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长期规范用药,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然而,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误区,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近日,河北一位中年男子在服用厄贝沙坦控制血压一年后,突发高血压性脑出血,引发公众关注。
问题的核心并非药物本身,而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三个严重错误。
厄贝沙坦:高血压患者的“守门员”
厄贝沙坦(Irbesartan)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血管紧张素II对血管收缩的作用,从而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目的。
202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登的《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指出,ARB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尤为适宜。
但药物再好,也需要在科学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河北这位男子的用药悲剧,恰恰说明了“药不怕吃,怕乱吃”的重要性。
错误一:自行减药停药,错把“无症状”当“痊愈”
高血压被称作“无声杀手”,因为其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降下来,便误以为病好了,从而擅自停药或减量。
河北这位患者在服用厄贝沙坦后,血压控制满意,但因未感受到身体异常,就自作主张地将药量减半,甚至间断服用。
这是导致病情反弹并最终脑出血的直接导火索。
北京协和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医师刘梅林教授指出:“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不是靠感觉就能判断是否停药,必须通过定期监测血压和医生评估来决定是否调整用药。”
建议:
高血压患者应每周至少监测2-3次血压,记录并向医生汇报。
停药或减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决策。
血压稳定不代表痊愈,只表示目前药物控制有效。
错误二:忽视高血压的多维管理,只靠一粒药托底
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仅是靠吃药这么简单。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强调,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认为每天服一粒药就“万事大吉”。这位河北男子就是典型例子:不控制饮食,爱吃咸,缺乏运动,情绪起伏大,熬夜成习惯。
这些生活方式问题,恰是血压难以稳定、波动剧烈的重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高血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饮食、运动、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综合干预。”
建议: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
控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错误三:未定期复查,忽略并发症的隐匿发展
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这么简单,它往往伴随着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长期不规范治疗,极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这位患者在服药期间从未进行过心脏、肾功能、颈动脉超声等系统检查,错过了很多早期预警信号。直到突发脑出血,才发现原来血压控制并不理想,脑部血管早已受损。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晓红指出:“高血压患者至少每3-6个月要进行一次全面体检,评估靶器官功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建议:
每半年进行一次心电图、肾功能、眼底、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若合并糖尿病、脂代谢异常,检查频率应更高。
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高血压脑出血:风险大于想象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事件,约60%的脑出血与高血压有关。一旦发生,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远超脑梗死。特别是血压波动剧烈或短期内快速升高,更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
2023年《柳叶刀·神经病学》一项研究表明,中国高血压患者中,约有8%在10年内发生脑出血,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群体。
脑出血常见部位: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
早期信号:
突发剧烈头痛
单侧肢体无力
语言不清
意识模糊
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切勿自行前往医院或等待缓解。
中医视角下的高血压管理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属“眩晕”“头痛”范畴,病因涉及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等证型。治疗上讲究辨证施治,配合西药使用可起到良好辅助作用。
常用中药材:
天麻:平肝息风,改善头晕目眩。
钩藤:清热平肝,适用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
菊花:清肝明目,降压安神。
决明子:降脂、降压、通便。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景源指出:“中西医结合,是当前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方向,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可减少靶器官损害。”
患者若选用中药,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服用,避免盲目使用导致药效冲突或影响西药吸收。
压力管理:现代人不可回避的“隐形杀手”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重,心理因素成为高血压的“催化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持续释放,进而使血压升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精神心理科张晓华教授表示:“压力管理是高血压治疗中被忽视的环节,情绪波动是血压波动的重要诱因。”
有效的压力管理方法:
深呼吸训练
正念冥想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
良好社交关系维持
用药安全:不仅仅是“吃对药”,更是“吃对法”
除了选择合适药物,更要注意用药的科学方法。服药时间、剂量、配伍禁忌等细节,都可能影响疗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常见用药误区:
饭前饭后混淆,影响吸收
与葡萄柚同时服用,抑制代谢酶
与利尿剂合用未监测钾离子,易致高钾血症
建议:
固定时间服药,建议早晨起床后半小时。
避免与钙补剂、非甾体抗炎药同时服用。
定期检测血钾、肾功能、血脂等指标。
写在最后:管理高血压,从“心”开始
只有做到科学用药、规范检查、合理生活、情绪稳定,才能真正守住健康的“堤坝”,防止“洪水”侵袭大脑、心脏和肾脏。
健康,不仅要靠医生的处方,更要靠自己每天的选择。与其等病来敲门,不如主动防患未然。
医学资料与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年,第49卷第1期.
3. 刘梅林. 高血压长期管理策略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高血压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