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江苏男子长期吃氯吡格雷,来预防脑梗,半年后身体咋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1 18:43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王大爷今年62岁,江苏南京人,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去年体检时,医生发现他血压偏高,颈动脉超声提示有轻度。

担心自己会突发脑梗,王大爷从网上查到一种叫"氯吡格雷"的药物可以预防脑梗,便私自购买服用。

半年过去了,他真的安然无恙,躲过了脑梗的风险吗?这种自行用药的行为是否科学?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又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影响?

氯吡格雷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的ADP受体,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我国,它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二级预防,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治疗。

简单来说,这种药物主要用于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预防再次发作。

王大爷的做法代表了不少国人的常见误区。他在没有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自行购买并服用了氯吡格雷,这种不规范用药行为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李主任介绍,像王大爷这样的情况在门诊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听说某种药能预防脑梗,就擅自服用。

但药物不是保健品,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李主任说道。

半年后的一次常规检查中,王大爷发现自己的牙龈容易出血,刷牙时常带血丝;皮肤上也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淤青。

血常规检查显示他的血小板功能降低,这正是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典型表现。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风险增加、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对于王大爷这样的情况,牙龈出血和皮下淤青属于轻微出血表现,虽不危及生命,但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可能是药物过度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信号。

更令人担忧的是,王大爷忽略了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作为一名老年人,他同时在服用降压药和降脂药。

医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可能与多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教授指出:"氯吡格雷确实是预防脑梗复发的有效药物,但并非人人都需要服用。对于像王大爷这样仅有颈动脉轻度粥样硬化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控制危险因素往往比盲目服药更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人群真正需要服用氯吡格雷?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氯吡格雷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已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

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3)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

4)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的特定患者。

对于王大爷这样的情况,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遵医嘱,首先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约35%。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对预防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氯吡格雷是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在正规药店或医院购买。

然而,现实中不少患者通过网络或其他非正规渠道获取药物,缺乏专业指导下的用药评估,这种做法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经过医生的详细评估,王大爷被建议停用氯吡格雷,改为针对性地控制血压和血脂。三个月后,他的牙龈出血症状消失,皮下淤青也逐渐减少。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

王大爷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盲目自行用药。对于长期用药,尤其需要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王教授强调:"预防脑梗不能仅靠一味吃药,而是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等,制定个体化的防治策略。"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不佳,这与个体基因多态性有关。

研究发现,约15%-30%的中国患者携带CYP2C19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代谢能力降低,疗效受到影响。

因此,盲目服药不仅可能带来出血风险,还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预防效果。

在预防脑梗方面,科学的做法应该是:

首先,明确个人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

其次,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第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在医生评估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考虑药物干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患者获取医学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良莠不齐、甚至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像王大爷这样通过网络自学医学知识并自行用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针对中老年人健康素养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受访者曾有过不遵医嘱自行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的经历,其中约40%是受网络信息影响。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我国公众健康素养仍有待提高。

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加强健康教育,提供规范、专业的健康信息;另一方面,患者也应培养科学的就医用药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管理意识。

回到王大爷的案例,他的经历提醒我们:药物不是"万能钥匙",预防疾病需要全面的健康管理。

对于担心脑梗风险的中老年人,更科学的做法是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这不意味着自行诊断和治疗。

真正的健康自主管理,是基于科学认知,遵循医学规律,在专业指导下做出理性决策。

王大爷的故事告诉我们:防病治病,请相信科学,遵循医嘱。健康之路没有捷径,只有科学、系统、持续的管理才能带来长久的健康收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2024年第43卷第2期,《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21卷第11期,《氯吡格雷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51卷第9期,《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解读与临床实践》

4.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4年第26卷第3期,《氯吡格雷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评估》

5.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年第39卷第15期,《抗血小板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合理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大苹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