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拔节期植株狂长(即旺长)是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其危害不仅体现在植株抗逆性下降,还可能引发连锁性生态风险,最终导致产量损失。结合多份权威资料,现将具体危害及关联机制分析如下:
小麦拔节期植株狂长(即旺长)是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其危害不仅体现在植株抗逆性下降,还可能引发连锁性生态风险,最终导致产量损失。结合多份权威资料,现将具体危害及关联机制分析如下:
一、生理性伤害与抗逆性衰退
冻害风险激增旺长植株茎节细长、组织幼嫩,细胞液浓度低,糖分积累不足,遭遇-10℃持续5小时的低温即可导致叶片枯黄、分蘖节冻死甚至整株死亡。例如,河南省农科院研究表明,旺长麦苗在严寒天气下冻死率可达30%以上。倒伏隐患加剧狂长植株基部节间过度伸长(第一节间>5cm)、茎壁薄(厚度二、产量结构破坏
有效分蘖率下降冬前旺长消耗过多养分,导致春季分蘖两极分化滞后,无效分蘖占比增加至40%-60%。返青期推迟7-10天,分蘖成穗率降低至20%-30%(正常田为50%以上),最终亩穗数减少10%-15%。穗粒数与粒重双降旺长田后期易出现“头重脚轻”现象,穗分化阶段光合产物供应不足,导致小穗退化率增加(退化率>15%)、穗粒数减少5-8粒,千粒重下降2-4克。三、病虫害爆发风险
纹枯病与茎基腐病高发群体郁闭(叶面积指数>4.5)导致基部湿度持续>85%,为纹枯病菌提供侵染条件。据调查,旺长田纹枯病发病率达50%-70%,病株减产幅度10%-50%,严重时导致茎秆腐烂、整株枯死。虫害叠加危害麦圆蜘蛛在旺长田的虫口密度可达350头/平方尺(正常田杂草竞争激化旺长田因中耕管理缺失,节节麦等恶性杂草密度可达250株/平方米,与小麦争夺光照和养分,导致减产50%-80%,严重田块绝收。例如,河北省邢台市某田块因节节麦泛滥,0.2公顷仅收小麦500公斤。四、生态与经济连锁效应
农药使用量上升为控制旺长引发的病虫害,化学农药(如三唑酮、吡虫啉)用量增加20%-30%,既加重生产成本,又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风险。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氮肥过量(尿素用量>12公斤/亩)导致氮素利用率由40%降至25%,未被吸收的氮素通过淋溶和挥发污染环境。机械收割成本增加倒伏田块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降低50%,籽粒损失率高达8%-10%(正常田小麦拔节期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植株对水肥敏感,管理不当易导致茎叶徒长、群体郁闭,进而引发倒伏、病虫害加剧等问题。以下是基于多维度分析的防控措施:
(一)水肥精准调控
氮肥减量增效强旺田:拔节期追氮量减少30%-50%,推荐尿素8-10kg/亩+硫酸钾5-8kg/亩,避免单一氮肥。平衡施肥:配合磷钾肥(如15-15-15复合肥10kg/亩),促进茎秆粗壮。水分管理控制灌溉量,保持土壤湿度60%-70%,避免大水漫灌。群体过大时推迟拔节水。干旱田采用滴灌或沟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渍。(二)物理与化学控旺
深中耕与镇压深中耕断根:对旺长田在拔节前深锄5-7cm,切断部分根系抑制生长。机械镇压:镇压器碾压麦苗基部,缩短节间长度。化学调控拔节前化控:喷施15%多效唑30-50g/亩(兑水30-50kg),或矮壮素+磷酸二氢钾(300g/亩)。禁用期提示:拔节后禁止使用多效唑,以免影响穗分化。(三)群体结构优化
分蘖管理前期进行合理密植进行,无效分蘖控制,减少养分消耗,集中供应有效蘖。旺长田推迟拔节肥至分蘖两极分化后(即主茎叶色褪绿时)。中耕除草人工拔除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选用甲基二磺隆定向喷雾。避免化学除草剂对茎叶的损伤。(四)抗逆性提升
倒春寒预防寒潮前3-5天喷施磷酸二氢钾(200g/亩)+葡萄糖(500g/亩),或浇小水调节地温。冻害后48小时内补施尿素1.5kg/亩(每10%冻死穗)。病虫害防治纹枯病:拔节期喷施三唑酮或戊唑醇。蚜虫/红蜘蛛:吡虫啉或啶虫脒喷雾。(五)品种选择与布局
矮秆抗倒品种推荐品种:济儒麦20(株高70cm,抗倒伏)、德麦008(株高67.6cm,茎秆韧性好)、山科麦2000(抗旱耐阴雨)。北方麦区优先选择半冬性品种(如中麦175),南方选用春性品种。播种参数优化适期播种(黄淮海10月中旬),控制播量(常规田25-30kg/亩)。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抑制茎叶徒长,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为穗粒数提升和抗倒伏奠定基础。
来源:田垄小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