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1955年回国,1958年
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1955年回国,1958年起长期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70年6月入伍。生前系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01
肇启京华 筹建科大
1958年4月,中国科学院京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倡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国科学院的人才优势和实验室条件,创办一所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钱学森是其中最先和最主要的倡导者之一。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隆重举行,21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是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科大从中央决定创办到正式开学只用了111天。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就办起了这样一所新型大学,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中国科大白手起家,底子薄、条件差、困难多、起步晚,但是从开办之日起,就进入全国高等院校前列,是社会舆论公认的国内名牌大学之一,这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少有的。筹建中国科大期间,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大筹备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科大的创办殚精竭虑。该筹备委员会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由10人组成,其中钱学森是唯一一位以研究所所长身份参加筹备委员会的人员。02眼光独到 高屋建瓴学校成立后,钱学森与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积极筹建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简称力学系),担任中国科大力学系首任系主任,并确定该系设立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4个专业。钱学森兼任力学系系主任长达二十年,为力学系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相关学科的整体建设贡献了力量。钱学森(中)与李敏华(左一)等教师在一起研究教学工作1958年6月至8月,钱学森与郭永怀合作,领导了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设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专业、物理力学专业。系主任由郭永怀担任,但是一些重大事宜主要由钱学森和郭永怀共同决策。1963年,教育部要求学校调整系和专业,建议力学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改名为空气动力学专业,钱学森与郭永怀、吴仲华商议后认为,更名后不足以反映我校的特点,要求保留原有名称,以利该专业的发展。1964年,学校专业调整,有人建议取消化学系的物理力学专业,钱学森知道后专门给校党委书记刘达写信,认为应该保留物理力学专业,保留专业教师队伍,将该专业从化学系调整到技术物理系更为合适。学校最后采纳了钱学森的意见,将物理力学专业调整到技术物理系,推动了学校技术物理系和物理力学专业的发展。中国科大南迁合肥后,钱学森一直对中国科大的学科建设念兹在兹。1992年9月,他致信葛庭燧教授:“现在中国科技大学有选编设计专业吗?似应设此专业,将来还可以设系。”1994年4月,他在给汤洪高校长的信中说:“我也祝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时代发展新方向:纳米科学技术,做出重要贡献。”同年6月,他在给近代力学系主任韩肇元教授、伍小平教授的信中写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真是新高技术的突击手,而力学系也很称职,下决心向顾海澄教授那样预见到21世纪,开创新学科、新专业——选编设计专业!”1996年1月,钱学森致信近代力学系主任虞吉林教授、伍小平教授和夏源明教授,希望中国科大在这方面做出好的工作。中国科大的选编设计领域研究由此起步,在钱学森的亲自指导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中国科学院选编力学行为和选编设计重点实验室,在国内选编设计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03投身一线 躬耕教坛1959年5月,钱学森以中国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的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的文章,详细阐述学习基础课的意义、内容和学习的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他提到的基础,除了政治觉悟、专业知识、体质、阅读外文的能力之外,特别强调了“专业以外的基础课”,并指出基础课“……在科技大学分两类:一类是基础理论,也就是物理、化学和数学;一类是基础技术如机械设计。这些基础课在科技大学教学计划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基础理论的比重在科技大学比一般工科学院要高,而基础技术的比重又比在一般理科专业要高。”钱学森在给中国科大学生授课钱学森尽管工作繁忙,但他还是抽出时间给中国科大的学生讲课,不仅亲自编写教材、为学生们讲课,身体力行做表率,还动员了几乎全力学所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他戏称“把科学院的大炮们请过来”。他要求,近代力学系的老师讲课不要按照课本教,而要按力学发展的最前沿讲,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1961年9月,钱学森给近代力学系58、59级学生讲授“火箭技术导论”,许多北大、清华、北航等院校的老师以及中国科学院各院所的专业人员都来聆听大师的教诲,把自动化所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这一课程后来改为“星际航行概论”并编写专著,成为本校学生的专用教材。钱学森每周上一次课,一次四个学时,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都讲述得通俗易懂、脉络清晰。他的板书非常规范,数学推导严谨,有时还事先准备图表以辅助教学。钱学森尤其强调量级的估算和量纲、单位等,因为力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火箭的设计丝毫马虎不得。有的同学做练习标错了小数点和单位,他都提出了严肃的批评。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63年,钱学森开始在中国科大招收、指导研究生,他和年轻同志一起草拟了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必修课程、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科学报告及讨论、教学实习、生产劳动九个方面对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1963年3月,他为58、59级学生作《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报告,指出做毕业论文是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所以一定要严肃、严密、严格,并亲自听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晚年的钱学森,虽然已经不在科研教学一线,但仍然时刻关注着国家战略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教育界的新形势、新动向。2005年,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家精神事迹选编》《百年巨匠-钱学森》摄制组近日赴上海拍摄,在钱学森图书馆取景
钱学森参阅过的四千余册书籍
钱学森图书馆序厅的《升腾的智慧》装置,由4015页钱学森手稿组成
“百年巨匠”《百年巨匠》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22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29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