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西南部有一个县级市,这里有徐霞客三次打卡的江郎山,凭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三爿(pán)石,被称作中国丹霞第一奇峰;这里还有金庸笔下的江湖古镇——廿(niàn)八都,一个一万人的小镇,能挤下176个姓氏,13种方言;这里是“中国白天鹅之乡”,中国每10个羽毛
在浙江西南部有一个县级市,这里有徐霞客三次打卡的江郎山,凭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三爿(pán)石,被称作中国丹霞第一奇峰;这里还有金庸笔下的江湖古镇——廿(niàn)八都,一个一万人的小镇,能挤下176个姓氏,13种方言;这里是“中国白天鹅之乡”,中国每10个羽毛球就有6个产自这里,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里是“全国村歌发祥地”,全市200多个行政村都有自己原创的村歌,“村字头”文艺蔚然成风;这里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漫步街头,你可能一不小心就踏出了省……
2024年,这里共接待了982.5万人次游客,其中60%的游客留下过夜。这里恐怕99%的人都不曾听说过,但知道了就一定想来看一看,来了就想住下来多走一走,这个宝藏小城就是江山市。
2007年,借着宗祠续写族谱等契机,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创作了一首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首歌由时任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演唱,唱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入选首届全国村歌十大金曲,更重要的是,悠长深情的旋律唤醒了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20年4月,由大陈乡、大陈村共同出资,邀请专业剧团为大陈村量身编创,大陈村更是把汪氏普贤公与其继母的一段孝道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大陈见面》,成为又一“爆款”,5年时间,这部剧演出200余场,为村集体带来超过百万元的门票收入。
这也带动了大陈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成立了旅游公司和电商公司,改造了养生精品酒店,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小吃作坊和民宿,努力将文化产业街做大做强,大大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仅“妈妈”牌大陈面一年销量就高达2000至3000吨。2021年,大陈村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创收8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用村歌治村庄”、产村人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大陈村只是江山市农村的一个缩影,目前,江山市已经有200多个行政村拥有了自己的村歌,江山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村歌之乡”“中国村歌发祥地”。
更让人瞠目的是,在江山,很多村都有自己的演出队。
2022年,江山市清湖古镇推出了一场山水剧场文旅大戏《清溪江湖》,该剧2/3演职员来自于清湖古镇的村民,他们白天或务农或经商,晚上则踏上“山水剧场”,成为能说会唱、勤劳致富的“主角”。“现在村里发展文化和旅游业,风景越来越好,古镇越来越美,来村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白天可以到茶馆打工,晚上就和同伴一起去排演节目,每个月收入能达到3500元左右,不仅能照顾好家庭,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充实,日子是越过越开心。”一位60岁左右的村民演员这样吐露着自己的心声。
据《民国地名大词典》记载,清湖的繁华程度在鼎盛时超越了县城,是浙闽两省交汇的重要节点。那时,千帆竞泊,货物琳琅满目,商客游人络绎不绝,“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如今,一场演出让这座有着36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重拾灵魂,加之近几年江山市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现在的清湖街道一步一景,特色小吃店、非遗手工店、茶馆等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这座昔日繁华的千年古镇重现当年的蓬勃生机。
在江山,有一座金庸笔下的江湖古镇。
《笑傲江湖》第二十三回《伏击》中写道:“定静师太见受伤的弟子神情委顿,说道:‘咱们行迹已露,以后不用晚间赶路了,受伤的人也须休养,咱们今晚在廿八铺歇宿。’”“从高坡上一路下山,行了三个多时辰到了廿八铺。那是浙闽间的交通要冲,仙霞岭上行旅必经之所。进得镇来,天还没黑,可是镇上竟无一人。”
金庸小说中所说的廿八铺就是廿八古镇,据史书记载,廿八都始建于唐乾符五年(878年),据今已经有1100多年的历史,因为它藏在深山里,所以鲜有人知道这里有一处镇子,也因此,这里成为战乱时代的一片净土,来到这里的人纷纷定居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国姓氏最“混乱”的古镇。
根据当地统计,2023年,廿八镇共有户籍人口1.04万人,常住人口3666人。而这里却繁衍生息着176种姓氏,交融着闽南话、客家话、江山话、广丰(江西)话、徽州腔、河南腔和廿八都官话等13种方言。江山方言主要有江山话、廿八都话两种,江山话属吴语,通行于全市,廿八都话属官话,只流行于廿八都镇。
江山话不好懂,外地人在江山呆十几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听懂江山话。因为其方言实在是让人难以听懂,冷战时期为了防止国外势力来获取情报,我国曾经从江山征召了大量男女学生当话务员。国民党时期很多特工就是江山人,军统戴笠就是用江山话维系军统核心机密,外人几乎难明白其中的意思。
廿八古镇至今仍保存各类明清民居、厅堂36幢,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忠义祠等11处古建筑,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是典型的徽派风格,马头墙、小青瓦,兼有石雕、木雕、砖雕的“三绝”。
近年来,江山市加强廿八古镇古建修复、古景还原、文化展示等工作,深入挖掘木偶戏、剪纸等特色文化,积极培育水墨枫溪、梦里花桥、古韵浔里等主题村落。
镇内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廿八都山歌(情歌)、划旱船、踩高跷、抛绣球、剪纸等40多种民俗文化遗产。漫步在古镇,不仅可以置身古建筑博物群,还会与各种奇特的民间艺术不期而遇,颇具“异域”色彩。
今年春节刚过,江山开启了首届“村羽”比赛,参赛的25支队伍中,19支由村民组成,5支来自当地羽毛球企业,1支是外地游客队伍。
江山市发展羽毛球产业底蕴深厚。依托江山市“中国白鹅之乡”的基础,江山市羽毛球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产业积累,已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至如今的规模化生产。2022年,江山市登记注册的羽毛球及配套企业有55家,相关从业人员2万多名,羽毛球产量达1.8亿只,相当于中国每10个羽毛球就有6个产自江山,还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羽毛球之乡”。
近年来,为了带动江山羽毛球产业出圈,江山引进和培育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羽毛球赛事,通过体育与旅游、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在体育产业发展上创新突破。江山市体育局也因为卓著的成绩,成为浙江省内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县级体育局。
除了羽毛球,江山围绕全民健身做了很多超前的布局。在江山,一年一度的“村运会”是春节的仪式感,拔河、羽毛球、锯木头、赶大鹅……一场场具有乡土特色的新春农民运动会在各村的健身广场轮番上演。自2005年在市体育局的指导下举办第一届“村运会”以来,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曾经,村里只有一张破旧的乒乓球桌,如今,很多村庄篮球场、室内体育馆、游泳池一应俱全,运动氛围愈发浓厚。
2024年,江山市先后承办全国性赛事15场、省级赛事12场、衢州市级比赛23场,举办江山市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00余场次,吸引10万多人次来江,有效拉动消费3亿多元。
同时,江山市围绕“体育+旅游”,不断推进户外运动及乡村休闲,完善徒步、骑行、登山、越野、露营、三角翼、热气球、卡丁车等为核心项目的全域化体育旅游体系。运动已成为江山一个鲜明的标签、一张闪亮的“金名片”。
初识江山,像是翻开了一本悠悠长卷,鬼斧神工的地貌奇观、历史文明的千年古巷、鲜活生动的民间艺术、敢闯敢干的人民智慧……引人入胜,看不倦、道不完。
2023年,江山市提出了“重现旅游辉煌”的目标,敞开胸怀招引客商、改革突破,并被评选为“2025最具文旅投资潜力目的地”,这个只有5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正在迸发出不可小觑的发展潜能。
来源:新旅界