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性培训:2025年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高级研修班将于2025年4月19日-20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涉及非金属矿粉体企业:碳酸钙,硅微粉,滑石,重晶石,硅灰石,高岭土,膨润土,白云石,石灰石,硅灰粉,云母,硅藻土,海泡石,电气石等
改性培训:2025年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高级研修班将于2025年4月19日-20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报名请关注V信公众号“粉体技术网”,涉及非金属矿粉体企业:碳酸钙,硅微粉,滑石,重晶石,硅灰石,高岭土,膨润土,白云石,石灰石,硅灰粉,云母,硅藻土,海泡石,电气石等;功能性粉体企业: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氧化铝,钛白粉,白炭黑,氧化铁红,珠光云母,导热填料,氧化锌,粉煤灰,碳化硅,玻璃微珠,纳米粉体等;药剂和设备企业;粉体填料应用企业;其他需要粉体表面改性的企业。
硫酸钡具有亲水疏油的性质,与聚合物之间存在很大的极性差异,导致在聚合物中也发生团聚,综合性能降低。为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必须对硫酸钡进行表面改性,使其表面亲油疏水,拓宽其应用。
为方便各位同行参考了解,粉体技术网特意整理了10个沉淀硫酸钡表面改性配方,具体如下:
配方1:硬脂酸盐配方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配方3:硅烷偶联剂A174配方4:铝酸酯偶联(聚酰胺66)配方5:硬脂酸、硅烷偶联剂对比(PVC)配方6:硬脂酸钠、钛酸酯偶联剂对比(聚四氟乙烯)配方7:水溶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对比配方8:硅烷、钛酸酯、铝酸酯偶联剂对比(ABS)配方9:棕榈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硬脂酸钠(对比+复配)配方10:棕榈酸钠、硬脂酸钠复配配方1:硬脂酸盐
改性剂:硬脂酸钠、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钡、硬脂酸锌。
改性方法:采用原位改性方法,首先用量筒称取预先配制好的0.5mol的氯化钡溶液100mL置于三口烧瓶中加入1.0wt%的改性剂(改性剂的用量是理论上生成超细硫酸钡质量的百分比),将溶液加热到80℃,在适当搅拌速率下使两者充分溶解。然后将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硫酸盐溶液以40d/min的速率滴加到三口烧瓶中,该反应体系中迅速生成白色沉淀,反应半小时后停止反应,用离心沉淀机将悬浮液进行离心、洗涤,将滤饼放置烘箱中烘干4个小时,得到硫酸钡产品。
测试与表征:吸油值、TG、粒度分布、沉降体积、红外光谱、SEM、XRD。
改性效果:(1)采用硬脂酸钠对超细硫酸钡改性后吸油值最小,沉降体积最大。原位改性后适宜的工艺条件:硬脂酸钠用量为0.8wt%,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5min,反应物浓度为0.4mol/L,搅拌器转速为300r/min。得到了分散性较好,D50=390.5nm的类球形硫酸钡。改性后产品的沉降体积(7.0mL/g)比改性前的沉降体积大,表明产品表面疏水亲油。
(2)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硬脂酸钠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作用包裹在硫酸钡表面,使产品疏水亲油;热重分析进一步表明改性后硫酸钡表面的Ba2+与RCOO-有一定的键合作用。
配方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改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改性方法:取纳米硫酸钡悬浮液加入烧杯,室温下,添加5%SDS,通过高速搅拌对纳米硫酸钡进行表面改性。经过改性操作步骤后得到悬浮液,再对其进行过滤的操作工序,然后利用加人蒸馏水的方式进行搅拌水洗操作,最后产物再经过烘干工序得到具有疏水性的碎块状纳米硫酸钡产品。
测试与表征:活化度、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改性效果:改性时间为15min,湿法改性可以得到活化度为78.76%的粉末状疏水性纳米硫酸钡。与原位改性相比,湿法改性后的纳米硫酸钡为粉末状且活化度高,对纳米硫酸钡的改性效果更好,分散性较好。
配方3:硅烷偶联剂A174
改性剂:硅烷偶联剂A174。
改性方法:称取一定量超细硫酸钡,加入配制好的改性剂、乙醇和水的混合液,用草酸调节其pH为3~4,然后将回流冷凝管安装到三口烧瓶中,加热搅拌1h,反应完成后将其过滤、洗涤,将得到的改性硫酸钡于80℃干燥4h。
测试与表征:电导率、活化度、包覆率、粒度分布、红外光谱、SEM。
改性效果:(1)通过测电导率的方法确定硅烷A174与混合溶剂的水解条件为:硅烷A174与混合溶剂的质量比为1:8:1、水解时间为30min、pH=4。
(2)超细硫酸钡的适宜改性条件为:改性剂质量是硫酸钡质量的2%、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80℃、搅拌器转速为400r/min。改性后产品的活化度达82.83%,表面疏水,分散性良好,改性剂的包覆率为1.14%。
(3)使用硅烷A174对超细硫酸钡改性后,产品粒径从396.1nm减小到342nm,其粒度分布范围从342~531.2nm减小到295.3~458.7nm,得到了粒度分布更窄的硫酸钡颗粒。
(4)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硅烷A174与硫酸钡表面发生了化学键合,反应后颗粒表面被改性剂所包覆。
(5)扫描电镜分析显示,改性前硫酸钡之间有较大的团聚体,粒度分布不均,且形貌不规整;改性后硫酸钡分散性良好,粒径也减小,形貌呈比较规整的类球形。
配方4:铝酸酯偶联(聚酰胺66)
改性剂:铝酸酯偶联剂F2。
改性方法:将硫酸钡在110~120℃的环境中干燥2h后,趁热加入高速搅拌机中,再加入1%的铝酸酯偶联剂与硫酸钡一起在(85±5)℃下高速搅拌10min后放出并紧密打包,备用。实验中需对活化硫酸钡防潮保存。
测试与表征:分散性、聚酰胺66材料性能。
改性效果:(1)与碳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相比,用铝酸酯活化的硫酸钡对于PA66来说是一种合适的无机填料,可以实现高含量填充;
(2)活化硫酸钡在对PA66填充的同时具有增韧作用。与弹性体增韧PA66相比,硫酸钡增韧的PA66复合材料的力学强度有所提高;
(3)活化硫酸钡与POE-g-MAH共同增韧PA66可以制得力学性能较好、尺寸稳定性高且较廉价的超韧材料。
配方5:硬脂酸、硅烷偶联剂对比(PVC)
改性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硬脂酸(SA)。
改性方法:先将硫酸钡加入到100mL去离子水中,常温下快速搅拌1h后,加入一定量水解后的表面改性处理剂(KH-550、KH-560、KH-570、硬脂酸),在70℃水浴下反应2h,抽滤,反复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清洗抽滤得到的固体,干燥12h,经研磨后得到改性硫酸钡。
测试与表征:接触角、红外光谱、质量损失率、PVC材料性能。
改性效果:改性硫酸钡的表面接触角显著增大,红外光谱显示有基团峰出现,质量损失率明显变大,其中SA的改性效果最佳,接触角为134.5°,质量损失率为4.65%。和添加未改性硫酸钡的PVC复合材料相比较而言,添加改性硫酸钡的PVC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均有所增强,硬度变化不大,其中,总体上SA的表面改性效果最佳,PVC/硫酸钡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邵氏D硬度分别达到28.68MPa、151.03N/mm、70.2。复合材料断裂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经过改性的硫酸钡粉末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变得更好。
配方6:硬脂酸钠、钛酸酯偶联剂对比(聚四氟乙烯)
改性剂:硬脂酸钠、钛酸酯偶联剂NDZ-101、NDZ-401。
改性方法:将填料在高速混料机中加热到90℃搅拌0.5min;在填料中分两次均匀的加入稀释过的表面处理剂,搅拌30min出料;然后对硫酸钡进行干燥,并过筛,保证填料粒度的均匀性,减少复合材料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为使表面处理更加均匀,在表面处理剂中加入了少量的溶剂稀释(偶联剂与无水乙醇按1:1混合)。
测试与表征: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性能。
改性效果:(1)硬脂酸钠对填料、基体间结合度的改善作用不大,而钛酸酯偶联剂的改善效果明显,且NDZ-401的处理效果略好于NDZ-101。
(2)采用钛酸酯偶联剂NDZ-401可以较好地改善填料颗粒和PTFE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度,有利于提高材料性能;采用小粒径硫酸钡填充PTFE材料可有效降低材料的应力松弛率,但拉伸强度下降明显;大粒径硫酸钡的填充改性效果优于小粒径,且当其体积含量约为26%时,可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PTFE密封复合材料。
配方7:水溶性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对比
改性剂: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4000、吐温-80、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烯丙醇聚氧乙烯醚、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偶联剂(硅烷偶联剂KH-792、硅烷偶联剂Z-6011、硅烷偶联剂Z-6030、硅烷偶联剂Z-6040、钛酸酯偶联剂UP-311W、钛酸酯偶联剂UP-801、铝酸酯偶联剂)。
改性方法:在烧杯中加入已知固含量的纳米硫酸钡的悬浮液,恒温水浴调节温度加热,然后加入改性剂,控制改性温度和时间,用高转速搅拌器对纳米硫酸钡进行湿法表面改性,改性后真空泵过滤悬浮液,水洗滤饼除去氯化钠和未反应的改性剂,烘箱干燥得到改性纳米硫酸钡。
测试与表征:FT-IR、TG-DSC、活化度、吸油值。
改性效果:(1)和没有添加改性剂对比,所有水溶性聚合物对纳米硫酸钡的改性效果都不理想,而仅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偶联剂中的钛酸酯偶联剂UP-801、铝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硫酸钡的改性有效果,经改性后纳米硫酸钡为粉末状固体,分散性好。
(2)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纳米硫酸钡的改性效果最好,经过改性后纳米硫酸钡活化度达到100%,吸油值是41.70%。
(3)而对于偶联剂来说,不论水解稳定性好的硅烷偶联剂KH-792,还是水解稳定性差的硅烷偶联剂Z-6011、Z-6030、Z-6040,硫酸钡的硬聚团现象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钛酸酯偶联剂UP-311W实际上改性效果也不好。经钛酸酯偶联剂UP-801和铝酸酯偶联剂两种改性剂表面改性后纳米硫酸钡的活化度分别为95.76%和90.20%,改性效果均较好。
(4)纳米硫酸钡的最佳改性条件:纳米硫酸钡的粒径为25.17nm、比表面积为52.98m2/g,改性转速为5000rmp,改性温度为65℃,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5%,改性时间为15min,可得到活化度为99.88%、吸油值为49.75%的分散性好、疏水性粉末状纳米硫酸钡。
(5)SDS改性后的纳米硫酸钡在环氧树脂应用中,与其他改性剂改性后纳米硫酸钡和SDS改性的传统硫酸钡相比,使其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耐紫外光老化性能。
配方8:硅烷、钛酸酯、铝酸酯偶联剂对比(ABS)
改性剂: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钛酸酯偶联剂ZJ-105、Z-131,铝酸酯偶联剂DL-411。
改性方法:在高速加热混合机中,加入改性剂对硫酸钡粉体进行改性。KH-550、KH-560、ZJ-105用乙醇稀释,Z-131、DL-411加热熔融成液体。
测试与表征:吸油值、接触角、沉降体积、ABS材料性能。
改性效果:(1)改性硫酸钡粉体的表面接触角显著增大,沉降体积变小,其中钛酸酯偶联剂(ZJ-131)和铝酸酯偶联剂(DL-411)的改性效果最佳,接触角分别为111.4℃和108.1℃,沉降体积均为1.15mL/g。
(2)相对于添加未改性硫酸钡粉体的ABS/硫酸钡复合材料,添加改性硫酸钡粉体的ABS/硫酸钡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变化不大,MFR、弯曲强度和拉伸强度均有所提高,其中,铝酸酯偶联剂(DL–411)的综合改性效果最佳,ABS/硫酸钡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和MFR分别达到68.86MPa,37.43MPa,17.41kJ/m2和8.73g/(10min)。
(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表明,改性硫酸钡粉体在ABS中的分散性变好。
配方9:棕榈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硬脂酸钠(对比+复配)
改性剂:棕榈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硬脂酸钠。
改性方法:(1)原位改性:将预先处理过的一定浓度的钡盐溶液置于烧杯内,加入一定量的改性剂,将溶液加热到所需温度,在低速搅拌下使两者充分络合。将一定浓度和体积的硫酸盐溶液以一定的速率滴加到烧杯中。滴加完毕后继续反应30min,反应停止后,趁热将悬浮液过滤、洗涤,将滤饼放在干燥箱内烘干4小时,研磨过筛后得到产品待测。
(2)表面改性:按一定固液比配置硫酸钡悬浮液,置于烧杯内,用铁架台将其固定在恒温槽中加热到一定温度,以一定速度搅拌30min。然后将一定量的改性剂加入到悬浮液中继续搅拌60min后,反应停止后,趁热将悬浮液抽滤、洗涤,将滤饼放在干燥箱内烘干4小时,研磨过筛后得到产品待测。
测试与表征:接触角、活化度、白度、耐热性。
改性效果:(1)选用棕榈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及其与硬脂酸钠复合作为改性剂,采用表面改性方法制备疏水硫酸钡。用棕榈酸钠对硫酸钡产品进行表面改性,当棕榈酸钠加入量1.5wt%、反应温度60℃,产品活化度能达到99.90%;用硬脂酸钠替代30%的棕榈酸钠时,产品的活化度为99.89%,且其产品的耐热性较单一改性剂改性的产品得到了提高。用十二烷基磺酸钠对硫酸钡产品进行表面改性,加入量1.0wt%、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80min、搅拌速度500r/min,产品的活化度为99.33%。十二烷基磺酸钠/硬脂酸钠复合最佳替代比为10%,产品的活化度为99.78%,改性后产品的耐热温度较单一改性剂改性提高了20℃。
(2)选用棕榈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及其与硬脂酸钠复合作为改性剂,原位制备疏水硫酸钡。当棕榈酸钠加入量1.0wt%,产品活化度达到99.80%,用硬脂酸钠替代30%的棕榈酸钠时,产品的活化度为99.81%,产品的耐热性提高了20℃。
配方10:棕榈酸钠、硬脂酸钠复配
改性剂:棕榈酸钠、棕榈酸钠/硬脂酸钠。
改性方法:向烧杯中加入固液比1:6的硫酸钡悬浊液,固定在一定温度的恒温槽中,在一定的转速下进行搅拌,加入一定量的改性剂并搅拌50min,趁热过滤硫酸钡悬浮液,干燥,研磨,筛分得到改性产品。
测试与表征:活化度、粒度、FT-IR、白度、接触角。
改性效果:(1)用棕榈酸钠对硫酸钡产品进行表面改性,改性后产品疏水亲油,当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5%,反应温度为60℃,产品活化度能达到99.90%。而用棕榈酸钠时质量分数为2.5%,改性温度为75℃。因此,棕榈酸的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且此改性工艺更加节能、环保。
(2)用硬脂酸钠替代30%的棕榈酸钠时,产品的活化度为99.89%,且其产品的耐热性较单一改性剂改性的产品得到了提高。这是由于复合改性剂之间的交互作用,降低了各组分之间的分离程度,相容性增强,使其耐热性能增强。
由【粉体技术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粉体技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