦》《浮云若梦》。散文集《漂泊羊城》《色彩流动的河》《等你,在最初的地方》《韶华之约》《六合琴声》《隆盛庄记忆》及诗歌集《杯底世界》等15部著作。亲自主编隆盛庄系列丛书12部(16本)。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学大奖。
多部作品被国家图书馆、现代文学馆、清华、北大、哈佛大学、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名校图书馆收藏,还被世界五大图书馆之一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
编辑:周峰川
来源:海外品牌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