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全面实施,欧洲正加速构建全球最严苛的电池回收体系。从北欧的湿法冶金集群到德国的火法-机械混合工艺,从电池护照的数字化追踪到跨国企业的产能卡位,欧洲电池回收产业已形成 "政策-技术-产能"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闭环产业链重塑全
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全面实施,欧洲正加速构建全球最严苛的电池回收体系。从北欧的湿法冶金集群到德国的火法-机械混合工艺,从电池护照的数字化追踪到跨国企业的产能卡位,欧洲电池回收产业已形成 "政策-技术-产能"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闭环产业链重塑全球电池规则主导权。
2025年3月21日,欧盟已正式采纳了授权法案(Delegated Act) (C(2025)1674),该法案旨在补充欧盟电池法(Regulation (EU) 2023/1542)的具体实施细则,为废电池的回收效率计算和目标材料(钴、铜、锂、镍、铅等)的回收率验证提供统一的方法论与报告文档格式要求。这标志着欧盟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进一步收紧,通过统一核算方法与标准化文档,推动产业链透明化,同时倒逼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01政策驱动
欧盟通过 "标准+惩罚"双轮驱动 建立全球最高回收门槛。根据《新电池法》及其配套法案:
1.强制性回收目标:2025年底镍镉电池回收率需达80%,其他电池50%;到2031年锂回收率需突破80%。
2.材料循环利用要求:2030年新电池中钴、镍、锂的再生材料比例分别不低于12%、4%、4%。
3.全生命周期追溯:引入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制度,强制记录电池碳足迹、材料来源及回收数据。
为支撑法规落地,欧盟于2025年3月更新《欧洲废物名录》,首次将碱性电池统一归类为危险废物,并针对锂基电池爆炸风险设立独立代码,强化运输和分拣管控。这一政策框架倒逼企业投资合规设施,仅2024年欧洲新增回收产能超14万吨/年。
02产能与竞争布局
根据Fraunhofer研究所最新地图数据(截至2025年3月),欧洲已形成 "中核扩散、南北分化"的产能格局:
1.德国:火法主导的混合模式
以Schwarzeide(1.5万吨/年)、Aachen等项目为代表,采用机械破碎+火法熔炼组合工艺,依托巴斯夫等化工巨头既有冶金设施降本。但火法碳排放占回收环节的60%,未来面临碳税压力。
2.北欧:湿法冶金绿色标签
挪威Harjavalta(1.5万吨/年)和芬兰Fortum项目主打湿法工艺,锂回收率可达90%以上,契合欧盟环保标准。北欧企业通过绑定清洁水电资源,打造"零碳回收"品牌溢价。
3.英国:规模化火法中心
Teesside项目(5万吨/年)采用火法快速处理黑粉,但依赖碳捕捉技术降低环境影响。该模式在欧盟过渡期政策红利下快速扩张。
4.东欧:低成本预处理中心
波兰、匈牙利等地布局中小型机械预处理设施(spokes),将破碎后的黑粉输送至德、英hubs精炼,形成 "东欧破碎-西欧提炼"的跨境分工链。
截至2025年3月,欧洲已建成回收产能超50万吨/年,规划产能达112万吨/年。但产能结构性矛盾突出:湿法工艺仅占35%,难以满足锂回收率目标;火法产能过剩风险显现,预计2030年需求缺口约27万吨。
欧洲回收市场呈现 "三分天下"的竞争态势:
1.本土巨头主导
巴斯夫、优美科等材料企业通过纵向整合控制55%湿法产能;Northvolt依托电池生产废料渠道,计划2030年将回收产能扩至10万吨/年。
2.亚洲企业渗透
韩国SungEel在波兰、匈牙利布局湿法中心,绑定LG化学电池厂废料资源;宁德时代德国工厂配套建设5万吨/年回收线,形成"生产-回收"闭环。
3.车企深度介入
大众萨尔茨吉特工厂、梅赛德斯-奔驰库彭海姆项目探索"以租代售"模式,通过电池资产所有权控制回收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30%产能由中美企业控制,美国Ecobat通过并购英国工厂获得14.4万吨/年火法产能,加剧技术路线竞争。
未来趋势:随着2026年欧盟碳边境税(CBAM)覆盖电池行业,湿法工艺和绿电耦合模式将成为竞争焦点。中国企业可通过与北欧企业合资、在东欧布局预处理中心等策略切入欧洲市场,但需警惕技术标准壁垒和产能过剩风险。欧盟电池回收产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规则输出重塑全球绿色贸易秩序——这既是环境挑战,更是战略博弈。
来源:锂电动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