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最前沿,45岁的徐建民带着团队监测灌木草本的长势,他身后,甜水镇的灌草配置试验区里,新播的沙打旺、扁穗冰草和柠条已生出嫩芽,曾经的黄沙肆虐之地现在焕发生机。“这些草种能抗住零下30摄氏度严寒,根系甚至能穿透钙积层。”徐建民说。
日前,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的最前沿,45岁的徐建民带着团队监测灌木草本的长势,他身后,甜水镇的灌草配置试验区里,新播的沙打旺、扁穗冰草和柠条已生出嫩芽,曾经的黄沙肆虐之地现在焕发生机。“这些草种能抗住零下30摄氏度严寒,根系甚至能穿透钙积层。”徐建民说。
从初出茅庐的林业技术员到如今手握6部省级技术规程的学科带头人,市林科所林草湿荒综合治理研究室主任徐建民如同子午岭上的油松,把根系深深扎进黄土地,21年来,他踏勘了我市21.7%的国土面积,把论文写在陇东大地的沟壑梁峁间,用科技手段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重塑贡献自己力量。
扎根林业 把论文写在山川
时间回溯至2006年,初出茅庐的徐建民穿行于子午岭,随身携带的测量本记录着100多页的苗木根系数据。面对当时容器育苗出苗率低、成活率低的困境,他创新性提出通过精准控制基质pH值促进菌根共生,调节氮磷比,强化主根发育,把握移栽时机,激发侧根分化的技术措施。这套技术体系不仅写入地方标准,更在基层林场苗圃催生变革,让容器育苗铺开阵势发展,苗木质优量足。
翻开徐建民的科研档案,处处跃动着西北生态治理的脉搏:23项科技项目见证着创新轨迹,26个优良树种改写富农产业版图,3.6亿株标准化苗木扎根黄土高原。其中,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的突破最具标志性——通过数十次基质配方改良,他创出育苗周期缩短20天、成本直降30%的“黄土配方”,容器苗造林的大规模应用,让造林成活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在合水县何家畔镇枸杞基地,“双篱式”立体栽培模式打破传统种植桎梏,亩产突破300公斤;镇原县三岔镇千亩文冠果林中,“陇冠3号”以单株产油量超常规品种2.7倍的战绩,演绎着“一粒种子改变生态”的传奇。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徐建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
绿富同兴 解锁增收密码
“进林区考察,当地群众问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能在林子里赚钱?’我每次都非常肯定地说,能!”徐建民告诉记者,所有的科研,都应该是为百姓服务,要做,就要做出实效。
2012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守着林子没饭吃”的窘境普遍存在。为破解这个难题,徐建民探索出“三区轮作”模式:阴坡种食用菌、阳坡养生态鸡、林窗栽中药材。在庆城县蔡家庙乡,这种经营模式让每亩林地年收益突破5000元。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实施中,徐建民试验提出“三维空间利用”模型:上层栽种乡土经济树种、中层套种中药材、下层培育菌草,这种立体模式使单位林地经济效益提升了3到5倍。
徐建民的科研清单上,经济价值与生态效益始终并行。示范的“苹果+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亩均收益超4000元。开发的林菌复合系统,让林下空间种出黑木耳、鸡腿菇。推广的抗旱枸杞良种,正在黄土沟壑区形成新的产业带。2023年,这些科技成果辐射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5600元。
多年来,徐建民带领他的团队因地制宜在合水县、庆城县、镇原县等县(区)的10余个乡镇,系统推广了林-药、林-菌、林-禽、林-畜、山区低效林改造等高效模式及8类26项适用技术。示范点通过林下中药材种植、菌类培育及鸡兔等畜禽养殖,累计实现收入800余万元,种植养殖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成功培育出一批林下经济生产基地,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个,推动林下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林下经济已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成为陇原大地增绿的有效路径与群众致富的创新渠道。
潜心科研 追逐绿色梦想
横亘于我市东部的子午岭,作为陇东高原的生态脊梁与天然水塔,承载着务林人的绿色守望。当造林面积扩增至百万亩量级,徐建民敏锐察觉到新挑战:林分结构单一、卫生条件恶化、林木生长迟滞等问题正制约着这座“绿色长城”的功能释放。2019年起,他牵头推进3个省级科研项目,带领团队踏遍23个林场,布设495个监测样方,历经6年持续攻关,构建起了包含疏伐调控、生物多样性提升等技术模块的森林经营体系。在示范区,经过定向间伐的油松林冠层透光率提升22%,林下植被丰富度增加47%,这标志着子午岭林区正式开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
2022年,徐建民带领团队扎根华池县乔川乡造林一线30多天,创下450亩示范林保存率达85%的纪录。团队示范的微孔保水剂、植物源驱鼠剂等与乔灌草立体配置模式组合应用,使造林成本降低34%,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1%。这些科技智慧成果,在“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庆阳方案”。
2024年,徐建民从林业产业研发推广研究转向草原湿荒综合治理研究,这次转型不仅完善了林业科研者的完整技能链,更精准契合了生态攻坚的时代需求。对这位林草科技工作者而言,环县不仅是故乡,更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庆阳片区的主战场。
“荒漠从不是绝境,而是梦想启航之地。”20年“与林为伴、以研为犁”的积淀,让徐建民这位新晋林草湿荒综合治理团队负责人,将目光投向占全市土地四成以上的广袤草原,带领团队布局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在秦团庄乡试验点,“带状补播+蓄水沟+草方格”的“组合拳”让草场盖度3年提高58个百分点。当前实施的陇东退化草地修复项目已在环县西北乡镇展开技术实践。
站在甜水镇科研示范区的山丘上,徐建民说:“既要生态效益,也要民生实惠。我们的梦想,就是让荒山披绿装,沙地变沃野,完成生态与民生共荣的‘荒漠绿洲梦’。”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