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光做序,万物和鸣,一年四季春为首,正是生长好时节。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平望实验小学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正在家庭教育指导这一方田野上倾心耕耘、追梦同行。
春光做序,万物和鸣,一年四季春为首,正是生长好时节。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平望实验小学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正在家庭教育指导这一方田野上倾心耕耘、追梦同行。
一、春之启航 蓄力前行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水平及机制的提升与完善,平望实小聚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先进理念方法传播、前沿理论实践研究、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三方面,依据校情,建立了“美好在望,润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
2月28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举行了第一次活动。工作室组长范群芳老师为成员们介绍了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以及工作目标:致力于培养一批“四有”家庭教育指导骨干老师,培育一支“三精”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
第一次活动中,工作室成员集体学习了南京师范大学周红教授《好好爱,慢慢说》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培训让老师掌握如何指导父母关爱孩子,建立积极安全的关系,进一步帮助父母对儿童开展更好的家庭教育,给儿童以正向影响,让每一名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德育处主任蒋林芳作第一次活动总结并就下一阶段工作室活动进行部署。她强调专业能力的重要性,要求专业阅读后,成员间要积极分享。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利用各种平台与媒介,给家长进行及时而又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二、专业阅读 赋能践行
为了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专业素养,搭建教师成长互助平台,3月10日,平望实验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在演播厅进行了专业阅读分享会。大家通过共读经典,案例研讨进行思维碰撞,探索理论落地实践的有效路径。
工作室的成员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了精彩片段朗读,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范群芳:
和善与坚定这一理念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非常多的智慧和力量。正面管教告诉我们,要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凭你的力量赢了孩子。并不是要通过强制或惩罚来让孩子屈服,而是要用真诚的爱和耐心去引导孩子。我们要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支持。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要急于指责和惩罚,而是要用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冯依晨:
外部动机的奖励的确很有效,但仅仅关乎争取孩子的合作,而非培养孩子的动机。当学生有着“固化心态”,他们会认为自己犯错误是因为能力差,所以只能认命;相比之下,当学生拥有“成长心态”时,他们则会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努力上,并以此作为获得更大成功的手段。即培养一种由内而生的动机,并不依赖别人对他们的称赞和褒奖。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运营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去赋予生活意义。
张怡婷:
现代社会中,孩子们普遍缺乏责任感和上进心,书中说这是由于孩子们被剥夺了自己把握生活中起伏的机会,忽视培养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们不再需要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他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了过多的物质和情感满足,无需自己付出努力和投入。这种过度保护和溺爱剥夺了孩子们通过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挑战,孩子们难以形成坚定的责任感和上进心,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应对的能力和勇气。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方式,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陈王洁:
在阅读了的第一章后,我深受启发,对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家长在孩子自主学习习惯养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家长需要持续提高自身修养,掌握最新的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知识,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同时,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是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节奏。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在尊重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张宇婷:
读了《儿童自然法则》第一章中抓住两岁之前的关键期,我深受触动,原来孩子两岁前的成长藏着诸多奥秘。书中强调应尊重孩子自然节奏,这让我意识到以往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孩子靠与环境互动学习,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环境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总怕孩子落后,却忽略了他们成长的独特性。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进程,不应盲目攀比。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要耐心陪伴,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他们足够空间去探索、去成长,做智慧的守护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阅读,阅读是专业成长的永动机,分享是教育智慧的倍增器。我们也期待家庭教育指导师们能在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带给家长们更多的专业建议。
三、集体教研 聚力远行
3月21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全体成员齐聚演播厅,共同聆听俞培琪老师和陈王洁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
俞老师的讲座主题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她用生动的案例给大家讲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介绍了五种类型的原生家庭,分别是“成长型父母、友爱型父母、民主型父母、焦虑型父母、打骂型父母”,并针对性的分享了“五施”方法,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原生家庭。
陈老师的讲座主题是《唤醒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她以一则视频引出“内驱力”,解开了一个误区,孩子并非缺乏内驱力,而是缺少家长老师想要的内驱力,同时也让大家认识到内驱力对于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讲座中,陈老师还重点介绍了如何用四大“黄金法则”来激发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讲座后,几位青年教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共同成长。
冯依晨:
讲座中提到,童年习得的各种经验都会形成潜意识,它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而内驱力,则是推动我们前行的内在力量,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讲座中分享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和未来。那些在充满爱与鼓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自信、开朗,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在指责与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内心常常充满自卑与不安,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更加理解了身边一些朋友的行为模式。内驱力的重要性也在讲座中被反复强调。一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催促和逼迫,就能主动去学习、去进步。他们追求的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自我的实现。而这种内驱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在成长过程中被激发和培养。如何在原生家庭的基础上,激发自己的内驱力呢?要学会接纳自己的过去,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从中汲取力量而非抱怨;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因为热爱是内驱力的源泉;还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内驱力会不断增强。
沈晓怡:
参加这次家庭指导师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日常工作中接触着形形色色的孩子,也一直思索如何能更深入地帮助他们成长,这场讲座无疑为我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讲座中提到,家庭大致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也大相径庭。这些内容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班上那些性格各异的学生。我意识到学生的不同问题,可能是他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作为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讲座反复强调的内驱力,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核心动力。一个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过多督促,就能主动去探索知识、挑战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基础上,找到激发他们内驱力的钥匙。对于那些因家庭环境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们要给予更多鼓励和肯定;对于容易感到迷茫的孩子,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树立明确的目标。强调了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重要性。内驱力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他们不断进步的源泉。一个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会主动去探索世界,追求知识,不断挑战自我。
这次讲座让我收获颇丰,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因材施教,努力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唐尧:
通过俞老师和陈老师的讲座,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更为深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无疑是巨大且独一无二的。余老师在讲座中详细分析了五类原生家庭及其对孩子成长与性格形成的影响。在此基在此基础上,余老师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五施”原则,通过“颜”、“言”、“身”、“心”、“眼”五个角度,全面立体地介绍了家庭教育中种种方法与细节:与孩子多交流沟通,用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等等。俞老师细致易懂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陈老师的讲座则从“内驱力”角度入手,分析了内驱力对孩子学习生活的影响。“你的孩子真的缺乏内驱力吗?”,带着这样的疑问,陈老师一步步带领我们探索内驱力的奥秘。陈老师在讲座上不仅提供了唤醒孩子内驱力的几种方法,还搭配具体案例分析,这使得我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更为深刻。通过本次培训,我收获颇丰。熟练掌握、运用这些知识后,相信我的教育能力能更上一层楼!
张宇婷:
听完今天的讲座,我深受触动。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的。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能滋养孩子的心灵,助力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与健全的人格;而问题频发的家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影响其成长。在教学中,我意识到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孩子,或许背后有着家庭的因素。这让我明白,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我也深知自己有责任给予那些受原生家庭困扰的孩子更多关爱与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在学校这个“第二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支持。讲座还提到了内驱力对学生影响,内驱力是学生成长的核心动力。内驱力能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拥有内驱力的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主动探索未知,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这与传统外部奖励驱动学习不同,内驱力激发的是学生内心持久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内驱力。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自主设定目标,体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有发挥的空间。此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内在动力,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作为老师,我要把激发学生内驱力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成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绽放光彩。
结语:
传播先进理念和方法,
引领开展专业领域研究,
深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指导服务质量提升,
提高校家社协同育人水平,
平小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在探索,在行动!
来源:聚焦校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