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时期,“员外散骑常侍” 作为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官,虽无实际权力,却因接近权力核心而备受尊崇。这一职位多由宗室子弟或世家大族担任,象征着身份与地位。隋唐时期,员外郎成为六部各司的副职,协助郎中处理政务,地位有所提升,相当于现代的副司长,开始在国家政务中发挥实
一、历史篇:员外的前世今生
1. 从官职到荣誉头衔
三国时期,“员外散骑常侍” 作为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官,虽无实际权力,却因接近权力核心而备受尊崇。这一职位多由宗室子弟或世家大族担任,象征着身份与地位。隋唐时期,员外郎成为六部各司的副职,协助郎中处理政务,地位有所提升,相当于现代的副司长,开始在国家政务中发挥实际作用。
到了宋朝,由于卖官鬻爵(yù jué)现象的出现,员外的性质发生了转变。有钱人家通过捐钱获得员外官职,员外逐渐成为富人的代名词。这一时期,员外虽有官名,但大多不参与实际政务,更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明清时期,捐官制度进一步发展,“员外” 彻底脱离官僚体系,成为地主富商的专属身份标签。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员外的头衔,使得员外的数量大幅增加,政治属性则逐渐减弱,成为一种纯粹的荣誉称号。
2. 文学作品中的员外画像
在文学作品中,员外的形象丰富多样,其中《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员外形象尤为典型。《水浒传》中的卢俊义,绰号 “玉麒麟”,是大名府的富商。他 “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武艺高强,棍棒天下无双 ,同时为人慷慨仗义,志向远大。卢俊义家财万贯,却无官职在身,尽管曾被朝廷排挤,但仍一心效忠大宋,展现出宋朝员外 “有钱无权” 的特征。后来被吴用设计逼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二首领,随宋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西游记》里的寇洪员外,乐善好施,发誓要斋僧万人。他 “穿一领织金帽缎直裰,戴一顶毗卢方帽,穿一双麂皮皂靴,系一条龟背银带,面如满月光,身似菩提树”,家中仆役众多,生活富足。当唐僧师徒路过时,寇洪热情款待,体现出员外的善良与豪爽。然而,他却因财富遭人觊觎,被强盗杀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员外虽有钱财,但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稳固。
这些文学角色共同塑造了员外 “非官非民,亦官亦商” 的特殊身份,他们既有财富带来的物质基础,又渴望通过官职或社会声誉获得更高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二、现代篇:员外的跨界重生
1. 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新员外
在现代社会,政协委员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古代员外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界,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 ,他们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却能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职能,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就像古代员外凭借自身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社会资源和广泛的人脉,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们深入基层调研,倾听民众的声音,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建议带到政治舞台上,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以企业家政协委员为例,他们既熟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又了解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够在政协会议上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经济政策的优化和调整。这种参与政治、影响决策的方式,与古代员外虽无官职却能左右地方事务的情况相呼应,展现了员外精神在现代政治领域的延续。
2. 斜杠青年:多面手的员外精神
现代社会中,“斜杠青年” 的兴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多元发展理念与古代员外的多才多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代员外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擅长琴棋书画等艺术,展现出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地主富商,又是文化传承者和地方事务的参与者,这种多元化的身份构成了员外独特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 “斜杠青年” 同样不甘于单一的职业身份,追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探索和尝试,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比如深圳某科技公司的 CTO 张先生,他在工作日全身心投入到管理研发团队的工作中,运用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而到了周末,他摇身一变成为国学讲师,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这种跨界发展的模式,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斜杠青年”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打破了传统职业的界限,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多元化提升,正是员外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3. 风险投资人:资本江湖的新员外
在现代经济领域,风险投资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方式和地位与古代员外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风险投资人,尤其是私募基金合伙人,他们手中掌控着大量的资本,通过对各类项目的投资和资本配置,影响着市场的格局和企业的发展。
与古代员外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但凭借财富和资源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类似,风险投资人通常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而是通过投资决策来支持有潜力的企业发展。他们需要像古代员外巡视 “田间地头” 一样,深入市场调研,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同时,又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如同员外运筹帷幄一般,合理配置资本,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基金合伙人曾形象地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我们既要深入实地考察项目,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又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资本布局,这感觉就像古装剧里的员外。” 风险投资人在资本的江湖中,以独特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员外角色在金融时代的新演绎。
三、文化篇:员外符号的现代演绎
1. 网络空间的员外文化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员外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在虚拟世界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网络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短视频平台上,以 “江南员外” 为代表的一批账号,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生动地复刻了古典员外的生活方式。从精致的园林庭院到典雅的服饰装扮,从琴棋书画的优雅情趣到宴请宾客的热闹场景,这些视频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代员外的生活风貌,满足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其中,“江南员外” 的单条视频最高点赞量突破 200 万,充分证明了这种内容在网络上的受欢迎程度。
在直播平台中,一些自称 “XX 员外” 的主播也凭借独特的人设吸引了大量粉丝。他们在直播中展现出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无论是慷慨解囊帮助他人,还是在互动中展现出的自信与从容,都与古代员外 “乐善好施” 的形象相呼应。这些主播通过虚拟身份的经营,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娱乐,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员外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古老的员外形象在现代网络语境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2. 基层治理的员外回归
在基层治理领域,江浙地区推行的 “乡贤理事会” 制度可以看作是员外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回归。乡贤理事会由退休干部、企业家、文化名人等社会各界有影响力的人士组成,他们虽不是政府官员,但凭借自身的威望、经验和资源,在基层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纠纷调解方面,乡贤理事会成员利用自己 “人熟、地熟、事熟” 的优势,深入了解矛盾双方的情况,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化解纠纷,促进邻里和谐。在浙江某村,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僵持不下。乡贤理事会的一位退休教师主动介入,他凭借对村里土地情况的熟悉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和解,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在文化传承方面,乡贤理事会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苏州某古镇的乡贤理事会成员陈老,多年来致力于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他组织举办了多场传统手工艺展览和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正如陈老所说:“我们就像新时代的员外,既不是政府官员,又要为乡亲们办实事。” 乡贤理事会的出现,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现代社会的治理模式。
四、未来篇:员外精神的价值重构
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当代 “员外” 们正在积极探寻价值重构的路径,努力实现从传统慈善模式向多元价值创造的转型。某房地产集团设立 “员外奖学金”,专门资助传统文化研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深入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新贵们组建的 “数字员外联盟” 则致力于推动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 3D 建模、人工智能等,将古老的非遗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不仅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也为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些实践活动超越了古代员外修桥铺路的传统慈善维度,展现出资本与文化融合的新可能。它们将经济资源与文化价值紧密结合,不仅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也为资本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转型不仅是对员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魏晋时期的官僚副职到明清时期的财富符号,再到当代的多元身份载体,“员外” 这一称谓始终在制度的缝隙中寻找生存空间,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如今,当我们在各类峰会论坛上听到 “投资界员外”“科技圈员外” 等戏称时,实际上正在见证一个古老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既包含对传统智慧的继承,如员外的社会责任感、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等;也孕育着新的社会关系可能性,通过资本与文化的融合、不同领域人才的跨界合作,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许,这正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绝的密码之一,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在适应时代变化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