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汽车针对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的“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事件发布长文,回应了公众及家属的六大核心质疑。
2025年4月1日晚。
小米汽车针对近日引发广泛关注的“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事件发布长文,回应了公众及家属的六大核心质疑。
这场事故不仅牵动着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神经,也让车企在技术宣传与责任承担之间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事故背景与核心争议
3月29日晚,一辆搭载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碰撞,车辆随后爆燃,导致3名女大学生不幸身亡。
事故发生后,家属质疑车辆安全性、车门无法打开等问题,而小米汽车的初步回应则因信息不完整引发争议。
小米回应六大核心问题
小米称,事故后已立即联系车主,但驾驶者并非车主本人。随后专项小组于3月30日赶赴铜陵,配合警方调查,并于31日提交车辆数据。原计划4月1日与家属会面,但截至发稿仍在等待警方通知。
针对网传“事故车已运回北京”的说法,小米明确否认,表示警方已介入调查,公司尚未接触事故车辆。
事故路段因施工封闭原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在NO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行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仅1秒后即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时速约97km/h。
小米推测,起火系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而非电池自燃。但具体原因仍需等待警方调查结果。
小米表示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车门状态。不过,用户手册注明车门配备应急机械拉手,断电时仍可手动开启。
车辆在NOA状态下发出障碍物预警并减速,但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未触发。小米解释,其AEB系统针对车辆、行人等目标,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与行业标准一致。
行业警示:智能驾驶宣传与安全责任的博弈
此次事故暴露了L2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
尽管小米SU7的NOA功能属于“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管,但事故中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3秒,驾驶员几乎无反应时间。
业内专家指出,车企在宣传“智驾”时容易模糊技术边界,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系统。
此外,小米曾高调宣传其智驾技术目标“2025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雷军更通过直播展示NOA功能。然而,L2级辅助驾驶的法律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这与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存在落差。
家属诉求与公众期待
家属质疑车辆碰撞后爆燃的原因及应急机制是否失效,呼吁小米公开更多数据。而公众更关注车企在事故后的透明度,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
结语
小米汽车此次事件不仅是一场悲剧,更可能是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车企需以更谨慎的态度界定功能边界,监管部门也需加速完善责任认定标准。
目前,事故调查仍在进行,真相有待警方与第三方机构的最终结论。但无论如何,生命的代价再次提醒:
安全,永远是技术革命不可逾越的底线。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